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有哪些與王旦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有哪些與王旦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縣人,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王旦登進士第,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澶淵之戰時,權任東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並監修《兩朝國史》。他善於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力勸真宗行祖宗之法,慎作改變。掌權十八載,爲相十二年,深爲真宗信賴。但受王欽若說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書封禪之事,頗受後世詬病。晚年屢請遜位,最終因病罷相,以太尉掌領玉清昭應宮使。天禧元年(1017年),去世,享年六十一歲。獲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宋仁宗題其碑首爲“全德元老”。宋理宗時位列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詩》及《全宋文》錄有其作品。

有哪些與王旦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軼事典故

雅量過人

寇凖幾次說王旦的短處,王旦則專門稱讚寇凖。真宗對王旦說:“您雖然稱讚他的優點,他專門談您的缺點。”王旦說:“論理本來是這樣。臣在宰相的職位上時間長,政事闕失必定多。寇準對陛下無所隱瞞,更加見其忠心正直,這是臣之所以看重寇準的原因。”真宗因此更加認爲王旦有德行。中書省有事送往樞密院,違反詔書式樣,寇凖在樞密院,把事情報告真宗。王旦被責斥,只拜謝,朝臣都被處罰。沒過一個月,樞密院有事送往中書省,也違反詔書式樣,朝臣興奮地呈給王旦,王旦命令送回樞密院。寇凖很慚愧,見王旦說:“我們同科考中,您怎麼得到如此大的度量?”王旦沒有應答。寇凖罷職樞密使時,託人私下求做使相,王旦驚異地說:“將相的任命,怎麼強以求取呢!我不接受私人請託。”寇凖很是懷憾。不久,寇凖獲授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寇凖入朝拜見,感謝說:“不是陛下了解臣,怎麼能至此?”真宗詳細說出是由於王旦的薦舉。寇凖慚愧感嘆,認爲自己趕不上王旦。寇凖在外郡任職,生日那天,建造山棚大宴,又服飾用度僭越奢侈,被他人所告。真宗生氣,對王旦說:“寇凖每件事都想要仿效朕,行嗎?”王旦緩緩地回答說:“寇凖確實賢能,對他的呆有什麼辦法。”真宗心意於是消釋,說:“對,這正是呆而已。”於是不過問此事。

翰林學士陳彭年呈給政府科場條目,王旦把它丟到地上說:“內翰得官幾天,就想要隔斷截留天下進士嗎?”陳彭年惶恐而退。當時向敏中同時在中書省,拿出陳彭年所留下的文字,王旦閉上眼睛取紙封住。向敏中請求一看,王旦說:“不過是興建符瑞圖進獻罷了。”後來陳彭年與王曾、張知白參預政事,一同對王旦說:“每次奏事,其中有不經過陛下閱覽的,您批旨奉行,恐怕人言認爲不妥。”王旦只是辭謝而已。一天奏對,王旦退出,王曾等人稍留,真宗驚奇地說:“有什麼事不與王旦一起來?”三人都以前事應對。真宗說:“王旦在朕左右多年,朕考察他沒有絲毫的私心。自從東去封禪後,朕諭示他小事情獨自奉行,你等恭謹奉之。”王曾等人退出後愧謝,王旦說:“正是依仗諸公規益。”對前事毫不介意。

惜哉師德

諫議大夫張師德兩次到王旦家,沒能見面,認爲是他人所毀謗,把此事告訴向敏中,替他慢慢明察。等到議論知制誥,王旦說:“可惜張師德。”向敏中詢問他,王旦說:“我屢次在皇帝面前說張師德是名家子弟,有士人行操,沒料到兩次到我家。狀元及第,榮進已定,只應冷靜地守候而已。如果他再爲名利而奔走競爭,使沒有門徑求官的人該當怎麼做呢。”向敏中陳述張師德的意思,王旦說:“我這裏怎麼能夠有人敢輕率毀謗他人,只是張師德後進,對待我輕薄而已。”向敏中堅持稱:“如果有空闕,希望您不要忘記。”王旦說:“暫且緩一緩,讓師德知道,聊以勸戒貪圖進用、激勵薄俗。”

救護性命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榮王宮失火,延燒左藏庫、朝元門、崇文閣,王旦急忙進入。真宗說:“這裏兩朝積累下來的,朕不妄加花費,一朝之間將盡,確實可惜。”王旦回答說:“陛下富有天下,財物絲帛不足憂慮,所憂慮的是政令賞罰的不適當。臣備位宰相,天災如此,應該罷免臣的職務。”接着上表待罪,真宗於是降詔罪責自己,允許中外羣臣奏事談論利弊得失。後來有人說是榮王宮的火所蔓延,不是天災,請求設置獄案彈劾,應被牽連而死的有一百多人。王旦獨自請求說:“開始發生火災時,陛下已經責怪自己詔令天下,臣等都上奏待罪。現在反而歸咎於人,怎麼能表示信用?”於是一百多人都得以獲免。

