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定國何許人?大明朝反賊出身的忠臣!

李定國何許人?大明朝反賊出身的忠臣!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定國何許人?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提起李定國,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這個名字。但在三百多年前,李定國三字可是如雷貫耳,響遍中華大地。

章炳麟在蔡鍔起兵討袁使曾說:“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時至今日,滇、黔、桂等地還留有許多與李定國有關的祠堂和傳說。

那麼,李定國究竟何許人也?

李定國何許人?大明朝反賊出身的忠臣!

(雲南勐臘李定國祠堂)

李定國出生於陝西榆林,家境貧寒,適時正逢明末的西北大旱,加上朝廷邊防吃緊,橫徵賦稅,餓殍遍野。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定國加入了張獻忠的起義軍,並被張獻忠收爲養子,也是張獻忠四個養子之一(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隨張獻忠征戰南北,屢立戰功。

李定國作戰勇猛,相貌英俊,對待士卒寬厚仁和,深得義父張獻忠喜愛。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後,李定國受封爲徵西將軍。好景不長,張獻忠在與清軍的戰鬥中中箭身亡,大西政權隨即分崩瓦解。

張獻忠臨死之際囑咐四養子:“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爲不義。”李定國遂與諸位義兄弟決議聯明抗清,從四川南下,攻佔滇黔作爲起事基地。

然而,孫可望自恃功高,打算攜滇黔自立,遭到李定國與劉文秀強烈反對。孫可望攝於李、劉二人在軍中的威望,含恨作罷。自此,李定國與孫可望這對曾經的同袍兄弟,感情出現了裂痕。

與此同時,朱由榔在肇慶稱帝,這就是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

永曆五年,在孫可望的武力威脅與清軍的節節追擊之下,朱由榔移駕安龍,被孫可望嚴密控制起來,形同軟禁。自此,孫可望成爲永曆南明朝廷的實際掌權者。孫可望大肆營造宮殿,私造貨幣,不臣之心日顯。

此時的李定國正在雲南練兵,他已拉起了一支三萬餘人的隊伍,作爲他日後抗清的生力軍。在這其中,李定國破天荒的配備了雲南的特有兵種——象兵,這一特種部隊在之後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過兩年多的治理,雲南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永曆六年,李定國決定率領本部兵馬,從貴州直入湖南,收復湖廣。

李定國指揮得力,戰士勇猛殺敵,加之清軍湖南守將沈永忠與平南王孔有德素來不和,李定國藉機大顯神威,幾乎收復湖南全境。之後,李定國兵峯直轉廣西,包圍了孔有德的駐地——桂林。

李定國巧妙運用象兵部隊衝擊城門,很快攻破了桂林城牆。孔有德在家中絕望自焚,一代漢奸的罪惡生涯就此落下帷幕。

平定桂林之後,李定國很快收復了廣西全部,繼而揮師繼續北上,攻克衡州,長沙等湖南重鎮。

李定國不僅作戰勇猛,且軍法嚴明,他與軍士有五條約法:不殺人、不姦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

明遺老李寄描述說:“定國兵律極嚴,駐師半載(指在長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輸買。定國所將半爲羅倮傜佬,雖其士官極難鈐束,何定國御之有法也。”

由此可見,李定國不僅軍法嚴明,而且很懂得與雲南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處理,夷漢鹹服。

李定國何許人?大明朝反賊出身的忠臣! 第2張

李定國收復疆域三千餘里,清廷大爲震驚,慌忙調遣知名漢奸洪承疇經略湖廣,努爾哈赤長孫敬謹親王尼堪南下與李定國交戰。

李定國本想乘勝進取廣東,與東南沿海的抵抗勢力鄭成功匯合,但被嫉妒李定國戰功的孫可望否決。李定國只得繼續北上湖南。

面對強敵,李定國定下了伏擊的作戰部署,命令部隊暫時退出長沙,引敵軍度過湘水。但孫可望害怕李定國戰果擴大不便於控制,密令李定國部將馮雙禮、馬進忠退出伏擊圈。

尼堪狂妄自負,目中無人,在李定國先頭部隊的引誘下進入明軍伏擊圈,明軍四下而出,清軍措手不及,陣腳大亂,尼堪在亂軍中被斬。

但礙於馮、馬二人軍隊未按計劃達到,李定國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不過,此役已打破了滿洲兵不可戰勝的傳說,陣斬滿清皇子尼堪,李定國自此“兩厥名王,天下震動”。黃宗羲評之曰:“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此役後清廷大爲震恐,甚至一度想要讓出江南七省,與南明劃江而治。

李定國何許人?大明朝反賊出身的忠臣! 第3張

李定國意氣風發,正待收拾舊山河,恢復大明,還於舊都。但是,害怕李定國威望超過自己的孫可望暗中大做手腳,不但剋扣李定國所部的餉銀,還按下了永曆帝準備冊封李定國爲西寧王的詔書,更暗中準備加害於他。

