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孝文帝所施行的漢化改革,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孝文帝所施行的漢化改革,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魏孝文帝所施行的漢化改革,影響後世深遠,也爲他贏得了隆高的歷史地位。然而,這場激烈漢化改革直接導致30年後北魏王朝覆滅,鮮卑民族也融入漢族而從此消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

孝文帝所施行的漢化改革,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重建代國開始,到公元534年分裂爲東、西魏,持續了近一百五十年國運。其中孝文帝當權時實行了全面的漢化改革,爲北魏的國力提升及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然後,孝文帝改革後僅僅35年,北魏就滅亡了,難道是北魏全盤漢化造成了國家的滅亡嗎?

馮太后是孝文帝漢化改革的“第一推手”

提起孝文帝改革,不能不提起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孝文帝的祖母馮太后。這位馮太后乃皇族之女,南北朝時,馮跋建立北燕政權,馮太后乃遼西郡公馮朗之女,身份尊貴。後嫁與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冊封爲皇后。文成帝拓跋浚與李氏生的孩子拓跋弘被立爲太子,按照當時“子立母死”的習俗,李氏被賜死,撫養拓跋弘的重任便落到馮氏的身上。

馮氏與文成帝度過了將近十年的美好日子,“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卻英年早逝,年僅25歲。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爲獻文帝。由於獻文帝歲數小,皇太后馮氏垂簾聽政,開始了她在北魏馳騁數十年的政治生涯。

馮太后出生皇族,長在宮中,環境造就了她有極強的政治手腕,一旦賦予她巨大的權力,暴發出的威力令人生畏。首先,她解決了試圖陰謀篡位的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夷其三族,隨後宣佈自己臨朝稱制。

馮太后的手段是毒辣的,不管是誰妨礙了她的政治權力,都會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哪怕是自己的兒子。當她察覺獻文帝親政後威脅到了她的政治地位時,果斷地逼迫獻文帝禪位給太子,並最終殺害了獻文帝。孝文帝即位後,因爲年幼,馮太后二度臨朝稱制,時間長太十四年,直到她去世。

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裏,馮太后施行了大量的改革。孝文帝前期的改革,實際上馮太后纔是真正的幕後推手。未改革前,鮮卑貴族們實行落後的以掠奪爲主的財富分配方式,也就是說,依靠戰爭搶得財富。

馮太后仿效兩漢魏晉舊制主持了“班俸祿”詔書,對於朝廷官員採用“發工資”的辦法。朝廷發放俸祿,如果再掠奪貪污,“貪贓滿一匹者,處死”;其次,馮太后主持施行“均田令”,這個辦法對於漢族不算什麼,但對於鮮卑族來說就是個新生事物,國家將無主的荒田以政府的名義按人口分授給農民,使遊牧民族轉變爲農耕民族。

馮太后主持的第三個改革是施行“三長制”,五家爲一鄰,五鄰爲一里,五里爲一黨,三長制的施行利於清查戶口,收取賦稅;除此之外,馮太后還大興儒法教育之風,禁斷卜筮、讖緯之學,爲孝文帝親政後全面“漢化”打下良好基礎。

孝文帝的徹底改革將鮮卑人變成了“漢人”

孝文帝與他的父親相比,是一個更睿智的皇帝,爲了避免被馮太后害死,他採取了恭順的態度,與馮太后並稱“二聖”,響應改革。再者,他對於馮太后的宮闈密事,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不讓馮太后抓住自己的“小辮子”。

馮太后臨朝稱制,孝文帝採取不參與朝政,凡事秉承太后旨意的態度。非但如此,孝文帝還對馮太后畢恭畢敬,絲毫不顧及馮太后的殺父之仇,這才躲過了滅頂之災。直到馮太后壽終正寢後,孝文帝才得以真正親政,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

雖然孝文帝對於馮太后表現出恭順的態度,但這並不代表他是一個傀儡性的人物,他只是在等待時機罷了。這一方面是爲了保命,另一方面也是馮太后對他有養育之恩。馮太后死後,孝文帝大哭三日,表達了他對馮太后的真實感情。

而且,孝文帝全面繼承並發展了馮太后的改革路線,比馮太后更加徹底地進行了漢化改革。具體改革措施爲:

