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清朝的冰嬉活動是怎樣的?冰鞋的形制有哪兩種?

清朝的冰嬉活動是怎樣的?冰鞋的形制有哪兩種?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冰嬉亦稱“冰戲”,是我國北方人民一項傳統的體育活動。起源於何時,現不可確考。早在宋代之時,皇帝就喜歡冰上的娛樂活動,在後苑裏“觀花,作冰嬉”。這項活動在元明時期初見規模,至清代而大盛。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起源與發展

冰嬉作爲我國北方人民一項傳統的體育活動,其由來已早,但具體起源於何時,現無確切考證,但至遲在宋代就有了“冰嬉”的明確記載。據《宋史·禮志》記載,當時的皇帝就喜歡冰上的娛樂活動,在後苑裏“觀花,作冰嬉”。

清朝的冰嬉活動是怎樣的?冰鞋的形制有哪兩種?

明朝時,冰嬉就被列爲宮廷體育活動。明末,努爾哈赤已有擅長滑冰的軍隊。努爾哈赤於天命間(1616-1626)征服了巴爾虎特部落,率大兵離去後,巴爾虎特部落又叛變,圍攻墨根部甚急。

此時,努軍已遠行數百里之外,據《清語摘鈔》中“烏拉滑子”記載:“時有費古烈者,所有皆着烏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駕爬犁,沿腦溫江冰層馳往救,一日夜行七百里……滿兵至,巴爾虎特尚弗知。”這裏所說的在冰層上馳行的“烏拉滑子”,實際上就如同現代的冰鞋。

清朝是中國古代冰嬉發展的黃金時代,這與統治清朝的滿族人的風俗習慣有直接的關係。冰嬉是清代宮中流行的衆多冰上活動的統稱。它既是娛樂活動,也是軍事操練。清代,由東北到關內,從宮廷到民間,冰嬉大爲盛行,故有“國俗”之稱。

于敏中在《日下舊聞考》卷二十一《國朝宮室》中曰:“(西苑太液池)冬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以簡武事而修國俗。”當時冰嬉規模之大,參加人員之多,前無類例。

據《清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五《樂考二十一》記載:“每歲十月諮取八旗及前鋒統領、護軍統領等處,每旗照定數各挑選善走冰者二百名。內務府預備冰鞋、行頭、弓箭、球架等項。至冬至後,駕幸瀛臺等處,陳設冰嬉及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二翼,每翼頭目二十名,服紅黃馬褂,餘俱服紅黃齊肩褂。

射球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較射。”由此可以推算出,參加冰嬉的人員至少在1600人以上。當時的冰嬉活動主要在西苑太液池(今北京北海)舉行,有時也在中海舉行。到時候,“聖駕御冰牀臨觀焉”。今北京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後來的慈禧太后觀賞冰戲的地方。

清朝的冰嬉活動是怎樣的?冰鞋的形制有哪兩種? 第2張

當時進行冰嬉活動所穿的冰鞋是由鞋和冰刀兩部分組成。

形制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以一鐵直條嵌鞋底中,作勢一奔,迅如飛羽”(《養吉齋叢錄》卷十四),這種冰鞋與現代滑冰所用的冰鞋很相似;另一種是“底合雙齒,使齧凌而人不踣焉”(《日下舊聞考》卷二十一引乾隆“冰嬉賦序”),這是一種雙刀的鞋,因冰刀安裝在鞋底木條兩旁,故不易傾跌倒下。

清代初年,冰嬉一度入於兵家。清廷把一系列冰上活動視爲軍事訓練,設冰鞋處專門管轄。久之,軍事訓練的目的逐漸淡薄,遊藝性慢慢突現出來。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冰嬉圖》,它是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張爲邦、姚文翰所繪,該畫使我們對清代宮中冰嬉有了一個形象而直觀的瞭解。

清代的冰嬉活動不僅在皇宮內苑,而且在民間也較爲普及。康熙年間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中寫道:“捷足行看健步紛,寒流趁凍雪花春。鐵鞋踏破奔馳甚,悔作銀河冰上人。”

注曰:“足看鐵底鞋,一步恆數丈,行冰上,兼有能格鬥跳舞者,都門入冬,城河最多。”《帝京歲時紀勝》中“滑擦”條亦稱:寒冬之時,“都人於各城外護城河上,羣聚滑擦(即滑冰)”。《帝京歲時紀勝補箋》中說:“什剎海、護城河冰上蹴鞠,則皆民人練習者。”

由此可見,民間滑冰活動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光緒三十二年(1906)刊印的《燕京歲時記》記載,這些民間開展的滑冰活動一直流行到清末之時,經久不衰。甚至直到今天,這項活動依然流行,經久不衰,《冰嬉圖》一次次地被人們演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