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土木堡之變到底是不是明朝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土木堡之變到底是不是明朝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土木之變,是發生在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時,朱祁鎮因情報信息不準而兵敗瓦剌的事情。那麼土木堡之變到底是不是明朝開始走向衰落的轉折點?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入明朝邊境線,明英宗和王振親率二十萬大軍出戰,準備從大同北進,與瓦剌在明朝邊境線決戰。明軍剛抵達大同就接獲宦官郭敬的密報,獲知瓦剌已做好充分的準備,明軍馬上從大同班師東返,準備從居庸關返京。中途遭受瓦剌數次圍攻,先有吳克忠部後拒被擊潰,後朱勇帶領大軍約四、五萬人,在鷂兒嶺大敗全軍覆滅。剩下軍隊趕赴於土木堡被瓦剌圍攻,明軍慘敗,死傷一半以上,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重臣陣亡。

也先南侵

也先有嚮明朝用兵之道的企圖,最開始能夠上溯正統八、九年前後。正統九年秋,邊境線上便有“北虜計議待我使臣回日,即攜其家屬,於堆塔出晃忽兒槐地面,潛住分兵兩路入寇。脫脫卜花王率兀良哈東侵,也先率哈密、知院西入”的傳聞。可是那時候因兀良哈和女真還未被完全征服,瓦剌內部建議也還未統一,因而也先仍未動手。這類趨勢,到正統十二年後才明顯起來。這一年內,鄺埜、羅亨信、石亨的等文武重臣都一再提示英宗,也先很可能會大舉南侵。英宗對也先的野心並不是沒什麼瞭解,但眼光自始至終滯留在遼東的兀良哈、女真諸部上。他估計也先很有可能會佔領此二部,因而一再強調務必提升遼東防禦,防止脣亡齒寒,但是卻並沒有拿的出通盤的解決對策。

先鋒應戰

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七月,也先集結諸部,兵分四路攻擊明朝邊境線。脫脫不花以兀良哈攻遼東,阿剌知院攻宣府(今河北宣化),圍赤城,又遣別騎攻甘州。

七月十一日,也先攻大同,明朝大同右參將吳浩於貓兒莊(今山西省陽高縣北一帶)應戰瓦剌,迅即慘敗陣亡。七月十五日,大同總督宋瑛、駙馬都尉井源、總兵官朱冕、左參將都督石亨四員將領各率軍一萬赴陽和(今山西省陽高西北)防禦。接着,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左參將石亨等率明軍與瓦剌戰於陽和。因爲宦官郭敬從中作梗,導致明軍慘敗,全軍覆沒。

也先部隊銳不可當,大同明軍對戰落敗。塞外城堡,連續陷落。明軍多次接戰,前線敗報頻傳,宦官王振先前曾有主導遠征雲南省麓川土司獲得勝利的貢獻,這時期待借與蒙古宣戰的機遇再次擴權,因此蠱惑明英宗御駕親征。

英宗親征

正統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明英宗不顧吏部尚書王直等臣子反對,偕同王振率大萬御駕親征。命皇弟郕王朱祁鈺守留京師。本次出征,詔下兩天大軍即匆匆忙忙結集啓程,各類籌備均不夠,上下一片混亂。率軍諭旨下發後,英宗對文武重臣的數次進諫無動於衷。英宗儘管名叫親征,但軍務大事兒皆由監軍宦官王振決策,將領隨處受王振控制,沒法按己意指揮戰鬥,而王振不明白軍事,指揮連續不當,導致明軍屢敗屢戰。明軍出京西行,以後前方敗報頻傳,一路伏屍蔽野,部隊鬥志消沉,加上雷雨交加,衆皆危懼,紀律大壞。大軍臣子數次以上進諫英宗止行,王振大怒,命以上臣子到陣前吶喊助威。大軍並未抵達大同,明軍早已開始糧食危機。兵士飢疲交迫,沿路多有殭屍。而瓦剌部隊佯敗避戰,誘惑明軍深入絕境。

土木堡之變到底是不是明朝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回軍對策

八月初一,明軍抵達大同。八月初二,英宗駐蹕大同。雨益驟,始議旋師,王振又下令再次往北涉足,中途衆文武重臣數次進諫。兵部尚書鄺埜冒死闖入英宗行在“力請回鑾”,戶部尚書王佐整日跪伏在草叢裏中,要求皇上南還,欽天監監正彭德清以星象警示相勸,皆爲王振叱回。學士曹鼐說:“大臣固不夠惜,主上系天地安危,豈能輕進!”王振發火的說:“倘有此,亦天命也”。大約就在這裏此前後,英宗看到了駐守宣府的楊洪,並指令楊洪大軍同行。這時獨石馬營早就丟失,楊俊也早就逃回,楊洪卻隻字未向英宗提起。

