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崇禎十四年之戰發生了什麼事情?清軍爲何只傷亡了十人

崇禎十四年之戰發生了什麼事情?清軍爲何只傷亡了十人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崇禎十四年之戰的故事。

大明崇禎十四年三月,薊遼總督洪承疇帶領十三萬精銳明軍馳援錦州,決戰於八月二十一日深夜展開,次日天明統計戰果:清軍傷亡十人,明軍陣亡五萬三千人!

看到這樣的戰報,雙方統帥,也就是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和大清崇德皇帝皇太極的表現驚人的一致:這不可能,重新覈實!

很不幸,雙方都沒有僞造戰報,清軍確實是以微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傷亡,將明軍最後一支精銳消滅殆盡,這也導致了明朝最後的名帥和名將洪承疇祖大壽投降,明清強弱易位,即使沒有李自成攪局,明朝也要玩完了。

儘管包括筆者在內的絕大多數人都希望此戰明君獲勝,因爲那樣的話就會避免後來三百多年的悲劇,但史實就是這麼無情。而覆盤那場戰役,我們還會很悲哀地發現,此戰失利,洪承疇和祖大壽都沒有責任,真正應該爲數萬明軍將士陣亡負責的,是坐在紫禁城裏、據說很是勤政的崇禎皇帝朱由檢,還有那個“雅有才,曉邊事”的兵部尚書陳新甲。

《清史稿·太宗本紀》對這次戰役的記載很簡略,這是因爲參戰的明軍將帥都投降了清廷,清朝活下來的史學家要給他們留一點面子:“是役也,斬首五萬,獲馬七千,軍資器械稱是。承疇收敗兵萬餘人入松山,嬰城守,不能戰。”

崇禎十四年之戰發生了什麼事情?清軍爲何只傷亡了十人

而《明史》、《明史紀事本末補遺》、《李朝實錄》對戰的記載大致一致,明軍戰場陣亡五萬,其後清軍又殺俘三千,明軍僅死亡人數就超過了五萬三千,真正逃離戰場進入相對安全的松山城的,只有洪承疇帶領的一萬餘殘兵,吳三桂“僅以身免”,一個部下都沒帶出來,隻身逃進了寧遠。

前面咱們說過,此戰慘敗,責任不在洪承疇祖大壽,而在朱由檢和陳新甲。

陳新甲的事蹟見於《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五》,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這位大明兵部尚書在崇禎十四年都做了些什麼。

大明崇禎十四年之戰始於多爾袞圍困錦州,但當是錦州還真沒到危急關頭,錦州守將祖大壽一開始根本就沒着急,因爲他對付多爾袞,可以說是綽綽有餘。

當年多爾袞雄心勃勃地要拿下錦州城,但是卻在祖大壽構建的銅牆鐵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明軍的紅衣大炮一炮下去,清軍死傷枕籍——祖大壽囤積了足夠一年使用的糧彈,他準備把多爾袞耗死在錦州城下,如果皇太極親自前來,祖大壽也很願意給他一炮。

錦州之戰被祖大壽和多爾袞打成了笑話:被包圍的祖大壽有吃有喝,包圍者多爾袞反倒出現了糧草不濟,只好撤軍三十里,並讓部隊輪番回到瀋陽去找飯吃。這時候的錦州之圍,已經名存實亡,祖大壽的將士可以出城打野味改善伙食了。

一聽多爾袞把錦州之戰打成了笑話,皇太極蟲顏大怒,對多爾袞進行了嚴厲處罰:削去多爾袞和碩睿親王爵位,降爲郡王,罰銀一萬兩,奪兩牛錄(八旗建制,一般每個旗主麾下有二十五牛錄)。

被皇帝哥哥嚴厲處罰的多爾袞在錦州城外又修了一圈大城牆,隔斷了錦州與杏山、松山、寧遠的聯繫,這時候祖大壽纔開始向京城求援。

崇禎十四年之戰發生了什麼事情?清軍爲何只傷亡了十人 第2張

雖然發出求援申請,但是包圍圈裏的祖大壽還是比京城裏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冷靜,他分別給崇禎和奉命馳援的洪承疇寫信:聖上和督師不必着急,按祖某還挺得住。

祖大壽不着急,洪承疇也不着急,真正着急的是皇太極:按照祖大壽的建議(請以車營逼,毋輕戰),洪承疇車輪滾滾向錦州開來,一路上步步爲營,寧遠、塔山、高橋、松山、杏山,十三萬大軍像一個鋼鐵刺蝟,讓沿途襲擾的清軍遊騎無從下手。

皇太極急得口裏吐血(憂憤嘔血)鼻子流血,在八月十四日用大碗接着鼻血策馬狂奔來到前線——皇太極知道,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應對之策,他那個寶貝弟弟多爾袞,就要被洪承疇的十三萬大軍碾壓成齏粉了。

