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匡胤奪位如此輕鬆 柴榮就沒有留下心腹大臣嗎

趙匡胤奪位如此輕鬆 柴榮就沒有留下心腹大臣嗎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柴榮和趙匡胤,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這件事,其實本質上就有些“諷刺”。後周世宗柴榮不是沒有留下心腹,而真正能阻礙趙匡胤登基的人,反而被柴榮防了一手。再說透點,那就是御前都點檢趙匡胤,他本身才是柴榮留下輔佐柴宗訓的心腹,可誰知道,就是這個不設防的心腹,篡奪了他的江山。

爲什麼柴榮會讓一個“外人”趙匡胤掌控禁軍,而自己的親戚卻被排除在外呢?後周變成北宋這件事,根本原因,還得從柴榮登基前後的時期說起。要知道,後周存在的歷史並不漫長,但後周太祖郭威和後周世宗柴榮都是古代歷史上難得的“中興之主”。

趙匡胤奪位如此輕鬆 柴榮就沒有留下心腹大臣嗎

柴榮乃是郭威的義子,在後漢隱帝“殺害”了郭威以及柴榮留在汴京城的家人後,郭威就沒有了親子嗣,再到後來他當了皇帝,這也代表着他沒有兒子可以立爲儲君。

要說柴榮這個“義子”行,那麼郭威的女婿張永德,郭威的外甥李重進也是有着這個資格的。事實上,在後周建立後,朝堂上關於“儲君”一事,的確在這三個人裏面存在着爭議,就連郭威自己都在斟酌,雖然柴榮是明面上的儲君,但是這皇帝之位,也未必穩。

直到柴榮數年的奮鬥出了成果,而郭威的身體越來越差,這才下定決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義子柴榮。公元954年,郭威病重駕崩,在駕崩之前,郭威召開了當時的“晉王”柴榮(郭榮),還有張永德以及李重進二人,郭威臨終囑咐了一切從簡之後,讓張永德和李重進跪倒在柴榮面前,承認柴榮的“君主之位”。

趙匡胤奪位如此輕鬆 柴榮就沒有留下心腹大臣嗎 第2張

二人知道,即將要駕崩的郭威就是想留下“餘威”,保住柴榮登基。張永德本來就是隨和之人,沒有太過反對,而李重進心氣高傲,可面對現實,也只能屈從。其實即將駕崩的郭威也好,還是即將登基的柴榮也好,他倆都知道,這倆“親戚”,並不是省油的燈。

在柴榮登基後,他將張永德和李重進分別安排到了“禁軍”的位置上。在唐末以及五代時,禁軍已經是可以征戰天下的超強軍隊,張永德成爲了殿前都指揮使,而李重進則是成爲了侍衛親軍的首領,二人所在的位置極高,是後周非常重要的兩個軍事職位。

但在本質上,柴榮根本就是不放心他們兩個人。所以柴榮在位的時間裏,他有意“打壓”張永德以及李重進的地位。這兩個人很特殊,曾經還有希望成爲儲君,又是郭威的親人,要說他倆不危險,那肯定是騙人的。在五代時期,“篡位”乃是家常便飯,所以柴榮的大部分精力,其實就是用來了防“親人”。

時間過得很快,後周在柴榮的手上更加地強大,當時的北漢政權以及契丹就想要在柴榮登基不久後入侵“權力交替”的後周,這便是後周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戰”。

高平之戰,可以說是趙匡胤的崛起之戰,此前跟隨着郭威的小小禁軍趙匡胤,在這一場戰爭中“嶄露頭角”。在高平之戰中,後周的將領樊愛能率衆投降,除了他以外,很多後周以往有能力的將領,這一場戰爭忽然發揮失常,怯戰的怯戰,投降的投降。

柴榮失望無比,也是這個時候,趙匡胤在戰場中奮力拼殺,和趙匡胤在一起的,還有他的禁軍兄弟們。而張永德和李重進二人,也在這場戰爭中用盡全力,最終換來了高平之戰的勝利,後周擊潰了北漢和契丹的聯軍。

這一戰後,張永德被任命爲“殿前都點檢”,是爲禁軍的最高職位。但是這場戰爭,最大的人生贏家是趙匡胤,因爲他已經被柴榮確定作爲“心腹”,此前禁軍中被淘汰的人數,都由趙匡胤來“安排”補充。

