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辯亡論》是誰創作的?陸機是什麼人?

歷史上《辯亡論》是誰創作的?陸機是什麼人?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陸機:江東豪門走出來的青年才俊,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賈誼有《過秦論》,回顧了秦國崛起至滅亡的過程,指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四百多年後陸遜之孫陸機,也做了一篇《辯亡論》,回顧了吳國的崛起和滅亡,今天我們來賞析一下。

回顧吳國立國過程

陸機首先回顧了孫氏在江東立國的過程,文章寫得可謂是蕩氣迴腸,一股金戈鐵馬的氣勢撲面而來,讓人讀罷熱血沸騰。

吳武烈皇帝慷慨下國,電發荊南,權略紛紜,忠勇伯世。威棱則夷羿震盪,兵交則醜虜授馘,遂掃清宗祊,蒸禋皇祖。於時雲興之將帶州,飆起之師跨邑,哮闞之羣風驅,熊羆之族霧集,雖兵以義合,同盟戮力,然皆包藏禍心,阻兵怙亂,或師無謀律,喪威稔寇,忠規武節,未有若此其著者也。

孫堅草創基業。孫堅之橫空出世,的確是有一股血勇之氣。在袁紹、張邈、劉岱等所謂“十八路諸侯”日日置酒高會,無人敢於出兵討伐董卓之時,孫堅意氣風發,忠武壯烈,打得董卓節節敗退,收復洛陽,整理洛陽城祭祀高祖,確實讓人看到了忠臣猛將的氣概,這一點即使是曹操也比不上。

長沙桓王逸才名世。弱冠秀髮,招攬遺老,與之述業。神兵東驅,奮寡犯衆,攻無堅城之將,戰無交鋒之虜。誅叛柔服而江外厎定,飭法修師而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昭爲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爲之傑……戎車既次,羣兇側目,大業未就,中世而隕。

孫策收兵吳會。孫策二十歲起兵,的確算得上“逸才命世”,孫策之驍勇比起其父孫堅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短短几年時間,孫策能夠橫掃江東六郡,而且彙集了張昭、周瑜等一大批人才,算是真正的江東政權的奠基人。

用集我大皇帝……於是張昭爲師傅,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爲腹心,出作股肱;甘寧、淩統、程普、賀齊、朱桓、朱然之徒奮其威,韓當、潘璋、黃蓋、蔣欽、周泰之屬宣其力;風雅則諸葛瑾、張承、步騭以聲名光國……謀無遺算,舉不失策。故遂割據山川,跨制荊、吳,而與天下爭衡矣。

孫權終成大業。雖然很多人看不上孫權,網絡也都以“孫十萬”這個綽號來調侃他,但自公元200年至公元252年,孫權執掌江東五十多年的時間,能夠和曹操、劉備這樣的天下梟雄抗衡,坐斷東南戰未休,孫權肯定也不是一般人物!

歷史上《辯亡論》是誰創作的?陸機是什麼人?

分析吳國爲何會亡

陸機是陸抗之子、陸遜之孫,可以說江東立國離不開陸氏的扶持。陸遜一生出將入相,陸抗一生也在苦苦支撐吳國,和晉朝名將羊祜有“羊陸之交”的佳話。晉滅吳之戰,陸機之兄陸晏、陸景爲國戰死,東吳滅亡對陸機乃至陸家帶來的打擊可想而知。此後十年間,陸機退居華亭舊裏閉門勤學。隱居之餘,總結吳國興起與衰亡的原因。

縱觀《辨亡論》全篇,詳細地分析了在三國鼎立的形勢中,吳國的強盛及其衰落。陸機從孫堅寫至孫皓,六位東吳帝王及文臣武將五十人。歷數了跟吳國曆史上關鍵性的七次戰役,並從曹魏、西蜀未能滅東吳與孫皓投降西晉王朝爲背景,將東吳的強盛與其衰亡作對比,從而得出“彼此之化殊,授任之才異”的結論。

所謂“彼此之化殊,授任之才異”,其實就是說孫皓不如孫權會用人。東吳本來力量強大,而且西蜀的滅亡並未危及東吳,只是因爲東吳陸抗死後,孫皓用人不當,僅依靠其天險而終於亡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東吳失了人和,只剩天險,所以儘管晉滅吳的軍隊不如當年曹操、劉備的軍隊那麼強大,但吳國也難逃覆滅。

《辨亡論》的不足之處

陸機文章寫得很好,說孫皓用人不當導致吳國最終滅亡也沒錯,因爲孫皓的確是個荒淫殘暴之主,吳國能在蜀國滅亡之後,仍然支持了18年,本身就非常幸運了。但陸機的《辨亡論》在分析吳國滅亡原因上,有其侷限性:

第一,天下大勢。從人心的角度來看,借用羅貫中先生那句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至晉滅吳之戰,已經有近百年的時間。三國混戰,誰勝誰負並不重要,老百姓一直在被壓榨,所以經過長時間的混亂,人心思安,歷史是由人民羣衆創造的!

從綜合國力來看,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魏國就已經強大太多。以面積來看,東漢十三州,魏佔有九州,吳有三州,蜀有一州;以軍事實力來看,蜀國滅亡時軍隊有十萬,吳國滅亡時軍隊二十三萬,而魏國則有五十萬之多。如果沒有意外變故,魏國滅吳蜀是早晚的事。

歷史上《辯亡論》是誰創作的?陸機是什麼人? 第2張

第二,蜀滅吳孤。陸機單獨強調了,蜀國滅亡對於吳國影響不大(或曰,吳、蜀脣齒之國,蜀滅則吳亡,理則然矣,夫蜀蓋藩援之與國,而非吳人之存亡也)。因爲陸抗看來,蜀國地勢險要,水路、陸路都很難大規模行軍,所以劉備纔會失敗,因此蜀國滅亡對吳國影響不大。

然而,陸抗忽視了一個問題。當年不論是魯肅還是諸葛亮,爲何近乎於偏執的堅持“吳蜀聯盟”?爲何中國歷史上只有三國時期出現了三國長期並存的局面?本來魏國已經太過強大,兩家聯合都不知道能堅持多久,更何況蜀國滅亡之後呢。

而且滅蜀之後,晉的實力更加強大,而且佔據了長江上游可以順流而下。從晉滅吳的發展來看,王濬率大軍出益州,從水路順江而下,幾乎沒受到什麼阻攔,率先進入建業,接受孫皓的投降。如此怎麼能說,蜀國之滅亡對吳國沒有太大影響呢?

當然,我們現在評論古人,其實都是以後來者的眼光,我們知道歷史的最終結局如何,不能因此而否定古人的智慧與眼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爲鑑,過好當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