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一生兩次北伐的抗金名將,堪稱南宋史上第一人

一生兩次北伐的抗金名將,堪稱南宋史上第一人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岳飛,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手提寶劍,身披戰袍,背刺"盡忠報國",口誦"還我河山",這大概就是嶽武穆在我們心中的形象。

怒髮衝冠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調寄《滿江紅·寫懷》

說起大家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我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他的。提起"精忠報國"四字大家也一定會想到他,他便是志在"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的嶽武穆。

關於岳飛的出身,史官給我們開了一個大玩笑。岳飛就是一個平民家的孩子,但史官就是不承認,總要給他增添一點兒士族的影子。因爲在他們心中:如果岳飛出身平民,他們得多丟面子?

開封朱仙鎮岳飛誕辰紀念活動

岳飛是今河南湯陰縣人氏,相傳岳飛的母親快要生下他時有一隻金翅大鵬落立於岳家屋頂上,故岳飛的父親將他的字取作鵬舉。

我們可能也都還聽說過岳母刺字的故事,當時中原戰亂連綿,民族遭受欺凌。岳母刺字也就是爲了讓自己的孩子永遠要將報效國家而牢記於心,可見他的母親也是位忠貞愛國之人。

一生兩次北伐的抗金名將,堪稱南宋史上第一人

岳飛生在時局動盪的南宋時期,他見到大片國土被外族蠻夷侵吞,並且朝廷還不斷地簽訂喪權失顏的條約,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家貧出孝子,國亂現忠良",於是他一心決定投身戎旅,矢志報國。一句"帳內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嘆出了岳飛被朝廷啓用的周折。

他終於在幾經輾轉後迎來了出頭之日。岳飛不僅僅忠於國家,孝於長輩,義於弟兄,還同時仁於士卒。他的士卒一旦受傷,他會親自去爲其調藥。若有士卒陣亡,他們的父母、子女等則依然能夠得到岳飛的照顧。"馬前張保,馬後王橫",憑藉張憲,王貴,楊再興等驍勇部將以及組建出的紀律嚴明,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虜掠"的岳家軍經過數年浴血奮戰,岳飛終於取得了郾城大捷,收復建康等重大勝利。

一生兩次北伐的抗金名將,堪稱南宋史上第一人 第2張

他們"渴飲刀頭血,困臥馬中鞍"還對手都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惜的是"知音少,絃斷有誰聽?"他的滿腔熱血終不能得到朝廷認可,在悲憤交加的情形之下寫作了一首無限傷感,滿懷壯志難酬的《滿江紅》。

自古忠孝兩難全,而岳飛卻侍奉親長至爲孝順,令同爲抗金名將的吳玠非常敬佩。當然岳飛的母親也確實是位賢良淑德之人。一句"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熱淚爲思親"則反映出了古代的那些忠臣良將的真實寫照。

由於他不懂得康王趙構的心思,在金人虜去了宋徽宗及宋欽宗之後,他們並未被金人處死。岳飛的內心裏卻一直只想着收復河山,迎回二聖。但康王趙構根本不想岳飛能夠迎回二聖,因爲二聖回來,他這皇帝也就得乖乖地讓位了。所以當岳飛後來節節勝利,勢如破竹,逼得金人主動求和之時,宋高宗卻連忙下了十二道金牌令岳飛刻日搬師回朝。雖然眼看着就要勝利在握了,但君命不可違,無奈之下他只得搬師。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可以說岳飛最終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而致父子二人皆遇害於風波亭與秦檜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大家有聽說過一個叫做"東窗事發"的成語嗎?說的就是與秦檜夫婦二人謀劃殺害岳飛有關的故事。岳飛雖享年只有三十九歲,但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而岳飛的死則是比重於泰山。

一顆將星就此殞落,但在他死後卻不曾有人爲其平反。一代忠臣卻落得含恨九泉,足以表明這個朝廷的處境已經是岌岌可危了。最終南宋朝廷被興起的蒙古軍所滅。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已成往事。他與張俊,劉光世,韓世忠被後世之人列爲中興四將,後來又經過平反後被追封爲鄂王也算是給他平了反。

一生兩次北伐的抗金名將,堪稱南宋史上第一人 第3張

最後忍不住再說一遍:歷史上真實的岳飛,確實有着中國文化傳統中所理想的君子人格,但絕非剛直耿介到不知變通的迂腐之人。如果歷史上的岳飛真的如此,那麼他根本不可能從一個出身河北普通農家的最底層的士兵"曾不十年位至將相",更不可能組織出四次北伐立下不世之功。——因爲無論什麼時代什麼環境,即使是戰爭頻仍的亂世,僅憑武功和私德就想坐到這個位置、做出此等功業,都是不可能的。

有一種聲音說岳飛不是民族英雄,岳飛一生征戰,功勳卓絕,捍衛與守護先進的華夏文明,不被當時落後野蠻的女真人所摧毀,當然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爲我國官方到民間一致認可。2013年,岳飛誕辰910週年,《人民日報》以專版形式,隆重紀念民族英雄岳飛誕辰910週年,並以"民族精神世代傳承、偉大祖國繁榮富強"爲副標題。

華夏文明之所以爲華夏,就在於共同的文化認同;華夏民族之所以爲華夏,就在於自身的民族認同。因此哪怕是曾經氣運遊絲於縷,哪怕是曾經窘迫到了絕境,但比之那些此起彼落、消散湮滅的夷狄族羣,經歷三千年時光一直延續到現今的,還是華夏神州。

一個說漢語用漢字,接受中華民族歷史觀的人,不論其戶口本民族爲何,祖先血統又爲何,精神上傳緒上,都必然是從夏商周秦漢晉至隋唐宋明的華夏文明的承繼者:只因中華民族作爲一個民族聚合體,正是沿襲偉大華夏文化傳統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