其實皇太極本不必冒着鼻衄流光鮮血掛掉的危險星夜來到前線,因爲有兩個人比他還着急,坐在大明朝堂上的兩個“微操大師”會幫他一個大忙。

看明末君臣,總會讓人想起凱申物流,皇帝朱由檢和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做法,還真跟常凱申如出一轍:他們不但命令洪承疇火速進軍,還派出了總參謀長,也就是職方司郎中張若麒前來監軍。

讀者諸君都知道,明軍相對於清軍,最大的優勢在於紅衣大炮和火器,有時候明軍一場大戰,要消耗數十萬斤黑火藥和鉛彈。洪承疇帶着吳三桂等八總兵以及十三萬人馬,所需要的糧彈也是數以百萬計,爲了防止清軍偷襲,戰鬥部隊必須跟輜重部隊走在一起,並儘可能地消滅沿途的襲擾敵軍,以確保糧道暢通。

但是參謀總長張若麒來到前線,這種穩紮穩打的局面完全被打破,洪承疇甚至被架空了:“收督臣(薊遼總督洪承疇)之權,縱心指揮,而督臣始無可爲矣。”

崇禎十四年之戰發生了什麼事情?清軍爲何只傷亡了十人 第3張

前線有張若麒瞎攪合,後方的陳新甲和朱由檢也不斷以各種形式催促進兵:“新甲請分四道夾攻,承疇以兵分力弱,意主持重以待。帝以爲然,而新甲堅執前議。若麒素狂躁,見諸軍稍有斬獲,謂圍可立解,密奏上聞。新甲復貽書趣承疇,承疇激新甲言,又奉密敕,遂不敢主前議。若麒益趣諸將進兵。”

在張若麒的瞎指揮下,十三萬明軍戰鬥部隊加快腳步,露出了一個致命的破綻,而這破綻被擁有禿鷲一樣敏銳目光的皇太極抓住了:明軍主力開拔,輜重部隊還留在塔山!

熟讀《三國演義》的皇太極,在八月十九日來了個火燒烏巢,塔山堆積如山的糧彈,全都落入了清軍手裏,而倉促進軍的洪承疇只帶了五六天的乾糧和少數消耗性兵器(箭矢、火藥、鉛彈)。

原本是明軍足吃足喝而清軍捱餓,現在形勢發生了逆轉,洪承疇只好在八月二十一日選擇撤軍——六天的糧食已經吃了一半,再不撤回寧遠,大軍可能就要餓得潰散了。

洪承疇並不是一個菜鳥,他從容撤軍,皇太極還是拿他沒辦法:明軍八總兵輪流殿後,大家抱團取暖,皇太極這隻蒼蠅找不到雞蛋的縫隙,自然也就無從下口。

但是不怕沒好事,沒怕沒好人,在撤軍途中,敗類出現了:“是夜,明吳三桂等六總兵潛師先奔,昏黑中爲我(清,下同)伏兵所截,大潰……吳三桂、王樸自杏山奔寧遠,遇我伏兵,又大敗之,三桂、樸僅以身免。”

有秩序的撤軍變成了無秩序的潰逃,明軍連頭也不回,任由清軍的馬刀在後面砍殺,而那個急於建功立業的參謀總長張若麒,早就走海路逃掉了。

崇禎十四年之戰發生了什麼事情?清軍爲何只傷亡了十人 第4張

吳三桂拔腿先逃,這一招是跟他老爹吳襄學的,這父傳子的逃跑功夫,也讓他們逃脫了崇禎皇帝的懲罰。而最令人憤怒的,是那個瞎指揮斷送五萬三千明軍的張若麒居然在陳新甲(起決定作用的是崇禎)的庇護下,沒有受到任何懲罰:“若麒自海道遁還,言官請罪之,新甲力庇,復令出關監軍。”

禍害完洪承疇,張若麒沒事兒人一樣又去禍害別人去了。有崇禎這樣的皇帝、陳新甲這樣的兵部尚書、張若麒這樣的職方司郎中監軍,就是衛青霍去病徐達常遇春復生,也救不了大明王朝。

多部史料都說大明崇禎四十年之戰清軍只傷亡十人而明軍戰死三萬五千,這是令人難以理解的:別說是五萬武裝到牙齒的明軍,就是五萬頭豬跑起來,清軍在一夜之間也殺不完。

洪承疇降清,祖大壽降清,這二人的人品如何,留給歷史學家去評判,咱們今天要請教讀者諸君的,是如果沒有崇禎陳新甲張若麒瞎參謀亂幹事,洪承疇還會輸的這麼慘嗎?如果洪承疇心無旁騖地穩紮穩打,皇太極還有機會打贏嗎?究竟誰應該爲崇禎十四年之敗負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