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牧野之戰中的八百諸侯都有哪些?川軍有個貢獻?

牧野之戰中的八百諸侯都有哪些?川軍有個貢獻?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8.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牧野之戰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進行的決戰。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早在三千年前,川軍就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參與了武王伐商的牧野之戰,還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川軍參與武王伐紂,由此帶來一個疑問是:這些川軍是神祕的三星堆文明派出的嗎?陝西漢中出土的一批青銅戈或許就解開了謎團。

周國,原本是商朝西邊的一個小屬國,但從古公亶父開始,周人開始了“剪商”大計,後來歷經季歷、周文王勵精圖治,尤其是周文王在位50年,實行許多正確的政策,任用了姜子牙等賢才,國力逐漸強大,征服了西部狄夷穩定了後方,最終達到“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文王去世之後,武王開始了最終的滅商戰爭。

大約前1048年,爲了試探伐商的可能性,周武王在河南孟津與諸侯會盟,“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所謂八百諸侯,只是一個虛指數字,說明當時叛商歸周的諸侯很多,進一步反襯殷商統治不得人心。

二年之後,這八百諸侯參與了牧野之戰,在周人率領下一戰滅商。那麼,這八百諸侯究竟有哪些呢?根據《尚書·牧誓》記載,其中有八支非常重要的狄夷,“庸、蜀、羌、微、髳、盧、彭、僰八國,皆蠻夷戎狄”,排在第二的就是“蜀”,即今天的四川,可見早在三千年前“川軍”就已經登上中國歷史舞臺。

近代聞名遐邇的川軍,在三千年前的牧野之戰中是如何戰鬥的呢?對於牧野之戰的具體過程,史書幾乎是一筆帶過,只有諸如《逸周書·克殷》中“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這一句話,對周軍戰鬥具體過程都不置一詞,自然不會特意描述周人附屬國的戰鬥方式。

不過,現代學者根據“武王伐紂,前歌後舞”的反常記載,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我們都知道,武王伐紂是一件非常嚴肅、氣氛凝重的殘酷戰爭,又怎麼會有歡快的前歌後舞?而且,商周也沒有在戰爭中載歌載舞的傳統。既然如此,“武王伐紂,前歌後舞”從何而來?史書上留下兩條重要線索。

1,楚漢爭霸中,劉邦集團招募了一批巴人士兵“爲漢前鋒”,而這些巴人士兵“銳氣喜舞”,還得到了劉邦的讚賞。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記載:“閬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勁勇,數爲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

2,《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封,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有侵犯、進犯之意)殷人,前徒倒戈。”

因此,“川軍”是以歌舞的方式衝鋒陷陣,本質上是製造一種令人恐怖的氛圍威懾敵人,充滿了原始的野性。歷史學家汪寧生在《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考證指出,如今雲南德宏地區的景頗族和四川涼山地區的彝族還有戰前“歌舞以凌”的習俗。

當然,武王伐紂中的“前歌後舞”說的是不是川軍,如今還沒有100%結論,但卻是目前最可信的一種解釋。

世紀二十年代,在四川省的廣漢市,考古專家發現了三星堆遺址,揭開了神祕古蜀國的面紗一角,震驚了海內外。

與此同時,差不多同一時期的考古重大發現——殷墟甲骨文中,學者整理出11條有“蜀”字的卜辭,“(氏)蜀射三百”、“蜀御”、“至蜀”、“正(徵)蜀”等卜辭表明,古蜀國經常將射手、御人等服役者提供給商王朝,古蜀國既向商朝派過使者,商朝又在武丁時期征討過古蜀國。可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三星堆文明代表的古蜀國與中原文明已有一定往來。

於此,不得不讓人產生一個遐想:既然武王伐紂中存在川軍,那麼這一支川軍是不是三星堆文明派出的呢?

牧野之戰中的八百諸侯都有哪些?川軍有個貢獻?

根據三星堆遺址出土情況,學者大致框定了三星堆文明的活動時間,即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而武王伐紂的時間,“夏商周斷代工程”將之確定在公元前1046年。也就是說,三星堆文明基本消亡之後五十餘年,才發生了武王伐紂,二者在時間上很難產生關聯,牧野之戰中的“川軍”應該不是三星堆文明所派。

但如果這支川軍與三星堆文明無關,那麼《尚書·牧誓》中的“蜀國”又是什麼身份?考古發現的一種商朝晚期青銅兵器——三角援戈,或許揭開了這一支神祕川軍的身份。

三角援青銅戈(見上圖),與中原青銅戈(見下圖)大不相同,最早出土於安陽殷墟,迄今一共出土11件,其中等腰三角形青銅戈數量更爲稀少。青銅戈是商朝軍隊制式裝備,爲何殷墟里僅有11件奇怪的三角援青銅戈?

考古專家發現,三角援青銅戈多分佈於蜀地,在中原極爲罕見。但除了四川之外,陝西漢中也存在大量三角援青銅戈。陝西漢中城固蘇村商代遺址中,就發現了95件青銅戈,其中等腰三角形寬短援青銅戈達81件之多;漢中城洋地區發現111件青銅戈,其中三角形援青銅戈約佔77%。

牧野之戰中的八百諸侯都有哪些?川軍有個貢獻? 第2張

可見,三角援青銅戈的源頭在於四川,因而又被稱爲“蜀戈”,是川軍的主要作戰兵器。通過蜀人這一獨特兵器文化,學者判斷早期蜀文化不僅存在於四川,還擴散到了陝西漢中。也就是說,可能一支“蜀人部落”擴張到了陝西漢中,或漢中當地部落被蜀人同化,於是商周將這一部落稱爲“蜀”,而殷墟中的“蜀戈”源於蜀人向商朝進貢。

漢中與關中,雖有秦嶺阻隔,但終究距離很近,尚有道路相通,兩地往來相對便利。商朝末年,周人征討西方、西南狄夷,將漢中的一支川人部落納入統治,並要求這批“陝籍川軍”共同伐商,這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封,實得巴蜀之師”,歷史學家董作賓與顧頡剛等都認爲周文獻中的“蜀”就位於陝南漢中一帶。

四川盆地的川人,有沒有可能參與武王伐紂呢?關於周武王是否征討過四川,如今既無史料證據又無考古證實,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交通阻隔也讓周武王難以征討四川。事實上,後來直到公元前316年,秦國司馬錯才滅亡蜀國,接着滅亡巴國,將四川納入統治,之所以這麼晚才佔領四川,與四川獨特地形關係密切,因此武王伐紂中的“川軍”不太可能來自四川盆地。

綜上而論,早在三千年前,的確有一支生活在陝西漢中的“陝籍川軍”參加了武王伐紂,但不能肯定的是,這支“陝籍川軍”到底原本就是陝西人,還是從四川遺民而來。

在陝西寶雞竹園國墓地,考古出土了諸多與蜀文化有千絲萬縷聯繫的器物,顯示出這應該是一支蜀人發展出來的諸侯國。或許,陝西寶雞的這一支蜀人,就是《尚書·牧誓》中記載的蜀人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