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指揮了閼與之戰的趙奢,爲何沒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指揮了閼與之戰的趙奢,爲何沒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奢,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最真實的歷史人物,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戰功赫赫,聞名天下。但趙國還有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與廉頗同一時代,雖未入戰國四大名將之列,卻指揮的了一場讓秦軍頭疼了幾十年的戰役,讓趙國避免疲弊覆亡,爲趙國續命四十年。這場戰役的影響絲毫不亞於後來的長平之戰。這個人就是趙括之父——趙奢,這場戰役就是閼與之戰。

指揮了閼與之戰的趙奢,爲何沒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中後期,經過幾代人披荊斬棘,秦國已經消化完吞併的巴蜀之地,商鞅新法已經深入人心,秦國的硬件和軟件實力躍居七國之首,不斷侵吞蠶食六國。公元前270年,還未完全擺脫澠池驚悸的趙惠文王接到一則令他更加恐懼的報告:秦軍圍攻閼與,武安。秦軍戰力冠絕天下,素來戰必勝,攻必取。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擊破楚國郢都。公元前273年,秦軍在華陽擊敗趙魏聯軍。時隔三年秦軍再次舉起屠刀,揮向了趙國閼與。

閼與位於今天的山西和順縣,處於太行山脈南部,俯視華北平原南部,距離趙國國都邯鄲約160公里,以古代的正常行軍速度,三天可以抵達邯鄲,閼與一旦失守,趙國將無險可守,秦軍隨時可以對趙國國都邯鄲發起進攻。

接到軍報後趙國上下震動,趙惠文王緊急召開軍事會議。趙國的兩位絕世名將廉頗和樂乘均表示道路險遠狹窄,非常難救。秦軍在太行山麓,趙軍在平原,解救閼與此時趙國軍隊需要通過狹窄的太行山脈山谷仰攻秦軍,軍隊少則於事無助,軍隊多則無法迅速行動和保密。山谷行軍無法展開,如果秦軍在沿途山谷設伏,趙軍將全軍覆沒,擺在廉頗和樂乘甚至趙國面前幾乎是一個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此時,趙奢站出講了一句流傳至今的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

指揮了閼與之戰的趙奢,爲何沒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第2張

趙奢本來是一個管理地方稅務的官吏,因爲奉公執法,敢於擔當,不畏強權,得到了平原君和趙惠文王的青睞,被提拔爲管理全國稅務的官吏,那個時代很多人都是出將入相。趙奢的回答讓趙惠文王看到了一絲希望,於是馬上命令趙奢帶領兵馬解救閼與。

趙奢帶領趙軍出發後,在距離邯鄲三十里外武安附近駐紮下來修築防禦工事,不再前進,並且下令“有敢進諫軍事意見者,一律斬首!”此時攻打武安的秦軍駐紮在武安以西,每天操練調度士兵的鼓聲震天動地,武安城中的屋瓦都快被震掉了,形勢相當嚴峻。一名負責偵查的校尉向趙奢建議馬上發兵解救武安,趙奢立斬此人。同時又不斷地增加防禦工事,一直持續了二十八天,有一天趙軍搜捕到一名秦軍間諜,趙奢沒有殺他,反而好飯招待了一頓就把他放了。這名間諜回營後將趙軍的情況報告給秦將,秦軍將領喜出望外,“離開國都三十里就再前進,並且不斷修築工事,這是被我們的氣勢嚇破膽了,閼與肯定就是我們的囊中之物。”並將這則消息傳遞給了圍攻閼與的秦軍。

趙奢這邊把秦軍間諜放走後馬上命令士兵裝束甲革兵器,輕裝全速前進,晝夜兼行,翻山越嶺,經過兩天一夜急行軍終於抵達閼與五十里處,並且馬上開始修築工事。秦軍聽說趙軍抵達,出乎意料,全軍迎戰,計劃一舉消滅救援趙軍。一名叫許歷的軍士進諫,秦軍沒有意料到我們這麼快能到來,氣急敗壞,來勢洶洶,我們首戰一定投入重兵防守,防止秦軍擊穿我們的陣型;另外北邊的山地勢較高,如果先佔領肯定能取勝。進諫後許歷請求根據軍法處斬。趙奢採納了許歷的建議,但沒有斬殺許歷,他命令一萬士兵火速搶佔北邊山頭,秦軍晚來一步,仰攻山頭卻被趙軍打敗;趙奢命令士兵乘勝全線進攻秦軍,秦軍大敗,於是放棄閼與,逃回秦國。閼與和武安的危機得到解除。回邯鄲後趙奢被加封爲馬服軍,地位與廉頗和藺相如相同。軍士許歷也加官進爵被封爲國尉。

這場戰爭讓趙國意識到閼與的重要性,加強了此處的防禦。秦國方面並不甘心,其後秦軍胡傷和王翦分別又對閼與發動了兩次進攻,均無功而返。直至趙國滅亡前,閼與依舊在趙國的控制下。

這場戰鬥中,趙奢表現出了極高的戰術素養。前期秦軍完全佔有主動權,先處戰地以逸待勞,但趙奢卻能耐下性子一等二十八天,不動如山,等秦軍上下認爲趙奢不敢來戰放鬆警惕後,又迅速出擊通過狹隘的山谷佔據戰鬥要地,動如脫兔。這場戰役的最大難點在於如何在武安秦軍的監視下帶領幾萬士兵通過狹隘的山谷,抵達閼與城下,稍有不慎,不但閼與無法解圍,援軍極有可能全軍覆沒。並且面對的對手是身經百戰的秦軍,趙國取勝的難度極高。這也是戰國中期以後東方六國第一次在正面硬碰硬的較量中以一國之力戰勝秦軍。

指揮了閼與之戰的趙奢,爲何沒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第3張

趙奢雖然名氣不如廉頗,但他指揮的這場閼與之戰卻避免了趙國的提前疲憊覆亡。趙國國境橫跨河北中南部和山西省,被太行山脈一分爲二,閼與是連接趙國故都晉陽與現國都邯鄲最近的關隘,一旦閼與失守,邯鄲通往晉陽必須繞道井陘,秦軍隨時可以發起對晉陽和邯鄲的進攻,向東出發兩天則可抵達邯鄲城下,趙國必須隨時在邯鄲周圍集結重兵防禦秦軍的進攻;另外如果秦軍進攻晉陽,那麼趙國則又必須從華北地區抽調兵力,通過狹窄的井陘關口去解救晉陽,如此趙國需要用於防備秦軍的駐防兵力和機動兵力則至少需要翻倍。秦軍如果輪番進攻邯鄲和晉陽,那麼趙軍則可能需要不斷往返於晉陽和邯鄲之間,這樣就會給趙國帶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負擔。所以閼與落入秦軍手中,那它就成爲了一把懸在趙國頭頂上的利劍,不出十年趙國將會重蹈8年前楚國的覆轍---都城被秦軍攻破,但與楚國不同,趙國向東部無太廣闊的土地和山關險隘,一旦邯鄲失守,趙國立亡。那麼趙國就會提前40年滅亡,因此此戰的勝利對趙國來講絕對是一場衛國之戰,它重要性一點不遜色與後來的長平之戰。

十九年後,秦軍又捲土重來,在長平地區與趙軍進行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廝殺,只不過趙括不具備父親的高超的戰術素養,沒能重現他父親的輝煌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