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如何評級李廣這個人?很難將他視作一個合格的將領

如何評級李廣這個人?很難將他視作一個合格的將領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廣,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李廣(?-前119年),華夏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爲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爲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爲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衆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爲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爲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爲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但這樣一位赤膽忠心、能征慣戰的名將,最後不僅沒能封侯,還落得個自殺的悽慘下場,讓人唏噓不已,後世也往往將責任推給衛青和漢武帝,王勃在《滕王閣序》中也留下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慨嘆。但實際上李廣自己也是要爲此負責任的,並不完全是他人之過。

如何評級李廣這個人?很難將他視作一個合格的將領

我們先從李廣自身在戰場上的表現說起。記載中李廣第一次征戰是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這場戰役中“廣以良家子從軍,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爲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爲郎,皆爲武騎常侍,秩八百石”也就是說這是李廣第一次從軍征戰,就因爲擅長騎射殺敵衆多而擔任中郎,這是當時皇帝的近侍官。

此後他又跟隨周亞夫參與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並且作戰勇敢有奪旗之功。李廣擅長騎射的本領也堪稱舉世無雙,最有名的一次戰例當屬漢景帝時匈奴入侵上郡,李廣率領百餘騎撞見了匈奴數千騎兵,親自射殺兩名、俘虜一名敵方的“射鵰者”,後又“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得以安然撤退。

元光六年(公元前137年)李廣出雁門與匈奴作戰結果兵敗被擒,他瞅準機會搶奪了匈奴人的戰馬向南奔逃,途中又射殺了許多追擊的匈奴人;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他被匈奴左賢王圍困時,使用強弓大黃射殺多名匈奴裨將。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李廣十分驍勇善戰,尤其擅長騎射,而這正是中原軍隊的短板。

如何評級李廣這個人?很難將他視作一個合格的將領 第2張

然而李廣是一個軍事指揮官,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個人武藝的表現,而是沉着冷靜的心態、優秀的指揮能力和豐富的戰場經驗,可惜在這些方面李廣的表現真的是乏善可言。例如剛纔提到的三場戰例,在景帝時期那場戰役中,李廣爲了追擊這幾個匈奴“射鵰者”,僅率小部分軍士在外獨行一晝夜,“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將領在外一天一夜與大部隊喪失聯繫,不僅自己身陷險境,也讓軍隊羣龍無首,無法組織有效的行動,一旦遇到敵人,後果不堪設想。

元光六年那場戰役李廣之所以被俘,是因爲他率領的一萬騎兵全軍覆沒,逃回後論罪當斬,後來贖爲庶人,而在元狩二年遭受圍困的那場戰役中,李廣所率領的軍隊也幾乎全軍覆沒。此外李廣還在兩次對匈奴的出征中打了醬油,一次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李廣隨衛青出定襄,但是沒有任何功績,而衛青則獲得了斬首一萬五千的戰績;另一次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了對匈奴的第七次出征,霍去病就是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封狼居胥的功業,而李廣由於失道沒能配合衛青完成擒殺匈奴單于的任務,後因不願面對刀筆吏而自殺。

如何評級李廣這個人?很難將他視作一個合格的將領 第3張

總的來看,李廣個人的表現十分英勇,可是指揮作戰的結果卻十分難看,要麼是全軍覆沒,要麼是沒有功績,不能獲得封賞也在情理之中。不過有人會說了,李廣這是因爲運氣差,他本人不應該負責任。但實際上,這個鍋還真得李廣背,因爲他沒有選擇正確的對匈作戰打開方式。

西漢初年白登之圍後,西漢王朝由於找不到對付匈奴騎兵的作戰方式只能採取和親政策,而武帝時發動的多次對匈奴大規模作戰,大多都取得了巨大勝利和豐碩戰果,其原因正在於西漢騎兵戰術的革新。這種革新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文帝時期,晁錯曾經對漢文帝建言:“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衆易撓亂也。”即用騎兵和戰車與匈奴人肉搏,發揮漢軍優勢,當時漢文帝也採納了這一提議。

如何評級李廣這個人?很難將他視作一個合格的將領 第4張

其實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就已經採用這種方法對付匈奴人,效果很好,但畢竟是被動的防禦,很難根除匈奴的威脅。而武帝時期已經有了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和充足的馬匹儲備,因此衛青和霍去病做的就是主動出擊,將這種戰術發揮到極致。

例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指揮漢軍騎兵萬餘人出隴西發動進攻,史載“合短兵,殺折蘭王,斬盧胡王,誅全甲”,明顯是採取近戰肉搏的戰術;此外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騎兵搜尋匈奴主力,匈奴單于發現後指揮軍隊率先攻擊,亮軍交戰後突然颳起大風,飛沙走石中雙方都難以看清敵人,衛青趁此機會又派遣騎兵包抄了匈奴軍隊兩翼,兩軍展開了近距離廝殺,最後漢軍斬首一萬餘級,而另外一支霍去病部斬首更是多達七萬餘級。