第一,遷都。孝文帝破除重重阻力,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孝文帝遷都遇到很大阻力,他不得不假借打擊南方蕭齊的名義,率大軍向南方進發,三十萬大軍來到洛陽,使在平城不走的原鮮卑貴族不得不尊從孝文帝遷都的決定。遷都使鮮卑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平城轉到了洛陽,這裏原是漢人的古都,有利於鮮卑漢化;

第二,革俗。孝文帝下令所有鮮卑人改變民族習慣,如改胡服爲漢服,改說鮮卑語爲漢語,改鮮卑姓氏爲漢姓,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入住洛陽的鮮卑人籍貫爲洛陽,死於洛陽的鮮卑人就地掩埋,不準運回原地。

第三,變制。朝廷的制度,一律參照兩漢魏晉制度進行改革,並重用劉芳、李彪、崔光、邢巒、李衝、王肅、高閭、宋弁等漢族大臣。孝文帝的改革非常徹底,對於不尊從漢化改革的鮮卑人,孝文帝進行堅決打擊,從而使得鮮卑民族與漢族得到極大的融合,史稱“孝文帝中興”。

孝文帝所施行的漢化改革,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第2張

北魏滅亡的三個原因,不能歸結於“漢化”

孝文帝雖然大張其鼓地進行漢化改革,但實際上這一改革僅僅進行了近十年時間。因爲孝文帝親政九年多便英年早逝了,享壽33歲。而在孝文帝去世三十五年後,北魏就滅亡了。很多專家說北魏滅亡是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原因,其實不能簡單地這樣歸納。

首先來說,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是強力推進的,並不是所有鮮卑人從內心裏贊同並服從的。因此,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使鮮卑人分裂成爲兩大勢力,一派是同意漢化改革派,一派是反對漢化改革派。孝文帝去世二十五年後,爆發了六鎮之亂,而六鎮之亂的主體,就是反對漢化的鮮卑人。兩派鮮卑人勢力刀兵相見,極大地削弱了鮮卑人的力量。

北魏滅亡的第二個原因,還在於孝文帝死後,北魏再也沒有出現象他一樣的雄主。宣武帝元恪雖鞏固了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但他崇信佛教,取消“子貴母死”制度,造成外戚高肇專權,朝政昏暗。

繼位的孝明帝元詡執政時,母后胡氏擅權亂政,朝廷土崩瓦解,元詡密詔爾朱榮勤王泄露,反招致胡後報復被殺,年僅十九歲;即位的孝莊帝元子悠是權臣爾朱榮所立,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殺死胡太后、小皇帝元釗和丞相元雍、新帝兄弟元劭、元子正等儲王宗室大臣兩千多人,成爲當時最大的權臣。

而元子攸不甘心做漢獻帝之類的皇帝,奮起反擊,親自動手殺了爾朱榮及其子。爾朱餘黨勢大,元子攸啓用了黑社會團伙高乾、高昂兄弟對付爾朱派餘黨,北魏的江山成爲一個很大的戰場。最後洛陽淪陷,元子攸竟被爾朱兆生擒勒死。隨後天下大亂,隨後即位的節閔帝元恭、孝武帝元修皆是傀儡皇帝,元恭被高歡毒死,元修被宇文泰毒殺。

北魏滅亡的第三個原因是孝文帝改革時忽略了代北邊境之地的管理,而把經營國家的重心放在了南面,而孝文帝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討伐蕭齊又遭遇了失敗。這樣,南面面臨大敵,北面又有爾朱氏的崛起,最終使皇帝失去了統治全國的權力。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南北朝時期重要的一個歷史事件,應該說北魏的漢化影響極大,但是北魏未改革之前,北魏已經存在了上百年,而改革後,北魏只有三十多年,就被東西魏所取代。因而有不少人認爲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錯了。真的是這樣的麼?其實對這次改革,如何評價恐怕還需要從大格局來看。

一般一個割據政權,確實很難長久存在,要麼吞併或被吞併成統一國家,要麼出現分裂。這是割據政權的弱勢所在,無可奈何。同時政權長久存在,積弊就同時存在,這是一體兩面的問題。也就是說,到了北魏百年這個時候,無論孝文帝改不改革,政權都會出問題,就看如何來對待。

事實上,正因爲孝文帝后改革不徹底,出現了諸多反覆,才讓這個北魏政權的問題愈加嚴重,最終導致了分裂。然而,看看北魏後續的政權,無論是東西魏,還是北周北齊,還是隋唐,他們都得益於北魏孝文帝改革,逐漸實現了北方對南方的優勢,最終統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