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戰國時期趙氏能重振家族一躍成爲成爲戰國七雄之一,如何做到的?

戰國時期趙氏能重振家族一躍成爲成爲戰國七雄之一,如何做到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4.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晉國卿族之一的趙氏,曾與秦國一樣都是商紂王手下大將嬴飛廉之後,乃商朝名門嬴姓部族。周滅商後,嬴姓部族因爲種種原因如鳥獸散,其中造父爲周穆王駕車,有功,受封趙城,於是造父族以“趙”爲氏,爲趙國始族。趙氏世代爲周室肱骨,造父六世孫奄父救周宣王於千畝之戰,其子叔帶爲周朝卿士,然而因爲不滿周幽王昏庸荒淫,於是趙氏舉家遷徙,侍奉晉文侯,漸漸成爲晉國望族。好景不長,趙氏因爲一件家中醜聞,瞬間從巔峯跌落低谷,僅有十歲的趙武活了下來。下宮之亂導致趙氏險些滅族,趙氏孤兒不僅重振家族,甚至趙氏還在之後成爲“三家分晉”的主導者,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趙氏又如何從晉國一卿成爲戰國七雄之一的?

戰國時期趙氏能重振家族一躍成爲成爲戰國七雄之一,如何做到的?

一、家族醜聞,孤兒得立

因爲二代家主趙宣子趙盾的強勢,雖然趙氏聲望如日中天,但暗藏殺機,而因爲家族內部的通姦醜聞,再加上之前被打壓的卿族的怨恨,當時的晉國國君景公認定趙氏將反,於是乎各路被趙氏打壓的貴族隨國君一同殺向趙氏,一時血染宗廟,趙氏慘遭滅門。就在大家殺紅眼,準備徹底根絕趙氏時,曾經的趙氏家臣,被家主趙衰視爲己出的韓氏家主韓厥念及昔日趙衰撫養之恩,與趙盾、趙同、趙穿的幼年之義,不惜與晉國所有卿族反目,抗住來自國君的巨大壓力,拒不出兵。但人才凋零、內亂反目的趙氏無力對抗整個晉國,整個大宗族人被屠殺殆盡,封地被盡數剝奪,幾代基業毀於一旦。

就在趙氏生死存亡之際,韓厥看不下去了,他站出來勸諫殺紅眼的國君:“趙衰佐文公、趙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於晉。奈何一朝獲罪,而絕其嗣?今有功於國者,恐無後於晉!”好在趙氏大宗還剩下趙武一人,晉景公也沒把這個十歲左右的孩子放在眼裏,遂命外甥趙武續嬴姓之嗣,並將封地還予趙氏。趙武爲貴胄之後,但要承擔復興家族的重任,身上的擔子可想而知,但好在有韓厥的細心照料,分家宗主趙旃大理內外,有驚無險撐到了趙武成年。此時晉國的局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欒、郤獨大,新國君厲公想要重新掌權,就需要一批忠於國家,反感欒、郤的貴族,趙武就進入了厲公的眼中。

二、趙氏崛起,重回巔峯

戰國時期趙氏能重振家族一躍成爲成爲戰國七雄之一,如何做到的? 第2張

不只厲公想要重用趙武,侈卿之中大有關注趙武的人存在,厲公親自爲趙武舉行弱冠之禮,趙武一一拜見八卿,欒武子是滅趙功臣,但又是先代家主趙朔的至交,對趙武的感情頗爲複雜;荀庚、荀罃兄弟對趙武將要入仕表示集大的支持;頗有長者之風的士燮勉勵趙武“賢人受寵而慎,愚者得寵而驕”,士燮諡文,趙武亦諡文,賢臣教導賢臣,爲一段佳話;韓厥對趙武光復先祖功業翹首以盼,但又擺出一番嚴厲模樣教導趙武,語氣雖嚴,卻苦口婆心。趙武也因爲這次冠禮制定了家族之後的發展:“侍奉厲公、尊重欒書、師從士燮、親暱韓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

