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張儀和公孫衍幾乎鬥了一輩子,他們之間有什麼恩怨?

張儀和公孫衍幾乎鬥了一輩子,他們之間有什麼恩怨?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張儀與公孫衍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世間有如管仲與鮑叔牙一般的莫逆之交,也有如張儀與公孫衍一樣的競爭對手。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周實行的分封制,導致各諸侯國掌權,東周滅亡後,天下逐漸形成分裂割據局面。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秦國日益崛起並凌駕於六國之上,公孫衍首創合縱之策,即“合衆弱以攻一強”。

爲了應對此舉,張儀使用連橫之計破解,即“事一強以攻衆弱”。從此兩人成爲了針鋒相對的敵人,幾乎鬥了一輩子。

共侍秦國利益政見相左,公孫衍遭排擠逃往魏國

其實公孫衍與張儀之間的恩怨由來已久,最初兩人都在秦國時,就結下了樑子。

也正是因爲他們持有不同的政治見解,纔有了後來七國的合縱連橫,景春曾評價二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作爲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兩人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譬如都來自魏國、都曾依附於秦國,按理說就算無法成爲知己,也不應該是仇敵。究竟是什麼事情,導致他們最後分道揚鑣?

最先來到秦國的是公孫衍,他在十三年間多次爲秦國而戰,立過多次戰功,還獲得了最高的爵位封賞。本以爲能夠長久地維持自己的地位,卻因爲一位不速之客的出現而不得不另謀出路,這個人就是張儀。

正當公孫衍暗中收受魏惠王賄賂,準備說服秦惠王放棄攻打魏國之時,張儀突然來到秦國。

他幫助秦惠王仔細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全力主張進攻魏國,秦惠王聽後幡然醒悟,這樣一來公孫衍的計劃也就泡湯了。

張儀和公孫衍幾乎鬥了一輩子,他們之間有什麼恩怨?

張儀憑藉出色的謀略,很快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與此同時冷落了公孫衍。後來秦國的相邦去世,公孫衍原本對成爲下一任相邦的事勝券在握,可最後也被張儀搶了去。他在秦國的地位一日不如一日,無奈之下只好去了魏國。

被逼得無路可走的公孫衍,在內心深處將張儀視爲仇敵,之後提出的所有政治主張,幾乎無一不在針對他。兩人都是難得的奇才,但是一山難容二虎,如果無法在同一陣營中成爲合作伙伴,那麼今後一定會站在彼此的對立面。

公孫衍貪圖小利置秦國於不顧,纔會失去秦惠王的寵信,就算張儀沒有出現,他的所作所爲恐怕也會被其他人察覺。

公孫衍一手促成五國合縱,張儀與之作對破壞聯盟

從秦國再次回到魏國,因爲魏惠王曾經與公孫衍有過交集,對他的能力還算比較清楚,於是派他做了將軍。

此前經過秦國的多番打擊,魏國不管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狀況,都受到了重創,一時之間很難恢復元氣。

公孫衍在魏國待了一段時間後,認爲單憑一國之力,很難與強大的秦國抗衡,開始思索對付秦國的辦法。

很明顯公孫衍也明白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開始極力促成魏國和另外六國的合作,這也是他首次提出合縱之策。

如果沒有成功的例子,僅憑一張嘴去說服六國,肯定是不行的。於是他先爭取與齊國結盟,一同派兵攻打趙國,結果不出所料,趙國毫無還手之力,敗下陣來。

張儀和公孫衍幾乎鬥了一輩子,他們之間有什麼恩怨? 第2張

這次合縱的成功,不僅使另外幾個國家心潮澎湃,躍躍欲試,也讓秦惠王感到憂心忡忡。眼看在公孫衍的誘使下,齊、楚、魏三國就要成功結盟,張儀卻從中作梗,還率兵攻打魏國。

就這樣公孫衍的計劃再度被打斷,但是他也看到了合縱聯合對秦國造成的巨大威脅,更加篤定了內心的想法。

由於魏國宰相惠施也非常推崇合縱之策,因此公孫衍也多了一個幫手。在兩人的共同努力下,說服“五國相王”,也就是互相承認對方的君主地位,如此一來便初步結成了聯盟。

對方有如此大的動作,張儀自然不會任之不理,他利用齊楚兩個大國的力量,攻打魏國,不費秦國一兵一卒,就很輕易地瓦解了對方的聯盟。

張儀連橫失利魏國叛秦,公孫衍趁機奪相再促合縱

發生在秦國的歷史再次上演,接連失敗的公孫衍,逐漸失去了魏惠王的信任,開始被閒置,魏國也開始親近秦國。此時張儀假意離開秦國,到魏國出任宰相,實際上是在推行他的連橫之策,爲秦國對付齊國提供便利。

由於地理位置的影響,秦國想要走捷徑攻打齊國,必須經過韓、魏兩國的領土,張儀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秦國並沒有獲得勝利,齊國軍隊奮力抵抗,最終擊敗了秦軍。

這次的失敗,使得張儀和秦國的陰謀敗露,魏惠王大怒,並將張儀遣返回秦國。

張儀這次的失誤,導致各國對他產生憎惡,連橫政策也暫時終止。各國內部再次出現主張合縱之聲,他們主動要求抱團。

公孫衍因爲一直主張合縱,正好迎合了當時的形勢,因而再次得到了魏國的重用,還被提拔爲宰相。他再次促成五國聯手,但由於君主各懷鬼胎,實際上的軍事聯合只有三個國家參與。

韓趙魏三國聯合攻打秦國,結果到了函谷關真正交戰時,發現以他們的軍隊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魏國這個牆頭草一般的存在,在張儀的遊說下,最先向秦國求和,其它幾個國家一見勢頭不對,也向秦國投降。

張儀和公孫衍幾乎鬥了一輩子,他們之間有什麼恩怨? 第3張

只有趙國誓死抵抗,結果被秦軍一直追到家門口,損失慘重。

公孫衍幾次促成合縱,都被張儀攪了局,這次的重大失敗,讓他無法在魏國繼續待下去了。於是他前往韓國,準備重振旗鼓,再次大展拳腳。

可惜這次他雖然又一次說服了幾個國家的聯盟,但是當韓國攻打秦國時,所謂的盟國根本無人前來支援,秦軍大敗韓軍。

公孫衍的合縱之策再次宣告失敗,這一次的失敗,使他再也沒有能力將幾個國家聯合起來,他也無法再得到君主的信任。

張儀的連橫之計顯然已經生效,公孫衍的合縱之策固然沒有錯,但是太過理想。六國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各自打着小算盤,根本無法真正團結一心,而合縱最忌諱的就是彼此間的算計。

張儀正是利用了這個致命的弱點,遊說於各國君主之間,離間他們,由此達到破解合縱的目的。張儀與公孫衍的恩怨,讓人想到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不禁也想感嘆一句“既生儀何生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