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朱標的身世如何?他的生母到底不是馬皇后?

朱標的身世如何?他的生母到底不是馬皇后?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登基後,冊立長子朱標爲皇太子,確立了嫡長子繼承皇位,而其他兒子分封爲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在被冊爲太子之前,朱標早已被父親定爲繼承人,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初一,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封長子朱標爲世子,此時朱標九歲,“立子標爲世子”(《明史·太祖本紀一》)。

關於朱標的生母,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馬皇后,第二種說法是李淑妃。

一、朱標的生母不是馬皇后?

如果朱標是馬皇后所生,那麼朱標肯定是無可爭議的嫡長子,“皇長子生,孝慈皇后出也”《明太祖實錄》,“興宗孝康皇帝標,太祖長子也,母高皇后”(《明史》)。

有一種說法對此提出質疑:朱標出生時,馬皇后在和州,不可能是朱標的生母。

明末清初學者毛奇齡的著作《勝朝彤史拾遺記(卷一)》記載了這樣一段內容:“至太祖渡江,後多智,恐元兵躡其後,必相隔。不俟太祖命,急率諸校妻過太平,止繁昌陳迪家。而元兵果扼守渡如後慮,後遂於迪家生皇長子焉。”

意思是: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後,馬皇后足智多謀,擔心元兵可能緊隨其後,切斷和州與太平之間的通路,沒等朱元璋下命令,便急忙帶着諸將的妻子渡江去了太平,到了太平府繁昌陳迪家。後來果然如馬皇后所料,元兵派兵扼守採石,馬皇后不久在陳迪家生下皇長子。

本文認爲存在一些疑問,原因如下:

第一,不少史料的記載說明:在元軍切斷太平與和州的通路之前,馬皇后並未去太平。

宋濂撰寫的《蘄國武義康公神道碑》是這樣記載的:“上帥師渡江,將士家屬尚留於和州。上慮公扼採石之衝,弗獲渡,時出兵挑戰。公兵雖寡,而以寬弘得士卒心,故臨陣人多效死,於是數戰不克,後數月” 。

意思是:朱元璋率軍渡江,可是將士家屬仍然留在和州。朱元璋擔心康茂才扼守採石要衝,無法渡江,多次派兵出擊。可是康茂才兵力雖然不多,但是爲人寬厚,頗得士卒之心,將士們臨陣都願效死力,所以朱元璋接連數月沒有攻克。

而《明史·康茂才列傳》也記載了類似的內容。

《明史·常遇春列傳》記載了這樣一句話:“時將士妻子輜重皆在和州,元中丞蠻子海牙復以舟師襲據採石,道中梗“。

意思是:當時將士的妻子、孩子、輜重都留在和州,元中丞蠻子海牙率舟師重新佔據採石,切斷水上通路。

根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蠻子海牙再次駐兵採石的時間是這年十二月,“元中丞蠻子海牙復率舟師進扼採石江,以阻絕南北,欲伺間攻太平”。

第二、馬皇后不太可能率將士家屬冒險渡江。

從朱元璋攻克太平到陳野先率兵攻打,中間只有五天的時間:六月初二到初六。

當時朱元璋的兵力大約五萬,爲確保渡江攻打太平成功,他不太可能在和州留太多兵力。朱元璋事先不知道馬皇后渡江之事,便無法派兵保護,那麼只能從和州的守軍中抽出部分兵力護送馬皇后渡江。跟隨馬皇后渡江的將士家屬,除了妻妾,還有老人、孩子,是將士所有的親人,要保證這麼多人途中安全,需要不少兵力,如果派出太多兵力,那麼和州的安全又如何保證?萬一和州丟了,責任誰負?和州的守將敢冒這個險嗎?

而且,在太平府吉凶難料的情況下,馬皇后不太可能匆忙渡江。

和州與太平府隔江相望,朱元璋正因爲佔領了和州,才能成功渡江,對於此時的朱元璋而言,和州是他的後方基地,至關重要,在他尚未在太平府站穩腳跟的情況,不太可能放棄和州。

朱標的身世如何?他的生母到底不是馬皇后?

