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即位後大肆誅殺異己爲什麼就不敢動徐輝祖?

朱棣即位後大肆誅殺異己爲什麼就不敢動徐輝祖?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徐輝祖是明代大將、中山王、魏國公徐達的長子,徐皇后是徐達的嫡女,有親緣關係。再說也不是沒動是勒令他返回私宅,革去俸祿和爵位。

仁孝徐皇后(1362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嫡後,濠州人,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母謝氏(謝再興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被冊封爲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被冊立爲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壽46。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於長陵。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諡號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祔太廟。

朱棣即位後大肆誅殺異己爲什麼就不敢動徐輝祖?

盛庸雖然投降免死,後來還是因爲被彈劾壓力太大而自盡;平安在朱棣的親自過問後自盡;耿炳文受彈劾自盡;

徐輝祖被軟禁,鬱鬱而終。退一萬步講,就算他們不死,這幾個人全是朱棣上位的敵人,以朱棣的性格,能留條命就不錯了,還指望給他們兵權任用爲大將?

深謀遠慮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在立誰爲繼承人時曾經猶豫過,但是他在爲國家長治久安考慮,接受臣下建議,把太子的兒子朱允文立爲皇太孫,在他死後順利接班,是爲建文帝。不成想四年後即被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篡了位。朱允文與朱棣在治國才能上孰優孰劣,朱元璋洞察秋毫,心裏很清楚。然而他還是選擇了皇孫而非燕王,他是怕九死一生打下來的江山被家族內爭給搞垮了。然世事難料,燕王到底篡位成功了,是爲永樂皇帝。永樂帝頗有他賴皮老子的遺風,也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大明的國力上升,威名遠揚,內修政裏,經濟和文化長足發展。在安邦治國方面,他成功了。朱棣起兵時,他已被解除兵權,他能調動的軍隊至多不過數千人。反觀朝廷這方面,動輒調兵數十萬,以舉國之人力財力與一隅相爭,道義上也佔上風,爲什麼竟會失敗呢?

朱棣即位後大肆誅殺異己爲什麼就不敢動徐輝祖? 第2張

隱忍不發對操之過急

建文帝畢竟年輕,心燥氣浮。在他即位後不到一年,即連廢五王。這就造成一種燕王除造反外無路可走的局面,也是國人對燕王產生同情,進而支持他。反觀燕王,他雖早有奪位野心,但一直隱忍不發,他在府上裝瘋賣傻,意在迷惑朝廷,然暗地裏卻在製造兵器。後來一直到攻入南京時,燕王仍然打着“奉天靖難”、“清君側”、“周公輔成王”的旗號,這不僅矇蔽了大批官吏和民衆,甚至還是建文帝產生幻想。奮不顧身對掉以輕心文帝總以爲以全國之力撲滅燕軍不成問題,因而對此掉以輕心,這是他失敗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燕王起兵後,北方戰火連天,建文帝卻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定官制等方面,只是寄希望於李景隆這種徒有其表的人身上。建文四年四月,燕軍打到淮河一帶,只因平安、徐輝祖、何福等打了幾個勝仗,朝廷就認爲燕軍不足慮,竟招徐輝祖回南京,致使平安、何福勢單力孤,燕軍乘機反攻,朝廷軍隊慘敗,失去了消滅燕軍的最後一次機會。與建文帝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燕王每戰必全力以赴,身先士卒,鬥志旺盛。對雙方每位將領的特點、部隊的士氣、城池攻守的難易、地理形勢的利害、戰陣的得失等等,瞭然於胸。堅定不移對左右搖擺

建文帝深受儒家仁義之說的影響,他對燕王既害怕,又下不了決心置之於死地,當斷不斷,患得患失,這是導致他失敗的有一個重要原因。

朱棣即位後大肆誅殺異己爲什麼就不敢動徐輝祖? 第3張

建文元年二月,戶部侍郎卓敬迷奏:燕王智謀絕人,酷似太祖,且北平地勢雄峻,金元皆興起於此,應將燕王改封南昌,以絕後患。建文帝次日對卓敬說:“燕王骨肉至親。”卓敬說:“隋文帝和楊廣不是骨肉至親嗎?”建文帝沉默許久說:“還是算了吧。”及至燕王起兵,耿炳文率師北伐,本當一鼓作氣,剪除燕王,可建文帝對諸將說,一家之內開戰不詳之極,要將士們務必體會他的意思,不要讓他背上殺叔父的惡名,弄得將士們顧慮重重後來在多次大戰中,將士們有多次殺死燕王的機會,但因建文帝有言在先,不敢出手。

再看燕王,他從正式起兵開始就從沒有動搖過,一心要奪取皇位。耿炳文、李景隆先後率數十萬大軍來伐,燕王毫不畏懼,出戰之際每每“面有喜色”。每獲大勝或大敗之時,燕王都不失時機的上書朝廷,自稱“臣燕王棣”,表明自己無意造反,有意罷兵,實際上則加緊佈置,整軍備戰。

根據以上分析,朱棣至少有三勝,建文帝也至少有三敗,因此朱棣最後篡位成功就不是偶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