一次,占候占筮的人上書談論皇宮中的事情,被殺。抄他的家時,得到朝廷士人所與他往來佔問吉凶的書信。真宗發怒,打算交付給御史詢問情狀。王旦說:“這是人之常情,而且言語沒有涉及朝廷,不足罪責。”真宗怒氣未消,王旦因而自動取出曾經所佔問的書信進獻說:“臣年輕低賤的時候,不免也做這樣的事。如果一定要以之爲罪,希望把臣一起交付牢獄。”真宗說:“這事已經揭發,怎麼可以免除呢?”王旦說:“臣身爲宰相執行國家的法令,怎麼可以自己爲之,僥倖於沒有被揭露而以罪人。”真宗的心意消釋。王旦到中書省,全部焚燒所得的書信。不久又後悔,急忙去取,但已經焚燒了。由於這樣都得以免罪。

爲相正直

仁宗爲皇太子時,太子諭德見到王旦,稱讚太子學習書法有章法。王旦說:“諭德的職責,只是這樣嗎?”張士遜又稱許太子的書法,王旦說:“太子不在應試科舉,挑選學士不在學習書法。”

真宗打算以王欽若爲相,王旦不同意,真宗於是停止了以王欽若爲相的想法。王旦罷相後,王欽若才被拜相,告訴他人說:“因爲王公讓我推遲十年當宰相。”王欽若與陳堯叟、馬知節同在樞密院任職,因爲奏事忿恨爭執。真宗把王旦召來,王欽若還是喧鬧不停,馬知節流涕說:“希望與王欽若一起下御史府受審查。”王旦叱責王欽若讓他退下。真宗大怒,命令交付獄案。王旦從容地說:“王欽若等依恃陛下的優厚照顧,陛下煩於譴責呵斥,應實行朝廷刑典。希望暫且回到宮內,明天取旨。”第二天,真宗召王旦前去詢問,王旦說:“王欽若等應該黜退,不知因什麼罪?”真宗說:“因忿恨爭執無禮。”王旦說:“陛下擁有天下,假使大臣因忿恨爭執無禮的罪狀,或許被外國聽說,恐怕不能威懾邊遠之地。”真宗說:“您的意見是什麼?”王旦說:“希望到中書省,召王欽若等人宣示陛下寬容的意見,而且警告他們。等一段時間,罷免他們還不晚。”真宗說:“不是您的話,朕必難以忍住。”此後一個多月,王欽若等人都被罷免。

真宗曾經出示樞密院、中書門下二府以御作《喜雨詩》,王旦納入袖內回去說:“陛下的詩有一字誤寫,不知是不是進獻時更改了?”王欽若說:“這也沒有害處。”但祕密上奏此事。真宗不高興,對王旦說:“昨天詩有誤字,爲什麼不來上奏?”王旦說:“臣得到詩沒有時間再閱,有失上陳。”惶恐再次跪拜謝罪,衆臣都跪拜,只有樞密使馬知節不跪拜,按實際情況全部上奏,並且說:“王旦疏略不辨明錯誤,真是宰相之才。”真宗看看王旦而笑。

有哪些與王旦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第2張

當時,天下發生大蝗災,朝廷派人在荒野得到死蝗蟲,皇帝把它給羣臣看。第二天,執政大臣就把死蝗納入袖內進獻說:“蝗蟲確實死了,請在朝廷展示,率領百官慶賀。”只有王旦堅決不同意,衆人便作罷。幾天後朝廷正奏事時,飛蝗遮蔽天空,真宗看着王旦說:“假使百官剛剛慶賀,而蝗災如此,豈不被天下笑話嗎?”

王旦爲兗州景靈宮朝修使時,宦官周懷政陪同出行,有時趁機會請見,王旦一定等待隨從都到,戴上帽子繫上腰帶出來在大廳會見,報告事情後退出。後來周懷政因事敗露,才知王旦長遠的考慮。宦官劉承規因忠心謹慎得到寵愛,得病快要死了,請求爲節度使。真宗告訴王旦說:“劉承規等待節度使任命以瞑目。”王旦堅持不同意,說:“以後將有人請求爲樞密使,怎麼辦?”於是停止了這一做法。從此宦官官職不超過留後。

品評丁謂

王旦曾經與楊億評品人物,楊億說:“丁謂以後當會怎麼樣?”王旦說:“有才能是有才能,說治道就未必。將來他在高位,讓有德行的人幫助他,可能得以終身吉祥;如果他獨攬大權,必定被自身牽累。”後來丁謂果然像王旦所說的那樣。