《明太祖實錄》是這樣記載的:“元右丞阿魯灰、副樞絆住馬、中丞蠻子海牙等以巨舟截採石江,閉姑孰口,絕我歸路”。

意思是:六月初七,阿魯灰、絆住馬、蠻子海牙等人以巨舟橫截採石江,封閉姑孰口,切斷朱元璋的退路。

如果此時馬皇后已率將士家屬成功渡江,元軍明知此舉無法令朱元璋軍隊急躁分心,還有必要這樣大費周章嗎?猛攻太平城豈不是勝算更大?

二、朱標的生母是李淑妃?

另一種說法認爲:朱標是李淑妃所生,馬皇后撫養長大,馬皇后沒有生下兒子,只生了兩個女兒:寧國公主、安慶公主。這種情況下,朱標的繼承權也是排在最前面的。

朱元璋的第二子秦王朱樉,不喜歡正妃:王保保的妹妹,正妃沒有生下子女,所以由次妃鄧氏所生的長子繼承王位。

關於李淑妃,《明史·后妃列傳》是這樣記載的:“淑妃李氏,壽州人。父傑,洪武初,以廣武衛指揮北征,卒於陣。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除,冊封淑妃,攝六宮事。未幾,薨”。

意思是:李淑妃是壽州人,他的父親李傑在洪武初年以廣武衛指揮的身份跟隨徐達北征,不幸戰死,洪武十七年九月,過了馬皇后喪期,朱元璋冊封李氏爲淑妃,管理後宮,不久去世。

李淑妃去世後,郭寧妃管理後宮,“李淑妃薨,妃攝六宮事”《明史·后妃列傳》。

可是根據《宣武將軍僉廣武衛指揮使司事贈驃騎將軍僉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銘》的記載,李傑於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投奔朱元璋,當時朱標已經出生,此時李傑二十五歲,因此,李傑的女兒不太可能是朱標的生母。

不過,《西園見聞錄》記載了這樣一個信息,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十二月,朱元璋病中賜李淑妃死。

也許,朱元璋的後宮中先後有兩位李淑妃,一位是李傑的女兒,另一位是朱標的生母。

朱元璋後宮嬪妃的封號有賢、淑、惠、寧、順等,比如:郭子興的親生女兒被封爲郭惠妃,朱元璋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棟的生母是劉惠妃。

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其著作《棗林雜俎》中引用嘉興人沈若霖在明朝天啓三年(公元1623年)所著《南京太常寺志》的記載:馬皇后沒有兒子,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是李淑妃所生,在明孝陵享殿中,李淑妃的神位在左邊第一位。據說沈若霖沒有擔任過南京太常寺卿。

無獨有偶,崇禎四年的進士李請在其著作《三垣筆記》也有類似的記載。

三、朱棣敢和朱標爭太子之位嗎?

第一、朱標的太子之位很難撼動。

《明太祖實錄》中第一次提到“世子”一詞,是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朱元璋在龍灣擊敗陳友諒對應天府的大舉進攻後的第七天,讓朱標跟名儒宋濂學習,“置儒學提舉司,以宋濂爲提舉,遣世子受經學”,此時朱標不到五週歲,也許朱元璋此時便已決定讓朱標當自己的繼承人。朱元璋此時已和馬皇后成親八年,就算朱標不是馬皇后所生,朱元璋真的還有耐心一直等着馬皇后生下嫡子嗎?這又將長子朱標置於何地?

而且,陳友諒大舉進犯太平,讓朱元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感,早日確立繼承人,不再是其一己私事,而是關係到軍心的穩定,關係到這支隊伍的凝聚力。

朱標出生時,朱元璋已經二十七歲,而朱棣十七歲便當了父親,十八歲便有了長子朱高熾。朱元璋盼了很久才盼到的長子朱標,無論是不是馬皇后所生,都不影響朱元璋對他的喜愛、看重。

馬皇后生了兩個女兒,長女寧國公主出生於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此時朱標九歲,他已經被冊立爲吳王世子,如果朱標不是馬皇后所生,嫡母懷孕期間,朱標此時的內心想必並不輕鬆,在馬皇后生育之前,這也考驗着朱元璋的智慧。

