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對於立太子一事,宋太宗爲何如何糾結?

對於立太子一事,宋太宗爲何如何糾結?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宋太宗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宋太宗是宋朝第二位皇帝,他是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三弟,在他的身上有太多傳說和逸聞,燭影斧聲、金匱之盟,還有他與李後主的諸般糾葛。他爲政21年,也是褒貶不一,讚揚者說他結束了五代割據局面,開啓了尚文治的全新時代,貶抑者說他屢戰屢敗,國家內部紛亂頻頻,總之是爭議頗大。

其實,在趙光義在位時期,有一個幾乎困擾他始終的難題,那就是擇儲,直到去世前兩年他才終於下定決心立皇三子爲太子,這也就讓人疑惑,明明是當朝天子,又是自己的家事,怎麼立個太子這麼難呢?爲何偏偏是皇三子,前面兩個兒子跑哪去了呢?

對於立太子一事,宋太宗爲何如何糾結?

真假難辨的金匱之盟

建隆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清晨,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被發現死在了萬歲殿,皇帝死了,自然要兒子繼承,這是古今通理,可是此時的趙匡胤沒有冊立太子,也沒有留下遺詔,只有兩位兒子,一位是次子趙德昭,一位是四子趙德芳,趙德昭是趙匡胤的原配妻子孝惠皇后賀氏所生,因爲他的大哥早逝,他是事實上的嫡長子,名分最正。

但當朝皇后宋氏更親近庶出的趙德芳,可能是因爲趙德昭比她這位嫡母還要大一歲,自然不太親近,趙德芳年紀稍幼,又是庶出,與嫡母自然更爲親近,按理說,皇帝去世,若無遺詔,當立嫡立長,要不然也要奉皇后懿旨,可偏偏登基的是趙匡胤的三弟,當朝晉王、開封府尹趙光義。

四年,從徵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爲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爲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宋史宗室傳》

趙光義初登基時朝野議論,在六年內,28歲的趙德昭和22歲的趙德芳,一個自殺一個病死,而就在趙德芳病死六個月後,也就是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九月,金匱之盟橫空出世。

對於立太子一事,宋太宗爲何如何糾結? 第2張

“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爲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太祖建隆二年》

在南宋編撰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和元朝修撰的《宋史》中皆記載了金匱之盟的內容,這是一份單傳約,杜太后讓趙匡胤死後傳位弟弟光義,但沒有提及光義死後是否要傳回趙匡胤的子孫。這無疑是一份證明趙光義繼承合法性的重要文件,令人疑惑的是,爲何一份如此重要的文件直到趙光義登基六年後才發佈呢?爲何他當初剛即位的時候,不拿出來平息物議呢?

關於金匱之盟,宋代另有野史記載,此爲三傳約,即“匡胤傳光義,光義傳廷美,廷美傳德昭”,這樣看起來倒是合理得多,也符合杜太后所說“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的道理。

史學界對金匱之盟爭議頗多,但也應該承認,趙匡胤生前在位十六年,不僅沒有冊立太子,兩個兒子連王都沒有封,佔據關鍵崗位的開封府尹交給了弟弟趙光義,這也是很能說明問題的,而宋太宗一即位就讓弟弟趙廷美當開封府尹,倒是更貼合“三傳約”的說法。

故而,古今許多學者都認爲“金匱之盟”應當是存在的,但不像宋代官方和正史所說那樣只是“單傳”,至少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這個所謂約定中還是要把帝位傳回太祖一系的,而這纔是宋太宗直到德昭和德芳去世後纔拿出這份盟約的原因。

轉過年來,又以魏王趙廷美“謀奪皇位”,奪了他的開封府尹之位,貶爲西京留守,趙廷美被貶後,與宰相盧多遜仍多有來往,在趙普的謀算下,趙廷美被削王爵貶爲涪陵縣公遷往房州,盧多遜被削去官職貶往崖州,兩三年後,二人相繼去世,至此,宋太宗的所有潛在皇位爭奪者全部離開了人世。

按說,不管金匱之盟到底是“單傳”還是“三傳”,如今競爭對手都已經敗落,總該着手冊立太子了,可立儲之事再次延宕,這一拖就又是十年。

多災多難的趙家皇子

對於立太子一事,宋太宗爲何如何糾結? 第3張

宋太宗一生有過三位妻子,分別是元妻尹氏、繼妻符氏、繼妻李氏,尹氏和符氏都逝世於他登基前,趙光義登基後追封尹氏爲淑德皇后,符氏爲懿德皇后,李氏是符氏去世後,宋太祖指給趙光義的晉王妃,按理來說,趙光義一登基就應該冊立李氏爲皇后,可趙光義遲遲沒有決斷。

雍熙元年十二月,詔立爲皇后。後性恭謹莊肅,撫育諸子及嬪御甚厚。嘗生皇子,不育。—《宋史后妃傳》

直到雍熙元年(984年)十二月,李氏才被冊封爲皇后,此事也頗爲奇怪。不僅是她,宋太宗許多嬪妃誕育了不少子嗣,可都鮮有加封。

古代有一言,曰“子以母貴”,這也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的精髓,可偏偏宋太宗的前兩位正妻都沒有留下子嗣,李氏曾在封后之後數年誕育了一子,可惜夭折了,如此,宋太宗當然只能從那些庶出的皇子中遴選繼承人了。

甲午,封皇長子德崇爲衛王,第二子德明爲廣平郡王。德崇檢校太傅,德明檢校太保,並同平章事。—《續資治通鑑長編太宗太平興國七年》

宋太宗的長子初名德崇,是李夫人所生,在趙廷美謀反案後數月,宋太宗就封長子爲衛王,次子爲廣平郡王,看起來已經有了想要立儲的打算。次年,衛王改名爲元佐,廣平王晉封陳王,改名元佑。

後來,宋太宗命趙元佐遷入了東宮,這一切的都一切都已經再明顯不過了,宋太宗已經基本打算立長子元佐爲皇太子了,可爲何中途出現變故了呢?