孫可望進兵沅州,至書邀請李定國到軍中議事,準備伺機殺害他。李定國渾然不知,虧得劉文秀派兒子在路上截住了李定國,告之實情,定國方逃過一劫。

李定國顧全大局,不願與孫可望爲敵,但孫可望步步緊逼,引兵攻打定國所部,定國無奈,只得離開湖南。

清廷偵知孫、李不和之後,再度派兵進入湖南。孫可望哪裏是清軍的對手,被殺的大敗,狼狽逃離湖南。湖南全境再次被清軍佔領,尚可喜此時也派兵攻佔了桂林和梧州。

李定國與將士浴血奮戰換來的戰果,在孫可望的一己私慾摧殘下,損失殆盡。

永曆七年,李定國自廣西出軍,向廣東進發,準備繼續執行自己的戰略構想,使南明朝廷與鄭成功抵抗力量、浙江沿海的張煌言抵抗力量連成一片,況且廣東經濟發達,能夠支撐起南明朝廷的鉅額開銷。

李定國在聯繫了鄭成功相約同期發兵後,起兵直入廣東。猶如在湖南廣西一樣,李定國勢不可擋,一路打到肇慶城下。但肇慶城高兵銳,攻城進展緩慢。

與此同時,鄭成功所部在福建海澄與清軍接戰,未能與李定國會師。

最終,明軍被擊敗,再一次退入廣西境內。李定國深知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攻克廣東,便再次派人前往福建,聯繫鄭成功,請他一起發兵共同攻打廣東。然而,此時的鄭成功正在與清朝談判,清廷許他控制興華、潮州、漳州、泉州。

鄭成功在與父親的信中寫道:“清朝若能信兒言,則爲清臣,屈於吾父爲孝;若不能信兒言,則爲眀臣,盡於吾君爲忠。”

可見,此時的鄭成功已無意爲恢復明室而戰,更何況是在他與清廷談判的關鍵時期。鄭成功表面上答應了李定國的請求,虛與委蛇,按兵不動。而這一切,李定國渾然不知。

李定國再入廣東,一鼓作氣打到廣州城南的新會,他想當然的認爲鄭成功的援軍會從海上前來,便準備拿下新會,在此與鄭軍會師。由此,便拉開了決系南明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新會戰役。

明軍炮火兇猛,清軍便讓百姓上城牆以血肉之軀阻擋;明軍用雲梯攻城,清軍便脅迫百姓站在城牆之上阻隔明軍。

李定國本就是義軍出身,見此情形忙下令停止攻城,殊不知自己犯了兵家大忌——慈不掌兵。

孫可望切斷了滇黔的物資供應,攻城戰變成了圍攻戰,明軍中瘟疫蔓延,李定國也病倒了,但他堅持指揮作戰苦苦支撐,等待鄭軍的到來。

李定國沒想到,在鄭軍之前來的,是尚可喜、耿繼茂帶來的十餘萬清廷援軍。

明軍大敗,一路潰逃至南寧。在盟友鄭成功的虛與委蛇與背信棄義之下,李定國損失慘重,經此一役,李定國身邊只剩下六千餘人,明軍再無力發起大規模進攻。

李定國何許人?大明朝反賊出身的忠臣! 第4張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定國在前線浴血殺敵的同時,孫可望卻在後方加緊篡位的步伐。他甚至準備好舉行禪讓登基儀式,只因天降暴雨,意爲不祥,暫時作罷。

永曆君臣加緊除去孫可望的密謀,卻被孫可望偵知。孫可望一怒之下,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永曆帝身邊的十八位忠臣,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十八先生案”。

孫可望的倒行逆施使朱由榔極度恐懼,他忙派人密令李定國回安龍救駕。

李定國聞聽之後連忙率軍從廣西回貴州救駕。孫可望忙派人截擊,被李定國巧施妙計搶先一步回到安龍。

君臣相見,相抱痛哭。永曆感動地對李定國說:“久知卿忠義,恨相見之晚。”

李定國當場脫去衣服,露出背上所刺“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在場君臣無不爲之動容。

忠哉!李將軍!

