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擁有數十萬軍隊,李自成究竟是怎麼失敗的?

擁有數十萬軍隊,李自成究竟是怎麼失敗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擁有數十萬軍隊,且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李自成,爲什麼沒能坐穩太和殿那張寶座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李自成當上紫禁城的新主人後,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據說北京城破前,丞相牛金星專門向李自成提出:入城欲定天下,必須約束士兵,不得殘暴百姓,且以辭職相要挾。李自成因此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

李自成進城後,特地拔箭去鏃,向後面的士兵連發三箭,宣佈大兵入城“傷一人者斬”,以此作爲軍令。入城後,又在北京城內遍貼安民告示:“大師臨城,秋毫無犯,敢有擄掠民財者,凌遲處死。”

可是這一切都是表象,李自成翻臉比翻書還快,剛剛站穩腳跟便以爲坐定了江山,緊接下來的表現讓人痛心失望,其中兩件事註定了他和大順政權必然走向滅亡。

第一,助餉與追贓

李自成進入北京,接管明朝政權的同時,爲了保證幾十萬軍隊的後勤供應和維持大順國家機構的財政需要,本應建立相應的稅收制度。但是據文獻記載,大順政權在北京並沒有確立任何賦稅制度和相應的經濟政策,而是簡單地採取了助餉與追贓相結合的硬性攤派方法,嚮明朝官員開刀,結果導致政治上的全面失敗。

擁有數十萬軍隊,李自成究竟是怎麼失敗的?

從中國農民起義的發展史上看,李自成本有前車之鑑,但在他戎馬生涯幾十年的鬥爭中,似乎並沒有改變歷代農民起義中的流寇主義,從不考慮如何解決軍餉問題,這不能不說是當時特殊歷史環境的產物。

徵賦與減賦,加賦與免賦,在農民反抗明朝戰爭中是個導火線。饑民到處揭竿而起,使明朝的財政惡性循環。崇禎帝爲了戰勝農民軍,不斷加派賦稅,交不出賦稅的饑民被迫加入農民軍,以擺脫賦稅的重壓。

而崇禎十三年(1640年)底,李自成聽從李巖的建議,明確提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革命口號,苦於徵稅加派的廣大農民完全站到了李自成軍的一邊,李自成一軍從此捷報頻傳,所向披靡,其奧妙也是在賦稅上作文章。

然而,當李自成的隊伍發展到幾十萬大軍的時候,兵餉問題也就突出起來。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下洛陽,發福王藩邸及巨室米數萬石、金錢數十萬賑濟災民。此後,攻城略地,奪取官府及富室倉谷財物,幾乎成了李自成軍事行動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說,李自成的掠奪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並且沒有因爲不斷取得勝利而有絲毫改變。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要建立中央政權,確立對全國的統治,他當然也無法再把明朝所有的錢糧拿出來分給士兵作爲軍餉,他必須另謀財源養活新政權的官員和軍隊。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賦稅,建立正常的稅收制度保證國家機器的運轉已經成爲當務之急。

“迎闖王,不納糧”,以及“三年不徵,一民不殺”的諾言,在動員羣衆時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若突然宣佈取消這些承諾而向人民徵收賦稅,大順政權的領導人的思想意識還沒有完成這個轉變,實際上就是向封建化轉變。他們仍從農民立場出發,想象力再豐富,也不能超越其侷限性,於是嚮明朝貪官污吏的追贓成了永恆的正義。

關於追贓助餉,其實是兩件事。李自成起義軍的助餉,是針對所有的明政府官員而發的,根據不同對象,規定有固定數額,沒有按照數額助餉的官員就要予以追贓,追起贓來就沒有數額限制了,而是要讓其傾家蕩產。

追贓助餉是從翰林官開始的,當初李自成發現一家翰林家藏巨金時,便下了一道命令:無論新舊翰林,每人派餉銀萬兩以上。於是,明朝官員被嚴刑拷打,追繳贓銀。助餉的行動,就從這個時候開始。

