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曾率軍親征的皇帝趙光義,爲何說他有弒兄的嫌疑?

曾率軍親征的皇帝趙光義,爲何說他有弒兄的嫌疑?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6.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代十國的最終統一者並不是宋太祖趙匡胤,而是他弟弟宋太宗趙光義,接下來小編講講他的一些故事。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督檢點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上皇位,建立大宋,隨後按照大臣趙普“先南後北”的建議,開始了統一天下的進程,先後攻滅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還設立“封樁庫”,貯藏了大量的錢、帛、布匹,以求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可惜未能如願。

公元976年,趙匡胤突然駕崩,其弟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因避太祖名諱改名)繼位,史稱宋太宗,改名趙炅。此時,天下還未完成全部統一,吳越國、北漢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等三方勢力還未歸附大宋。趙光義對三方勢力分而治之,對南方的吳越王錢俶、陳洪進施加政治壓力和軍事震懾,迫使他們主動“納土歸宋”,避免了刀兵之禍。

對於自恃有遼國援助、執意不肯歸附的北漢,趙光義制定了武力征伐的策略,因爲後周世宗柴榮和哥哥趙匡胤都曾征討過北漢,但都未獲成功,趙光義一心想拿着平定北漢的軍功來贏得天下臣民的擁戴。

公元979年,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歷經苦戰,打退遼國援軍,圍困北漢都城太原一個多月,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北漢後主劉繼元被迫投降,趙光義將有着1500多年曆史的太原城夷爲平地。這樣,北宋在建立十九年後,終於完成了全國名義上的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曾率軍親征的皇帝趙光義,爲何說他有弒兄的嫌疑?

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

趙光義儘管有“燭影斧聲”的弒兄篡位嫌疑,但從當皇帝的角度,應該算是位有抱負、有作爲的帝王。他執政期間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即位第二年,就下令取消了所有節度使對州郡的管轄權,使各州郡直屬中央。然後他又陸續把各地節度使調到京城開封,解除兵權,使節度使成爲一種虛銜,避免了藩鎮割據的發生。他大力推進科舉取士,擴充名額,每科錄取人數由宋太祖時的數十人猛增至數百人。

趙光義很喜歡讀書,“開卷有益”的典故即來自於他。他組織人編寫了《太平御覽》,全書共一千卷。趙光義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有人勸他少看些,以免過度勞神。可是,趙光義卻回答說:“我從書中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忙於國事耽誤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常對左右的人說:“開卷有益(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趙光義關心民生疾苦。有年冬天很冷,他把開封府尹召進宮,對他說:“天這麼冷,我們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有炭火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現在就帶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裏走走,幫幫那些無衣無柴的百姓。”開封府尹聽後,立刻帶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慰問那些貧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都很感激。於是,歷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除了文治,趙光義也想要武功,可惜成效較差。公元979年和986年,北宋兩次發兵攻遼,企圖收復幽雲十六州,但都遭到失敗。特別是979年第一次伐遼,趙光義率軍親征,不想在幽州城下一戰,宋軍大敗,數十萬兵馬潰不成軍。趙光義也被亂箭射中多處,其中左大腿上中的兩箭深入骨中,年年潰爛,不能痊癒。北宋從此對遼國採取了守勢。趙光義也曾想用政治和軍事手段消滅夏州党項拓跋部的勢力,也沒有成功。

曾率軍親征的皇帝趙光義,爲何說他有弒兄的嫌疑? 第2張

趙光義之子、北宋真宗趙恆

公元997年,趙光義因爲箭傷發作而死,享年61歲,在位21年。趙匡胤和趙光義之間的奇特傳位方式使宋朝的皇室血統出現了兩支。從趙光義之子—北宋真宗趙恆到南宋高宗趙構,都是趙光義的嫡系子孫。但到南宋高宗趙構時,他沒有留下兒子,致使趙光義這一系出現了絕嗣的情況,皇位因此又重新傳回宋太祖趙匡胤一系,趙匡胤的七世孫宋孝宗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