初,秦王廷美遷涪陵,元佐獨申救之。廷美死,元佐遂發狂,至以小過操挺刃傷侍人。雍熙二年,疾少間,帝喜,爲赦天下。—《宋史宗室傳》

此事仍然與趙廷美案有關,趙廷美被貶洛陽後,太宗仍然不放心,最後引發了他與盧多遜勾連案,趙廷美再次被貶,當年就憂憤逝世,趙元佐與四叔關係很好,他看不慣父皇骨肉相殘,在宋太宗貶斥廷美時站出來申辯。趙廷美死訊傳來後,趙元佐竟然瘋了,原本仁和的他竟然會因爲一些小事就拿小刀傷人。宋太宗對兒子十分關心,畢竟這是他屬意的太子。轉過年來,趙元佐病情稍有好轉,宋太宗大喜,並且爲之大赦天下。

對於立太子一事,宋太宗爲何如何糾結? 第4張

誰也想不到的是,重陽節宮中大宴,因爲趙元佐患病,就沒有叫他,這本是好意,趙元佐竟然認爲這是所有人都拋棄了他,足見此時趙元佐的精神狀況的確不好,於是他就一個人喝悶酒,酒醉後縱火燒宮,宋太宗驚訝之餘十分憤怒,下令捉住趙元佐貶爲庶人。趙光義用自己的手段殘害兄弟後,也逼瘋了愛子。

雍熙二年,元佐被疾,以元僖爲開封尹兼侍中,改今名,進封許王,加中書令。(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元僖早入朝,方坐殿廬中,覺體中不佳,徑歸府。車駕遽臨視,疾已亟,上呼之猶能應,少頃遂薨。上哭之慟,廢朝五日,贈皇太子,諡恭孝。—《宋史宗室傳》

趙元佐出事後,自然就輪到皇次子,他被宋太宗封爲開封尹,改名元僖,封許王,趙元僖長相英偉,處理政務絲毫無失,朝中宰相趙普、呂蒙正等對他都很支持,他的儲君地位是有實而無名,可就在淳化三年冬,趙元僖突然發病,很快就去世了,宋太宗悲痛萬分,決定追封兒子爲皇太子,諡號爲恭孝。

塵埃落定,趙恆的宿命

幼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好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宋史真宗本紀》

隨着皇長子和皇次子的隕落,儲君之位自然就要輪到老三趙元侃了,趙元侃是皇長子趙元佐的同母弟,都是李夫人所生,史書上說他,幼年就英明睿智,長得很是奇偉。

對於立太子一事,宋太宗爲何如何糾結? 第5張

淳化五年九月,進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尹。—《宋史真宗本紀》

宋太宗此時已經五十多歲了,當年徵遼國留下的箭傷時時復發,時間已經不允許他再猶豫了,可他依舊踟躕不前,此時,一個重要人物的出現打破了僵局,他就是一代名臣寇準,寇準自青州還朝,趙光義就立儲之事問他,寇準那可是個聰明人,他既希望早定皇儲,又不想觸及皇帝心中的忌諱,就打了一番太極。

宋太宗是何人,他怎麼會看不出來寇準是怎麼想的,於是,他也就下詔,改封趙元侃爲壽王,授開封尹。又過了一年,封之爲太子,改名趙恆,繼續掌管開封府,自此,以儲君爲開封尹成爲了北宋的某種不成文規定,大名鼎鼎的包拯其實沒有做過開封府尹,他的職位名爲“權知開封府事”。

京師之人見太子,喜躍曰:「真社稷之主也。」上聞之,召準謂曰:「四海心屬太子,欲置我何地。」準曰:「陛下擇所以付神器者,顧得社稷之主,乃萬世之福也。」上趨宮中,語後嬪以下,六宮皆前賀。上覆出,延準飲,醉而罷。—《續資治通鑑長編至道元年》

至此,延宕19年的立儲大事終於塵埃落定,可是有一個疑問依舊縈繞在筆者心頭,那就是宋太宗當年爲何不立趙元僖爲太子,羣臣多番勸諫他也不聽,終於在趙恆成爲太子後有了答案。

太子冊立,京城雀躍,這可是大宋朝第一位皇太子,百姓看到太子紛紛稱讚,這本是一件好事,說明民心思定,可這些稱讚竟然引起了皇帝的不滿和疑心,當然,這也很符合宋太宗的性格。

對於立太子一事,宋太宗爲何如何糾結? 第6張

於是,他又一次召來了寇準,寇準這次不打太極了,他稱讚太宗選太子選得好,是大宋萬世之福,宋太宗聽了自然高興,大宴寇準。此事說明,趙光義對失去權力是多麼的懼怕,他多年不立太子想來也是擔心會被架空,若非是寇準這樣的臣子,還真不知道會出什麼事。

兩年後,宋太宗病重,執掌內宮的王承恩嫉妒太子英明,聯合幾個朝中重臣想要改立趙元佐爲太子,而且他還把李皇后拉到了自己的陣營,太宗駕崩後,幸得被趙光義稱讚爲“大事不糊塗”的宰相呂端挫敗陰謀,擁立趙恆即位,至此,一切塵埃落定。

總結

宋太宗擇儲之所以如此糾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金匱之盟”的制約,又有皇子自身的因素,其根本原因是趙光義其人疑心深重,他生怕失去權力,故而對儲位十分忌憚,乾脆拖着,不立太子,那樣權力就可以穩穩地掌握在手中,以一人之心奪天下之心,何其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