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鄢郢之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白起沒有趁機消滅楚國是爲何?

鄢郢之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白起沒有趁機消滅楚國是爲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起,就是戰國時最著名的大將軍,與之齊名的還有王翦、廉頗、李牧,他們四人合稱爲“戰國四將”。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鄢郢之戰,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的大規模作戰。

在鄢郢之戰中,秦國名將白起選擇最佳出兵時機和進軍路線,取得攻打楚國的戰略主動。秦軍孤軍客戰楚境,可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此戰,白起乘楚王城池不修,邊備廢弛之機,採取掏心戰術攻入楚國,並採用了決水攻城的戰術攻克楚國別都鄢城,然後沿長江東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國國都郢,焚燬楚國的宗廟和夷陵,取得最後的勝利。此戰,秦國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楚國被迫遷都,國力受到極大削弱。那麼,問題來了,鄢郢之戰,白起攻破楚國都城後,爲何不一舉消滅楚國呢?

鄢郢之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白起沒有趁機消滅楚國是爲何?

首先,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在鄢郢之戰中,白起一方僅僅率領10萬左右的兵馬。對此,在筆者看來,能夠用10萬大軍,攻破楚國的都城,已經是了不起的事情了。但是,想要一舉消滅楚國,顯然是非常現實的事情。因爲,在戰國末期,李信和王翦攻打楚國的例子,已經將原因告訴我們了。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羣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爲“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爲“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嬴政大喜,認爲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楚將項燕以四十萬楚軍應對二十萬秦軍。結果,李信的20萬大軍,被項燕擊敗,損兵折將之後,秦始皇嬴政不得不親自邀請王翦出馬。於是,王翦率領了60萬,這纔在戰國末期成功吞併了楚國。

值得注意的是,戰國末期的楚國,已經比較衰落了。但是,即便如此,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依然需要60萬大軍,才能將已經衰落的楚國一舉消滅。與此相對應的是,鄢郢之戰爆發的時候,楚國雖然不在巔峯了,卻要好過戰國末期。從這一角度來看,白起想要通過10萬大軍來吞併楚國,這無疑是違背客觀情況的。因爲楚國廣袤的疆域,會將這10萬大軍逐漸稀釋。而這,也是白起爲什麼直接突進到楚國腹地,而不是按部就班地進攻楚國,因爲白起手中的兵力,只能夠確保其攻佔楚國都城及其周邊,而無法繼續擴大戰果了。

進一步來說,這就和魏滅蜀之戰中的鄧艾類似。公元263年,魏滅蜀之戰爆發後,鄧艾沒有關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偷渡陰平,直接朝着蜀漢的都城成都進攻。在這一過程中,鄧艾根本無法分兵攻佔蜀漢的其他城池。因此,在魏滅蜀之戰中,如果後主劉禪可以堅守不降,並命令各地的守將襲擾鄧艾的後方,鄧艾很可能就有去無回了。同樣的道理,面對白起率領的秦國大軍,楚國君主——楚頃襄王雖然也堅守都城,但是,他及時遷都,並召集了楚國各地的兵力,這同樣讓白起無計可施,只能停止追擊了。

鄢郢之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白起沒有趁機消滅楚國是爲何? 第2張

周赧王三十九年(前276年),鄢郢之戰後,楚頃襄王聚集東部的士兵,共有十多萬,又向西攻取秦國佔領的長江畔的十五座城池劃爲郡縣,奪回楚國西部一部分地區。對此,在筆者看來,楚國能夠成功奪回白起攻佔的部分疆域,顯然離不開楚地百姓的配合。換而言之,白起率領的秦軍,難以獲得原先楚國百姓的支持。而這,自然也會限制到白起接下來的行動,促使他不能繼續追擊楚頃襄王了。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楚頃襄王派三萬人幫助趙國、魏國、韓國攻打燕國。於是楚國又和秦國講和,讓太子熊完到秦國做人質。對於秦國來說,意識到暫時無法吞併楚國,自然同意和楚國暫時化干戈爲玉帛。

再者,鄢郢之戰和長平之戰之間,相隔接近20年的歷史。因此,鄢郢之戰爆發的時候,趙國不僅正處在巔峯時期,還具備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實力。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82年),秦國攻打趙國,攻佔了兩座城。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國再次攻打趙國,攻佔了石城。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攻打趙國,斬首了2萬人,攻佔了代郡(河北張家口蔚縣)光狼城。在鄢郢之戰前,秦國曾多次攻打趙國。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每一次的戰果其實都不是很大。換而言之,趙國是一塊難啃的骨頭,秦國儘管獲得勝利,卻沒能傷及趙國的根基。

因此,到了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及時調整了策略,決定先對楚國出手,這纔有了鄢郢之戰。雖然鄢郢之戰取得了重大的戰果,不過,趙國的存在,依然讓秦昭襄王如鯁在喉,不敢掉以輕心。公元前270年,秦國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到了公元前269年,趙將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終於打贏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對於閼與之戰來說,深深刺痛了秦國,促使秦國重新將注意力放到了趙國身上。而這,最終爲長平之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對此,在筆者看來,鄢郢之戰後,強大的趙國虎視眈眈,這讓白起和秦國,都不敢做出全力消滅楚國的行動。

鄢郢之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白起沒有趁機消滅楚國是爲何? 第3張

最後,在筆者看來,在遠交近攻的策略下,魏國、韓國、趙國,依然是秦國的主攻方向。對於楚國來說,秦國的策略還是等到最後才重點對付。戰國時期,范雎覲見秦昭襄王,闡述秦國如何一統天下的戰略。范雎認爲,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領地,主張“遠交近攻”策略。

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積極推行,並任範睢爲相。“遠交近攻”策略先把鬥爭重點放在離秦國較近的魏趙韓三國,因爲魏趙韓三國最近,得到的土地容易佔據和消化,至於楚國、齊國、燕國這三個國家,距離秦國的距離相對較遠,即便長途奔襲攻佔了他們的土地,也不利於長期佔據。而這,顯然也是鄢郢之戰後,白起及時抽身,沒有在楚國長期作戰的原因之一。

進一步來說,魏國、趙國、韓國這三個諸侯國地處中原之地,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具爭奪價值的土地,所以,相對於攻佔楚國的疆域,秦國更願意將精力放在對付韓國、魏國、趙國上,況且,消滅魏趙韓三國後,北可以進攻燕國,東可以蠶食燕國,南可以威懾楚國,這可謂兵家必爭之地了。綜上,鄢郢之戰後,秦國沒有一舉滅亡楚國,而是繼續將目光聚焦到魏趙韓三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