而這時隨員官軍中,也是有許多人怨恨王振隨意指揮,妄圖選用非常手段滅掉王振,強制迫使英宗迴鑾。僅僅幹掉王振非常容易,可要想在叛亂以後平穩大局便難了,萬一軍隊譁變,不良影響一樣不能設想。

沒多久駙馬都尉井源戰敗的信息傳出,駐守宦官郭敬祕告王振以如今的態勢斷不能再往北前行,很有可能由於英宗是聽到了也先又將捲土重來的信息,或果斷便是由於陳懷的慘敗,心裏擔心,才加速了行軍速度,希望儘早返京。這時王振纔開始準備班師。

八月三日庚戌,遂舉兵班師回程時,大同總兵郭登告知學士曹鼐等,車駕宜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進入,王振不聽。“本欲使英宗於退兵時經過其故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毀壞他的田園農作物,故軍隊路經屢變,造成 兵士身心疲憊。這時瓦剌大軍早已追至。

土木堡之變到底是不是明朝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第2張

宣府諜報

但是英宗一路行軍,錦衣衛、夜不收毫無全景軍情情報信息。直到八月十三日庚申,大軍將發,宣府情報信息敵襲,瓦剌軍跟隨大軍而來。明英宗遂遣皇親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帶領本部蒙古騎兵前去禦敵,吳部蒙古騎兵爲瓦剌軍矢石壓死,兩個人皆陣亡。

正前方吳家弟兄慘敗消息傳到,明英宗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四萬餘騎兵前往狙擊瓦剌追兵,至鷂兒嶺時,監軍劉僧不瞭解地貌,在大軍陣仗沒有擺起以前就輕率率軍闖進隘口。朱勇、薛綬擔憂劉僧出事了,揮兵跟蹤,結果中了瓦剌軍事先佈下的伏擊,遭瓦剌埋伏,亦全軍覆滅。

同一天英宗一行到達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南),離懷來城僅二十里,王振以自己的數千輛輜重車還未抵達,下令就地宿營。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儘早馳入居庸關,以確保安全,王振卻痛斥道:“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鄺埜說:“我爲社稷生靈,何得以死懼我!”王振更爲發火,叱上下扶出。土木堡旁無水泉,各部的交通要道也很快被瓦剌部隊佔領。

邊鎮作用

明軍至土木堡,實因懷來已淪陷,迫不得已而就地安營。恰好是因爲阿剌知院軍斷開明軍歸路,才導致瓦剌軍主力追及幷包抄明軍,故葉盛、于謙纔會強調獨石、馬營淪陷的嚴重危害。八月十四日,英宗要想繼續前進,但瓦剌大軍早已逼進,不敢動。明軍人馬沒有水可飲已達二日,飢渴難耐,挖井二丈仍沒有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上有河,也被瓦剌部隊控制。瓦剌部隊從土木傍麻谷口大舉進攻,邊鎮口隘都指揮郭懋拒戰終夜,瓦剌增援仍持續增加。

內應伏發

八月十五日,也先遣使詐和,以麻木明軍。明英宗召曹鼐擬定諭旨,外派二個通事(通譯)與瓦剌特使回來。王振應急下令移營,部隊軍隊紀律列大亂。明軍南行三四里,瓦剌大軍忽然折返,瓦剌騎兵進到明軍陣中,高喊脫下鎧甲丟掉武器裝備者不殺,明軍許多赤身裸體而死。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樑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慄,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寺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寺少卿劉容,尚寶少卿凌鑄,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禺,監察御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祐、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鑑、張塘、鄭瑄、大理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這五十二名追隨明英宗遠征的臣子皆喪生於大戰中。僅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陪王李賢等數人僥倖逃脫,高級文武官嚴重損失。

突圍不成

混亂中,護衛將軍樊忠在皇上身旁用棰將王振捶死,曰:“吾爲天下誅此賊!”在突圍時殺掉數十人後陣亡。明英宗突圍不了,乾脆跳下馬來,朝向南方,盤膝而坐,等候就縛。迅速就被瓦剌兵虜獲,送去見賽刊王。此一戰爭,明軍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逝者三之一,文武高官亦傷亡數十人,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材輜重損失成千上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