首頁 > 文學文史 > 戰國時期五國伐齊的最大贏家是誰?得到了什麼?

戰國時期五國伐齊的最大贏家是誰?得到了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4.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紛爭史中,五國伐齊是十分戲劇的一幕,這是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戰國時期,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一樣,都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一方面,就長平之戰來說,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耗時三年。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長平之戰的最大贏家,自然是秦國這一諸侯國,也即秦國擊敗了能夠和自己爭奪天下的趙國。另一方面,就五國伐齊來說,看似最大的贏家是燕國,在這場戰役中,樂毅率領的燕國大軍攻破齊國70多座城池,差一點就徹底滅亡齊國。

戰國時期五國伐齊的最大贏家是誰?得到了什麼?

不過,在筆者看來,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一樣,最大的贏家都是秦國這一諸侯國。也即在秦國崛起的過程中,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一樣,都在幫助秦國在削弱乃至於重創強勁的對手。比如五國伐齊之前的齊國,可以和秦國並稱爲東西二帝,也即齊國的強盛,連秦國都非常認可,乃至於秦昭襄王要和齊閔王平起平坐。那麼,問題來了,五國伐齊,爲何最大的贏家是秦國?秦國到底獲得了哪些好處?

一、秦國獲得了富饒的陶邑

陶邑,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西周時期,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鐸分封於曹國,建都陶丘。春秋末期,宋國消滅曹國,陶邑成爲宋國的疆域。公元前286年,齊國、魏國、楚國三國聯手消滅宋國,陶邑遂成爲齊國的疆域。陶邑位於菏、濟水系交通要道,自陶邑西溯濟、河而上可達秦、晉;順濟水而下,能抵齊國都城臨淄;東經菏、泗、淮可到南方的吳、楚地區。戰國時期開鑿“鴻溝”,更使陶邑水運條件錦上添花。

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陶邑的區位交通優勢充分發揮了作用,“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迅速發展成爲諸侯國間商品交易的中心城市,司馬遷譽之“天下之中”。正是因爲擁有陶邑、商丘這樣富饒的城市,宋國纔在戰國時期遭到了周邊大國的覬覦。而就陶邑來說,雖然一度被齊國佔據。不過,在五國伐齊時,陶邑最終落入到秦國手中。

戰國時期五國伐齊的最大贏家是誰?得到了什麼? 第2張

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合縱破齊,秦國宰相魏冉假秦國的武力專注於攻齊,奪取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爲己加封,擴大自己的勢力。公元前266年,魏冉被秦王罷免,遷到關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後“身折勢奪而以憂死”卒於陶邑,葬於此地。至於魏冉的封地陶邑,最終成爲直屬於秦王的封地了。對此,在筆者看來,在五國伐齊時,秦國獲得了富饒的陶邑,不僅能爲秦國南征北戰提供物資支持,也能夠直接威脅到魏國、韓國、趙國等諸侯國的後方,也即陶邑的位置,正好處在山東六國之中。

二、讓齊國走向衰落,從而無力和自己爭奪天下

衆所周知,在商鞅變法後,秦國在實力增強之後,致力於蠶食山東六國,從而一統天下。戰國時期,秦國和齊國成爲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徐州相王和五國相王后,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齊兩國都不願再與五國平起平坐,七國的國君都稱王了,就顯不出秦、齊地位的尊崇了。公元前288年,秦國宰相穰侯魏冉率先提議秦昭王稱帝,秦昭襄王爲了擡高自己,同時也爲了打擊鄰國,離間齊國與東方各國的關係,接受了這個建議,於同年十月派魏冉去齊國,說服齊閔王稱帝,秦爲西帝,齊爲東帝。

齊閔王答應了,於是秦、齊正式稱帝,是爲東帝與西帝。對於齊國和秦國來說,並稱東西二帝,是他們實力並駕齊驅的重要體現。不久,齊王接受蘇秦的合縱計策,與各國達成去帝號而攻秦的協議。齊去帝號複稱王,秦昭襄王也隨之取消了帝號。雖然秦國和齊國最終都取消了帝號,但是,這並沒有讓齊閔王收斂多少。在此之後,齊閔王派兵消滅宋國,從而引起了五國伐齊。

在五國伐齊時,不僅樂毅率領的燕軍全力出擊,對於秦國、趙國、韓國、魏國等諸侯國,也派兵精銳之師幫助燕軍,從而重創了齊國。在樂毅伐齊後,齊國雖然有田單復國,卻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進而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可能。當然,在齊國衰落後,胡服騎射後的趙國走向崛起,一度具備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實力。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了45萬精銳士卒,同樣失去了爭奪的可能。

戰國時期五國伐齊的最大贏家是誰?得到了什麼? 第3張

三:五國伐齊,離間了齊國和其他諸侯國的關係。

最後,《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在戰國中後期,秦國爲了分化、瓦解山東六國之間的聯盟,採用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對於遠交近攻來說,就是秦國先集中力量蠶食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的疆域,因爲這三個諸侯國比較靠近秦國,而去拉攏燕國、齊國等諸侯國,促使齊國等諸侯國不會幫助魏國、趙國、韓國這三國。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遠交近攻的策略,是非常有助於秦國一統天下的,也即達到了各個擊破的效果。而就這一策略的成功實施,顯然離不開五國伐齊的助攻。

在五國伐齊之前,齊國曾和其他諸侯國聯手攻打秦國,比如第二次函谷關之戰中,齊國就聯合韓國、魏國攻破了秦國函谷關。不過,在五國伐齊後,齊國選擇了中立的態度,也即不會再幫助魏國、韓國、趙國、楚國、燕國抗衡秦國了。因此,在筆者看來,齊國和其他諸侯國關係的疏遠,自然有助於秦國各個擊破,如果山東六國之間互相支持,親密無間的話,秦國不僅難以一統天下,反而可能會被山東六國聯手消滅。綜上,五國伐齊時,看似燕國獲得了不少好處,比如從齊國擄掠了不少珍寶。但是,和秦國獲得好處相比較,燕國獲得的好處是比較短期的。而就秦國來說,既有直接利益,比如攻佔了齊國的陶邑,也有長遠利益,比如讓山東六國之間的聯盟不攻自破等。所以,五國伐齊的最大贏家,顯然是秦國,而不是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