家門有禮

王旦侍奉寡嫂有禮節,與弟弟王旭友愛甚篤。婚姻不求門第。被子衣服質樸,家人打算用絲綿裝飾氈席,王旦不同意。有人賣玉製的腰帶,弟弟認爲很好,呈給王旦,王旦命弟弟繫上,說:“還見得好不好?”王旭說:“繫着它怎麼能自己看見?”王旦說:“自己負重而讓觀看的人稱讚好,這不是勞煩嗎!”王旭趕快歸還玉帶。因此王旦所繫的止於賜給的帶子。家人從沒有見他生氣,飲食不乾淨,只是不吃而已。曾試着以少許埃墨投放肉湯中,王旦只吃飯,問他爲什麼不吃肉湯,就說:“我偶爾不喜歡吃肉。”後來又把墨放到飯中,就說:“我今天不想吃飯,可以另外備辦稀飯。”王旦不購置田產住宅,說:“子孫應各念自立,何況田地第宅,僅僅是讓他們爭奪財產爲不義而已。”真宗認爲王旦所居的房子簡陋,想要修治,王旦以先人的舊舍爲藉口辭謝,才停止。住宅門壞了,負責的人把門徹底更新,暫時在走廊下開側門出入。王旦到側門,憑依馬鞍俯身經過,宅門修成又由宅門進去,都不過問。

人物評價

王祐:此兒當至公相。

李昉:此人後日必爲太平宰相。

錢若水:①真宰相器也。②王君凌霄聳壑,棟樑之材,貴不可涯,非吾所及。③旦有德望,堪任大事。

趙恆:爲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

李德明:朝廷有人。

薛奎:真宰相之言也。

張詠:吾榜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無如李文靖(李沆)。深沈有德,鎮服天下,無如王公(王旦)。面折廷爭,素有風采,無如寇公(寇凖)。

利瓦伊:踐歷臺樞,將二十載,贊弭兵之論,興曠世之儀。紀律用張,方夏鹹乂。藹然令德,洽於民瞻。

有哪些與王旦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第3張

王禹偁:以雄文直氣揚其父風,以儒學吏才張爲國器。

魏野:太平宰相年年出,君在中書十二秋。

王素:先公相國文正魏公會遇二宗,踐兩禁,爲元弼將三十年,豐功大業,宏材碩學,上輔真宗,格於皇天,於今天下稱太平宰相,勳書王府。

魯宗道:王文正先朝重德,固非他人可企。

趙禎:惟汝父旦,事我文考真宗,協德一心,克終厥位,有始有卒,其可謂全德元老矣。

范仲淹:王文正公旦爲相二十年,人莫見其愛惡之跡,天下謂之大雅。

歐陽修:①景德、祥符之際盛矣。觀公之所以相,而先帝之所以用公者,可謂至哉!是以君明臣賢,德顯名尊,生而俱享其榮,歿而長配於廟,可謂有始有卒,如明詔所褒。②烈烈魏公,相我真宗。真廟翼翼,魏公配食。公相真宗,不言以躬。時有大事,事有大疑。匪卜匪筮,公爲蓍龜。公在相位,終日如默。問其夷狄,包裹兵革。問其卿士,百工以職。問其庶民,耕織衣食。相有賞罰,功當罪明,相所黜升,惟否惟能。執其權衡,萬物之平。孰不事君,胡能必信?孰不爲相,其誰有終?公薨於位,太尉之崇。天子孝思,來薦清廟。侑我聖考,惟時元老。天子念功,報公之隆。春秋從享,萬祀無窮。作爲詩歌,以念廟工。

蘇軾: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王祐),顯於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爲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於時。蓋嘗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爲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於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

王倫: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輔相兩朝,天下所知。

王稱:李沆、王旦相繼相章聖(宋真宗),君臣俱欲無爲,上則陰陽和風雨時,下則水土平草木茂,外則便鄙不聳,內則比屋可封,真得宰相之職矣,而沆猶日奏水旱盜賊之事,以防人主侈心,其先識遠慮蓋如此。以旦之賢,諫行言聽,而於此有愧於沆焉,此春秋之法所以責備於賢者也。

李燾:玉清昭應宮之役,子明不能強諫,奉天書行事,每有愧色。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於列聖,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範質、趙普之徒,相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時,有若李沆、王旦、寇凖。在仁宗時,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與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葉適:①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時謹守資格……以謹守資格爲賢,名重當世,……而李沆十數人者,以守資格得名,而其時亦以治稱。[5]②守資格以用人,無若李沆、王旦、王曾、呂夷簡、富弼、韓琦、司馬光、呂公著之爲相,然考其功效,驗其人才,本朝以資格爲用人之利也決矣。

洪邁:祥符以後,凡天書禮文、宮觀典冊、祭祀巡幸、祥瑞頌聲之事,王文正公旦實爲參政宰相,無一不預。官自侍郎至太保,公心知得罪於清議,而固戀患失,不能決去。及其臨終,乃欲削髮僧服以斂,何所補哉?魏野贈詩,所謂‘西祀東封今已了,好來相伴赤松遊’,可謂君子愛人以德,其箴戒之意深矣。歐陽公神道碑,悉隱而不書,蓋不可書也。雖持身公清,無一可議,然特張禹、孔光、胡廣之流雲。

朱熹:通一代所謂名臣,必求粹自無疵,自漢唐不過二三,數宋君子,李、韓、範、馬外,趙普、王旦,鹹不免譏,矧其餘者。

黃震:公靜密有謀,遭值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