就是這個階段,趙匡胤在禁軍中安排了大量自己的人,這些人,真正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政治基礎。後周世宗柴榮的確是個明君,在位的時間不長,但是國家的經濟、文教已經開始恢復,連科舉都重新開科並且加大了規模。

趙匡胤奪位如此輕鬆 柴榮就沒有留下心腹大臣嗎 第3張

柴榮自己立下了“三十年”恢復中原的誓言,但誰知道,就是雄心壯志,眼見就要把中原拉出“五代泥潭”的柴榮,忽然英年早逝了。柴榮在位期間,連續征戰“十國”中的殘餘勢力,都獲得了巨大的成果,甚至一度要打下“燕雲十六州”,恢復中原的屏障。

可是在最後一次歸來的途中,柴榮心裏開始不安,還在路上聽到了“點檢做天子”的讖言,柴榮心裏非常不滿意,回來之後,便解除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的位置。

他又立即把兒子柴宗訓立爲“樑王”,其實柴榮的“操作”很明顯了,那就是在爲儲君登基做準備了。雖然李重進和張永德在數年的戰爭中都對柴榮忠心耿耿,忘我地搏殺,但是柴榮還是不敢賭人性,於是在最後關頭,柴榮進行了一場“豪賭”:把趙匡胤扶持到禁軍首領的位置。

坦白地說,柴榮讓趙匡胤成爲禁軍頭領,這件事不可能是天衣無縫的,風險必然存在。但也總好過上一代有力的“儲君”爭奪人選張永德、李重進二人。所以就是在這個關頭,柴榮無條件地信任了趙匡胤,公元959年六月,柴榮正式駕崩,年僅三十九歲。可惜後來的事實證明,柴榮賭輸了。

趙匡胤奪位如此輕鬆 柴榮就沒有留下心腹大臣嗎 第4張

或許連柴榮自己都沒想到,趙匡胤竟然在他駕崩後不久就開始密謀江山了。因爲此前趙匡胤將禁軍的重要職位都安排了自己的人,所以整個禁軍的構成,都是趙匡胤一手打造的,雖然後周的軍事體系中,需要“樞密使”批准調兵纔可以發動戰爭,可是趙匡胤“自導自演”,獲得了兵權。

要說有沒有人能阻止趙匡胤?其實若是李重進和張永德還在禁軍內部,趙匡胤必然不可能得逞。因爲前兩者都是禁軍中的實權人物,其中張永德還是“前”禁軍首領,所以這件事情就是可惜在,柴榮自己的安排,就是一場“賭博”,只是在他看來,五代遺風下,李重進和張永德篡位的難度更小,於是選擇了趙匡胤。

公元960年,掌握了整個禁軍的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了“政變”,他模仿了郭威當年的“黃袍加身”,在回京城的路上,安排了百姓“歌頌”他的登基,回到了汴京後,當時的攝政太后“符太后”知道大勢已去,無法抵抗。

趙匡胤奪位如此輕鬆 柴榮就沒有留下心腹大臣嗎 第5張

而後周恭帝柴宗訓更是年幼,對此也沒有辦法。其實趙匡胤篡位的本質,和五代以來的“武將”篡位習慣是一樣的。趙匡胤即位後,李重進奮起反抗,最終失敗,而張永德則是“識時務者”,他本來就和趙匡胤交好,因此他還“支持”趙匡胤登基,北宋時期,張永德受到了趙匡胤的厚待。

這也是爲什麼趙匡胤登基之後,要立即實行“杯酒釋兵權”這樣的事情,因爲他自己深深知道,武將的問題依舊存在,北宋其實就是後周,北宋所繼承的,是郭威和柴榮打下的良好局面。

而柴榮當年,其實都有在着手“卸下”武將巨大的權力的工作,趙匡胤只是在柴榮的基礎上,和趙普研究出了“重文抑武”的國策罷了。回顧歷史,總會爲柴榮感到遺憾,也會爲柴榮選擇趙匡胤作爲最後的防守而爲之嘆息。

可事實上,趙匡胤已經是柴榮贏面最大的底牌了,柴榮賭的正是趙匡胤的“忠誠”,可後來卻賭輸了。不論最後奪得天下的是“趙匡胤”還是什麼其他人,柴榮駕崩後的中原,必將掀起一場新的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