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項羽爲何遲遲不肯過江東?竟是面子上掛不住

項羽爲何遲遲不肯過江東?竟是面子上掛不住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8.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羽爲什麼不肯過江東?作爲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項羽在烏江自刎這一壯舉,引起了歷代詩人的無限情思。他們認爲,項羽雖在鬥爭中失敗了,但他死得壯烈,不失爲英雄本色,因而,李清照在《烏江》中寫到:“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歌頌項羽是“人傑”和“鬼雄”。那麼,你可曾想過,項羽他爲什麼會不肯過江東呢?是不是有什麼難言之隱呢?

西楚霸王項羽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的一位大英雄。關於他的傳說更是數不勝數,其中更是以他自刎於烏江這一慷慨悲壯的事件最爲出名,在民間流傳甚廣。然而關於他的死因,一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是以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爲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那種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英雄氣魄,做出了高度的評價和讚揚;另一種以唐朝詩人杜牧爲代表的,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詩中句句寫到項羽是一個缺乏自信和毅力的人,對他自刎的行徑表示惋惜和失望。2000多年來人們也一直在尋找着項羽不肯過江東捲土重來的原因。

項羽爲何遲遲不肯過江東?竟是面子上掛不住

網絡配圖

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他爲人有些剛愎自用,喜歡獨斷專行,這也是導致他在與劉邦對峙的過程中失敗的原因。但根據最早的史料記錄,項羽是因爲失敗,沒有臉面再見江東父老,才自刎於烏江而不過江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中國人最講究的一個問題“怕丟面子”。據《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他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再來報仇雪恨不晚矣。然而項羽卻笑着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沒有過江,拔劍自刎而死。這是司馬遷的一種說法,因爲他與項羽之死年代非常接近,描寫得又極爲情真意切,慷慨激昂,所以這種說法流傳較爲廣泛,而且後世有關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出自此處。

衆位不要忘了,司馬遷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侷限性,而且是人就有博出位的動機。所以司馬遷的話也不能全信。作爲征戰數年的一代梟雄,霸王項羽絕不可能因爲面子而過江。當時的情況是:即使是項羽渡過長江,也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他並不是礙於面子,而是沒有可能性,過江與不過江結果差不多。

自從固陵戰敗後,項羽就連連敗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圍又逃往東南,一直逃至烏江邊。由此可見,他早有退守江東之意,並且是一路逃奔。

項羽爲何遲遲不肯過江東?竟是面子上掛不住 第2張

網絡配圖

到了江邊,“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這時項羽本來是“欲東渡”的,他跑到江邊也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原來的計劃。可嘆的是,迎接項羽的只是一舟一槳一亭長,給項羽的只是渡江的條件,若是一支大軍,估計他還是要過江的。這烏江亭長,本意是救項羽,可是,項羽一見孤零零的一個小亭長,反倒失去了信心。

考察當時的形勢,項羽即使是過了江,即使是手中尚有一些部隊,過江後也沒有好結果的,因爲江東早已不是他起兵時的江東了,這時的江東已經是劉邦的地盤了。

朱東潤《史記考索·讀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書後》講到項羽敗亡時說:“其間堂邑侯陳嬰已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爲王,羽雖渡江,天下事已無可爲者,此則時勢所趨,不特愧見江東父老已也。”

《史記·東越列傳》記載:“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復立無諸爲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孝惠三年,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爲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爲東甌王。”這已經清清楚楚說出了,楚漢戰爭一開始的時候,東越人已經佔有今湖南、江西、福建,以及浙江南部、湖北東南,並且“不附楚”;劉邦攻打項羽的時候,東越人是站在劉邦一方的。江南廣大地區已經不是當年項羽起兵時的局面,已經成爲劉家天下。項羽手下已經沒有多少軍隊,要在江南重新打下一塊地盤已經是十分困難的事了。這些他項羽自然瞭然於心。

項羽爲何遲遲不肯過江東?竟是面子上掛不住 第3張

網絡配圖

然而,一息尚存,還要掙扎,於是,項羽還有渡江一搏的想法。可是,看到了亭長,心又涼了。亭長說的“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明顯是安慰項王的假話。這對項羽反而是一種不良刺激。項羽見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還不如死得“丈夫”一些、慷慨一些,於是說出了無顏面見江東父老等話語。所以,多數人都小看了霸王,霸王絕不是逞一時之勇,局勢如此,他沒有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