可見在近戰肉搏中漢軍優勢十分明顯。東漢時期那位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對於兩軍肉搏戰的水平也有過闡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也就是說,憑藉裝備上的優勢,漢朝軍隊可以依靠肉搏戰碾壓匈奴騎兵。

如何評級李廣這個人?很難將他視作一個合格的將領 第5張

然而李廣卻沒有采取這種戰術,我們看李廣指揮的幾次戰役,都是在發揮自己的騎射本領,或者率領軍隊與匈奴軍隊互射,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損兵折將也是很自然的了。而且李廣治軍方面也有很大不足,司馬遷也說他的部隊行軍時“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習刁斗,莫府省約文書籍事”,李廣治軍主要依靠個人魅力,軍隊缺乏應有的紀律又不擅長近戰,真正打起仗來確實是會吃大虧的,所以李廣離一個合格的將領還是差的遠啊。

軍事之外,李廣也犯了許多大忌。司馬遷說李廣“悛悛如鄙人”,這話確實中肯,因爲李廣在戰場之外也是一錯再錯。比如他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立下戰功,當時樑孝王特意授予他將軍印,李廣竟然接受了,但這實際上犯了大忌。因爲漢朝爲了防止地方藩國威脅中央,明令不許中央朝臣與諸侯交往,而李廣竟然接受了樑孝王的將印,就算他不想反也是跳進黃河洗不清了,好在景帝開明,只是取消了對李廣的封賞,但這樣缺乏政治敏感性,想必李廣在朝廷裏混的也不怎麼樣。

政治不敏感也罷了,李廣還輕視法度。元光六年兵敗後,李廣被廢爲庶人,因此在家與朋友射獵遊玩,晚上才返回,被霸凌尉阻止,李廣隨從說這是原來的李將軍啊,估計這個霸陵尉也是一根筋,說了句“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強行把李廣攔了一夜,結果李廣就記了仇,後來復出以後讓霸陵尉跟隨自己出戰,“至軍而斬之”,人家前腳剛到就把人砍了,私自殺害國家公職人員,確實夠不講理了,但這還不是最狠的。

李廣曾經與以擅長相面著稱的王朔私下交談,感慨自己不得志,王朔問他有沒有後悔不安的事情,李廣說自己曾經誘降羌人八百餘人,但是使了詐一日之內就將這些人全部殺死。王朔說,沒有比殺降更能帶來災禍的了,將軍不能封侯都是因爲這件事。看來李廣自己也爲殺了這800多投降的羌人而不安,但是畢竟事情已經做了,無法挽回;司馬遷記載這件事,似乎也是認同王朔的見解的,當時漢朝其實大量需要邊疆少數民族補充兵員與匈奴對抗,李廣這麼辦事不僅有損自己聲譽,也不利於漢朝的建軍大業,當然要被記上一筆了。

有些人可能認爲是漢武帝跟衛青故意跟李廣過不去,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李廣自殺後衛青也很自責,李廣之子李敢因爲這件事曾經打了衛青,衛青也不聲張,以他當時的權勢將這件事往上一報李敢的命就沒了,而且名正言順,也不需要唆使霍去病去暗殺,霍去病射死李敢其實就是自己擅作主張的跋扈表現,與衛青沒有關係。漢武帝對李廣也一向不錯,前線失利後還不顧李廣之罪重新啓用他,李廣自殺時已經六十多歲了,此前的戰場表現也實在拿不出手,武帝不讓他當先鋒也在情理之中。

如何評級李廣這個人?很難將他視作一個合格的將領 第6張

司馬遷在《史記》中如此正面刻畫李廣,當然與二人命運相似,感同身受有關,但其實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現在學界比較認可的一種觀點認爲司馬遷於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朝廷中擔任郎中,而這一年擔任郎中令的正是李廣之子李敢,因此司馬遷不僅與李廣感同身受,還是李廣之子的下級,這兩層關係加起來,司馬遷難免對李廣有所偏頗。

後世也有許多人從司馬遷的觀點出發同情李廣,但也有一些比較尖刻的聲音。比如明末黃淳耀就曾經說:“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敘廣得意處,在爲上郡以百騎御匈奴數千騎,射殺其將,解鞍縱臥,此固裨將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陣,正正之旗,進如風雨,退如山嶽,廣豈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謀反,只憚衛青與汲黯,而不聞及廣。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

總體上來看,不管犯下多少錯誤,李廣確實是一位英雄人物,對大漢忠心耿耿,作戰勇猛,也因此獲得了時人的認可。可惜他的失誤實在是太多,以至於人人都爲他感到惋惜,因此也很難將他視作一個合格的將領,這可能正是他難以封侯的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