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中國歷史上的武狀元爲何很多人來自北方呢?

中國歷史上的武狀元爲何很多人來自北方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武狀元怎麼考,歷史上哪個省最出武狀元,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中國的武舉制度,創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廢止於清末,這項考試制度前後存在了1200年。

武舉制度的設立,是爲國家選拔靠譜的武將。對武將的要求,素質肯定要全面,武功、謀略、戰術、大局觀、忠誠度,都非常重要,有一身蠻力是遠遠不夠的。

唐代武舉的科目大致分爲三類:一是考射箭,分爲馬射和步射。二是考體力,有翹關和負重。“關”是過去城門用的長門閂,所謂“翹關”,即要求武人單手握門閂的一端,用力把門閂平端起來。負重一科,則要求武人揹着五石(約600斤)米,往前走,走的步數越多,成績越好。三是考身材和言語。就是看你高不高大,威不威猛,以及基本的對答是否流利。

中國歷史上的武狀元爲何很多人來自北方呢?

宋代對整個武舉制度進行了完善。武舉分爲比試(資格考試)、解試、省試和殿試四級,考試科目既考武藝,又考文化。武藝科目包括弓步射、弓馬射、弩踏、掄使刀槍等器械。

科目的變更是根據當時的戰爭需求設立的。唐代的翹關、負重等科目,到宋代被挽弓開弩取代,通過拉弓弩的幅度,測試武人的力量。唐代武舉看容貌身高,這時這一指標也成爲募兵中的基本條件,無須單獨面試。

宋代比唐代增設了程文(內場)考試,包括策問和兵書墨義。也就是說,宋代的“術科”要考文化課,既要根據時務邊防進行答對,類似於現在的申論,也要講解兵書的主要意思,相當於現在的默寫原文和閱讀理解。

明代幾乎是宋代的翻版,即相當重視文化課成績。以鄉試(省考)爲例,明代規定要考三場:第一場考騎馬射箭,以三十五步爲準;第二場考跑步射箭,以八十步爲準;第三場筆試,或問古兵法,或問時務。由於文化科目的比重仍然很大,明代出文狀元的地方,也盛產武狀元。

中國歷史上的武狀元爲何很多人來自北方呢? 第2張

清代武舉一改宋明兩代重文輕武的趨向,在考試製度沿襲明代的基礎上,將錄用標準逐步恢復到注重武藝的本質上。最初是考策、論文章,“策”相當於問答題,“論”是按試題寫一篇議論文。順治時定爲策二篇、論二篇;康熙年間改爲策一篇、論二篇;到嘉慶年間,考慮到武人多不能文,於是乾脆廢除策、論,改爲按要求默寫《武經七書》中一段,通常只要100字左右。這已經把文化科目難度,降到了小學生的水平。

然而,迄今爲止發現的有名可查的武狀元,不過280人左右。武狀元如此鳳毛麟角,一個原因是確實難考,另一個原因則是中國文人對武人的鄙視造成的。武狀元、武進士的名字、生平等要流傳下來,靠一隻手打遍天下是沒用的,終歸還是得靠文人的一支筆。

按照唐朝的武舉制度,一年一考,少說也誕生了一兩百個武狀元。但我們現在知道的,唐代武狀元(含武進士)只有41人。這41人中,有19人籍貫不詳。剩下22人,山西一省就拿下11人,佔了一半。可見,在唐代,山西人的武功是最硬的,打遍天下無敵手;其次是陝西,出了4個武狀元;第三是河北,佔了2個。

唐代武功獨步天下的山西,在宋代被浙江取而代之。兩宋共產生武狀元74人,除去籍貫不詳者24人(大部分爲北宋武狀元),剩下50人中,浙江一省24人,幾乎佔了一半。福建這一時期有15名武狀元,也相當厲害,僅次於浙江。

整個明代有武狀元52人,其中籍貫可考者45人。這45名武狀元中,江浙兩省分掉一半,其中,江蘇13人,浙江10人,接下來,安徽4人,排第三。全國前七名的省份裏,除了陝西,都位於南方。這與文狀元前五名的省份,都是南方省份的狀況高度重疊。

清代武狀元重回北方,共有109名武狀元,直隸(今河北、北京、天津全部,以及河南一小部分)佔了41名,山東佔了14名。這兩個典型的北方省份,一舉拿下全國武狀元的一半名額。

河北人突然力壓全國,與該省武風興盛分不開。但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河北拱衛京師,清代給的鄉試名額總比其他省給得多,得到了政策性的照顧。自唐代以來,武功最高、武狀元最多的省份,兜了一圈,終於又回到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