因趙衰、趙盾功績赫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趙武一方面得先輩恩澤,另一方面也因爲自己確實有才能,再加上悼公慧眼,趙武官運亨通,先是被悼公提拔爲卿,後在悼公復霸戰爭中,趙武入鄭與鄭簡公及子孔等謀和,簽訂合約,畫上圓滿句號。趙武不善戰,但勝在外交,好在韓獻子、知武子、魏莊子能統帥大軍,悼公坐朝,趙武總理朝政,晉國形勢大好。但好景不長,悼公霸業未成就早早去世,在輔佐幼君上趙武也操碎了心,趙武執政,柔和而國民順,舉纔不避親疏,趙武海納百川的偉大胸襟,不僅爲他嬴得美名,也重新提升了趙氏在晉國的影響力,趙氏得以重新崛起。

三、簡襄之烈,趙氏開國

趙簡子名爲趙鞅,是趙武之孫,“晉昭公時,公族弱,大夫勢力強,趙簡子爲大夫,專國事,致力於改革”,鮮爲人知的是,他的改革爲後世開創李悝變法、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創先河。晉國到趙鞅這一世,又發生了變化,原本多達十一卿的晉國卿族最終只剩下了六卿,家主趙鞅年輕氣盛,中了範氏、中行氏的圈套,被孔子唾罵,範氏家主範鞅老奸巨猾,打壓魏、韓、趙,這三家家主都很年輕,鬥不過範鞅,只得處處隱忍。好在最強大的範氏、中行氏竟然敢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範氏、中行氏,圍攻趙氏,智氏、韓氏、魏氏三家軍隊奉晉定公之命攻打範氏、中行氏,大敗,範氏、中行氏生不臣之心,調轉頭來攻打晉國公室,最終兩家衆叛親離,被四家聯手所滅,最終晉國六卿的局面被四卿取代。

戰國時期趙氏能重振家族一躍成爲成爲戰國七雄之一,如何做到的? 第3張

攻滅範氏、中行氏,但又使得智氏做大做強,好在智氏家主皆短命,趙鞅憑藉戰功成爲晉國執政,“趙名晉卿,實專晉權”,趙氏又一次得到飛躍發展。但趙鞅也是個一心爲公的人,他改名“志父”,以示改過自新,一切從頭開始,他革除晉國弊政,着手恢復晉國霸主的地位,將全部心血幾乎都投入到與齊國爭奪諸侯的復霸大業之中。

在趙鞅死後,庶子趙毋恤爲家主,史稱趙襄子,趙毋恤面對強勢的執政智伯表現得十分懦弱,甚至在一次宴會上智伯醉酒將酒杯扔到趙毋恤的臉上,左右都想殺了智伯泄憤,但趙毋恤沒有同意。若是趙毋恤真的懦弱無能,其父趙鞅怎麼可能會讓其成爲繼承人,趙毋恤在隱忍,因爲他沒有父親的威望與手段來壓制智伯,趙氏的軍隊也不足以對抗智氏,本來想徐徐圖之,但就連趙毋恤也沒想到,越來越強的智伯竟然想獨吞晉國,索土不成,智伯攻打趙氏,但趙毋恤成功策反了韓、魏,共同攻滅了智氏,並瓜分了智氏的領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爲諸侯,即“三家分晉”。

趙氏起起落落,趙氏孤兒趙武爲家主,作爲大宗的最後倖存者,趙武肩頭的重擔可想而知,他雖然無大才,但對趙氏的崛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趙氏一族重啓巔峯則在簡襄之烈上,趙簡子內穩國政,專權實屬無可奈何,他需要一個聽命自己的內閣來主持國政;外則以武抗齊、楚,保住了晉國霸主的頭銜,其子趙毋恤是識大局之人,他能看出父親用意之深,成爲家主後也懂得厚積薄發,最終打敗了驕傲的智伯瑤,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