追贓一事,從懲治貪污上看,有其正義性,但從一個政權要建立鞏固的基礎出發,又是李自成在北京的最大失策。大順政權以劉宗敏爲首的官員,不分青紅皁白,不加區別地把明朝官員統統認定爲贓官,簡單地按職務劃分數額,打擊面過寬,反而使自己陷入孤立。

一般情況下,貪官是普遍受到憎恨的,許多文獻記載嘉定伯周奎交出贓銀50多萬兩,太監王之心臟銀15萬兩,大學士陳演4萬兩。這三個例子,分別作爲勳戚、內監、百官的代表。因爲他們三人在崇禎帝號召助餉時表現極端吝嗇,多少帶有幸災樂禍的味道,將他們作爲代表,即便是逼迫過頭也不會帶來不良後果。

問題是並非每一個官員都是貪贓數額巨大且積怨很深的,尤其是農民起義軍和一般羣衆之間在看法上不可能取得共識。大部分官員根本拿不來所規定的數額,他們不得不向商人借貸,使得商人錢貨一空,市場混亂,這完全超出了追贓的界限,導致了失控的局面。

擁有數十萬軍隊,李自成究竟是怎麼失敗的? 第2張

追贓和助餉,不僅暴露了大順政權領導者對管理國家事務的茫然無知,而且以最野蠻的方式進行報復,來滿足他們突然增長的貪慾。這在很大程度上敗壞了軍紀,瓦解了軍心。

本來明朝的政治已經十分黑暗,廣大民衆和不少中下級官吏和士人也投奔了義軍。可就在勝利進入北京時,已經推翻了明朝之時,由於舉措失當,反而使人民懷念起明朝,懷念起吊死在煤山的崇禎帝。

第二,享樂、思鄉

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面臨的最大問題有二:一是眼前要做什麼;二是將來如何打算。按照設想,應該是在明朝滅亡的廢墟上,再建一個新政權,接受歷史教訓,實行對全國的統治。但實際情況是完全相反,他們的重點在於:其一是現在抓緊享樂;其二是將來打算回老家。

《明史·李自成傳》說他“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這個說法大抵不差,至少在攻佔西安時,李自成都顯示出了自律和帶頭作用,儘管騷擾百姓的事不可避免,但總體來看,軍隊的紀律較爲嚴明。因此大順軍所到之處,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歡迎,這是在艱苦環境中求發展的一種表現。

形勢變化後,起義軍的表現就大不如前了。進入北京城後,李自成沒有經受住勝利的考驗,一味追求金錢美女,貪圖享樂,把軍國大事完全拋在腦後。

李自成和他的親信將領,入宮即將崇禎的宮女作爲戰利品進行瓜分。李自成、劉宗敏和李過各挑選了有姿色者30人,牛金星、宋企郊等將領各得數人。至於一般軍官,大順軍配發勳臣外戚婦女,明朝勳臣有數百人被殺死或自縊,他們的眷屬被編成名冊,全被分配給各營隊長。在這種情況下,普通士兵擄掠姦淫婦女之事就無法避免了。

以劉宗敏爲首的武將,入城後對部下聽之任之,他的精力主要用到追贓和掠奪女子上。他得知陳圓圓的豔名後多方搜索,知爲吳三桂父親吳襄所藏匿,於是逮捕吳襄,嚴刑拷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纔會降而復叛。這是李自成、劉宗敏等人非常錯誤的政策所致,這樣一個嚴重的惡果,又直接導致了李自成悲慘的結局。

李自成政權的失敗,一方面是因爲農民階級本身的小生產者的私有性和保守性的限制,所以無法保持其軍事勝利的成果;另一方面農民政權在建設中又犯了不少錯誤,使當時的形勢更加困難。

但更主要的是農民軍內部的腐敗、享樂現象未及時得到制止,大部分人出現了濃重的太平思想,追求享受,使戰鬥力大大減退並厭倦戰爭。數十萬曾經讓崇禎帝頭疼不已的農民軍,在42天時間內就被徹底擊垮了,這或許也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