然而,朱標的行爲舉止始終未有任何失當之處,或許說明朱標並非軟弱之人,而是有着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爲了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儲君,朱元璋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讓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等朝廷重臣兼任東宮官職,建立大本堂,搜尋古今圖籍放在裏面,聘請四方名儒教太子讀書,挑選國琦、王璞、張傑等十餘名優秀的國子監學生陪太子讀書,還親自教授他很多道理,讓他去鄉下鍛鍊,瞭解百姓疾苦。從十八虛歲開始,便讓他練習處理政務,百官所奏之事,均報給太子知曉。

朱標是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得到了朱元璋的鼎力支持,如果其他皇子想爭奪太子之位,那朱元璋將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有哪個皇子敢挑戰他的權威呢?

第二、朱標一直穩坐太子之位,說明能力不凡。

朱標的性情仁愛寬厚,不僅對各位弟弟極爲友善,還對朱元璋的義子想方設法維護。

朱標的身世如何?他的生母到底不是馬皇后? 第2張

《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太子爲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爲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爲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爲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意思是:太子朱標爲人友愛。秦王、周王數次犯錯,都是朱標出面說情,才得以返回封地,有人向朱元璋告發晉王圖謀不軌,朱標痛哭流涕,爲弟弟求情,朱元璋備受感動,纔沒有處置晉王。朱元璋起初收養侄子朱文正、外審李文忠、孤兒沐英等人爲義子,馬皇后視如己出。當朱元璋爲了一些事要責罰他們時,朱標便去告訴母后,請馬皇后前去勸解,朱標的仁慈,大概是天性使然。

不僅如此,朱標處理奏章時,在刑獄方面常有所減輕。朱元璋下令錄囚 ,讓御史大夫袁凱送交太子審覈,而朱標從寬減免很多人的刑罰。

在父親的鼎力支持下,朱標寬以待人,給衆人心中留下了一個慈悲善良、心胸開闊的儲君形象,或許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朱標實際上很善於處理這些複雜的關係。

朱標能穩坐太子之位,絕不僅僅是因爲朱元璋的支持和性情寬厚,不凡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明初四大案中的三大案發生於朱標在世時,朱標在案件的處理過程中也多有參與,除了曾爲宋濂向朱元璋求情,他很少與朱元璋出現分歧。

洪武十年,朱元璋下令,自此,政事處理請示太子朱標裁決,然後上奏,此時,朱標二十二歲,“十年,令自今政事並啓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明史》)。

空印案發生於洪武八年,胡惟庸案發生於洪武十三年,郭桓案發生於洪武十八年,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等一批功臣勳將因牽連胡惟庸案而被處置。

恩威並施,朱標或許早已從父親的諄諄教導下深諳帝王之道。

第三,朱棣與朱標在京師的實力對比懸殊。

爭奪太子之位,需要一定的能力,否則只能當炮灰,朱棣第一次展現其非凡的軍事才能是洪武二十三年出征漠北,成功招降乃兒不花,此時朱棣三十歲,朱標三十五歲,正值盛年,已經有十三年的政事處理經驗。

即便如此,朱棣表現出來的能力也僅限於領兵征戰方面,而身爲儲君,需要能熟練處理政務,能在紛繁複雜的各種關係中游刃有餘,朱元璋在世時,朱棣這方面的能力是無法施展的,因爲朱元璋對他的培養目標是守衛邊塞安全。

可見,朱棣當時是沒辦法跟長兄爭奪太子位的,孤掌難鳴,要爭奪儲位,首先得有朝廷中大臣的支持,朱棣二十歲就藩北平,從此長期駐守北平,按規定:無事不得擅離封地。試問,有哪個大臣會支持他與朱標爭奪太子之位呢?

在毫無勝算、而朱標又未曾逼迫的情況下,即便朱棣有心當太子,也斷然不會輕舉妄動。

如果朱標沒有英年早逝,或許靖難之役不會發生,很多人的命運也將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