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揭祕:古代官服與戲服之間有怎樣的聯繫?

揭祕:古代官服與戲服之間有怎樣的聯繫?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官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那麼官服和戲服之間存在着怎樣的聯繫?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官服和民服的區別,是質料、色彩、花飾等構成的差別。官服用綢、緞、錦、繡、絹、綺等料;民服大多以布作料,故百姓稱“布衣”。顏色也有等級區別,例如唐代皇帝着黃袍,官員按品級分別着紫、緋、綠等顏色的袍子。有的朝代,未做官的要穿白衣,故百姓也被稱“白衣”。花飾圖案,更有講究。有的朝代皇帝穿龍袍,皇后着鳳服;還有朝代皇帝戴天平冠,皇后及官夫人戴鳳冠。

揭祕:古代官服與戲服之間有怎樣的聯繫?

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啓下,博採衆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據史書記載以及考古發掘證明,唐代紡織業很發達,能生產絹、綾、錦、羅、布、紗、綺、綢等。其中,絲織品花色繁多,光彩奪目,爲服飾製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唐代服飾的特點是: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形制富於變化;胡服頗爲盛行,女服豔麗多彩。

唐代官服品類繁多,加上皇帝的服飾,計有三四十種。白居易《琵琶行》中提到的“青衫”,是閒職或下級官吏的衣飾,在官服中等級較低。衫的樣式和袍差不多,也用圓領大襟,穿時裏面不用襯領,露頸於外。衫的袖子則以寬博爲主,但與衫長比例勻稱。文儒所穿者以長衫爲多,其長過膝。顏色也是區分尊卑等級的一大標識。唐代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州級”長官,如刺史等,不管品級如何,一律着大紅袍。所謂蟒袍,是上面繡有蟒形圖案的長袍。一至三品爲九蟒五爪,四至六品八蟒五爪,七至九品五蟒四爪,不入正統之流的也是五蟒四爪。還有補服,是加在蟒袍外的外套,文武官各不相同。

清朝時期,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是在慶典喜慶時可以絳色。清代官服還有一種外褂,平時乃紅青色,着素服時,則選用黑色,表示莊重肅穆。

與此相映成趣的是,戲曲服裝也有嚴格的界限,不同身份和官職的戲曲人物的服裝顏色、圖案等級也很分明,故戲班歷來有“寧穿破,不穿錯”的規矩。而翎子的搭配和妙用,也是一大特色。

翎子是京劇等戲種戲服中一個重要的裝飾,一般是用雄野雞(野雉)的尾部長羽製成,故又稱“雉毛翎”。翎子長度可達五六尺,顏色光亮豔麗,戲曲人物插上它,更顯得英姿瀟灑。翎子可不是亂插一氣的,一般而言,正統人物和文職官員不插翎子。

例如演《三國演義》戲本,劉備代表正統王朝的“漢室”,故蜀兵將官都不插翎子。可曹操的魏軍和孫權的東吳軍中,呂布、周瑜、張郃、夏侯淵等人物都插翎子。武藝高強、英姿颯爽的女將也插翎子,像穆桂英、樊梨花等戲曲人物。舞臺上的番邦人物,起義首領或草莽英雄等,也都可插翎子。比較有趣的是,大鬧天宮、自稱“齊天大聖”的美猴王,既不是“正統”,也可看作草莽英雄,服飾上自然也有翎子。

揭祕:古代官服與戲服之間有怎樣的聯繫? 第2張

據說,翎子早先用來表示舞蹈動作,先前是拿在手上的,後來才改爲插在頭上,這情形遠在周朝就有了。戲曲人物頭插翎子,有裝飾美,還通過不同技巧動作表達出人物的情感張力。翎子功就包括了掏翎、銜翎、挑翎、豎翎、甩翎、擺翎、抖翎等技巧。像京劇《羣英會》中的周瑜,當他行苦肉計、下令打黃蓋後,見諸葛亮不露聲色,便氣得怒火中燒,咬牙切齒,圓睜兩眼,拔劍要殺諸葛亮。此時,周瑜便用掏翎和銜翎、揮舞頭上翎子的動作來表示他此時的怒意。當感受到諸葛亮洞察其意時,他神情震驚,翎子也直豎起來,尾梢不住地顫抖,暴露出內心的恐懼不安。

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古代服飾及戲曲文化,至今仍在熠熠閃光。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也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的軌跡,它們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