然而,李定國撤軍回貴州救駕之後,廣西防務變得空虛,致使清軍乘虛而入,廣西全境再次淪入清軍之手。

李定國何許人?大明朝反賊出身的忠臣! 第5張

貴州是孫可望的勢力範圍,加之廣西已失,留在安龍過於危險。永曆君臣兩下合議,將朝廷遷往昆明,改昆明爲“滇都”。李定國受封晉王,劉文秀受封蜀王。自此,永曆朝廷軍國大政盡歸李定國。

孫可望當然不能容忍李定國搶走自己手中的皇帝,屢次三番挑起邊境摩擦,李定國考慮到反清大計,一再容忍退讓。孫可望卻不知悔改,聯絡其在滇中的親信,發起了對內戰爭。

孫可望領軍14萬大舉入侵雲南,李定國與劉文秀麾下僅有三萬兵馬,實力相差懸殊。兩軍對峙於交水,孫可望部下白文選等對李定國仰慕不已,加之對孫可望倒行逆施的厭惡,於陣前反戈。孫可望大敗,一路逃回貴州。

諷刺的是,孫可望在貴州的守將見其大勢已去,紛紛閉門不理。孫可望狼狽不堪,只得邁出他人生中最爲罪惡的一步,投降了清廷。

自此,貴州雲南虛實盡被洪承疇偵知。

李定國何許人?大明朝反賊出身的忠臣! 第6張

得到明軍大量情報後,老賊洪承疇及時向清廷請求馬上出兵,一鼓作氣攻下雲南。

永曆十三年,清廷發三路大兵,由吳三桂、洪承疇、卓布泰分別統領,準備一舉消滅南明小朝廷。

經過孫可望事件之後,李定國對孫可望的軍隊深深忌憚,把他們分爲“秦軍”,自己的軍隊則歸入“晉軍”,此舉引發秦軍將士的深深不滿。

此時,劉文秀患病去世,永曆朝廷的局勢已是雨中浮萍。面對強敵來襲,李定國作出戰略部署,但事與願違,孫可望舊部王自奇等人在後方永昌舉兵叛亂,李定國不得不先領兵平叛,無暇指揮抵抗清軍的戰役。

清軍勢如破竹,不費吹灰之力攻克貴陽,貴州隨即落入清軍之手。自此,永曆朝廷只存於雲南一隅。

等到李定國抽出身來面對清軍時,卓布泰所部已推進至曲靖一帶,李定國率軍在盤江與卓布泰交戰,初期明軍作戰勇猛,奈何突刮北風,明軍火器引發了自己軍營中的火災,清軍乘勢掩殺,明軍大敗。李定國妻子家眷在此役中亦被清軍所害。

李定國此時已抱定必死之決心:“事既如此,夫復何言,惟本此孤忠,死而後已。”

盤江戰役後,昆明告急,永曆朝廷商議該遷往何處。衆人七嘴八舌,有建議去永昌的,可以退一步進入緬甸;有建議去四川聯合夔東十三家的。最終永曆皇帝拍板,遷往四川。

可此時的昆明百姓已是人心惶惶,聽聞皇帝要走,出城相隨的百姓竟有數十萬之多。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帶領如此龐大的一支隊伍翻越蜀道,無異於自尋死路,永曆皇帝無奈,隨下旨遷往永昌。

李定國與白文選等人殿後截擊。吳三桂進入昆明後窮追不捨,一路西進,先後攻佔楚雄、大理,並進入了距離怒江20裏的磨盤山內。

磨盤山地勢險峻,位於高黎貢山東側,是伏擊戰的絕佳場所,李定國審時度勢,利用清軍長驅直入的驕兵心理,在磨盤山設下三道伏擊線,只要吳三桂完全進入伏擊圈,便有把握將其全殲;只要能夠全殲吳三桂,則滇西的地盤便可穩固;繼而便可尋機收復雲南,繼續與清朝周旋。

吳三桂果然中計,渾然不知的進入了第一道伏擊線。大業可成,漢室可興!

奈何!奈何!奈何!草叢中突然竄出了一個明朝官員——大理寺卿盧桂生,就是這個人,在最關鍵的時候做了漢奸,出賣了李定國的作戰計劃。

吳三桂大驚,連忙命令火槍與火炮四下射擊,第一道伏擊線的南明官兵頓時傷亡過半,無奈發起了進攻。

好好的伏擊戰打成了慘烈的白刃戰。清軍人數衆多,但明軍將士奮勇無敵,吳三桂幾乎僅以身免,狼狽逃竄。

這次戰鬥,清軍幾乎全軍覆沒,但明軍損失也十分慘重,李定國身邊僅剩兩千兵馬,撤出戰場。

磨盤山戰役是李定國指揮的最後一場大規模戰役,明軍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重創清軍,震驚全國,清廷在戰後懲罰了多尼、卓布泰等一干將領。

南明遺民劉彬詩曰:“凜凜孤忠志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

李定國的磨盤山戰役使清軍遲緩了追殺永曆帝的行動,但在隨後,永曆帝做出了一個無比愚蠢的決定——逃入緬甸,做一個流亡君主。

或許,他厭倦了舟車勞頓;或許,他放棄了恢復皇明的追求。但無論如何,他的這一舉動對於仍在雲南浴血奮戰的將士們而言,無異於背叛。聞聽皇上跑到緬甸,成千上萬的明軍放下了武器,向清軍投降。

是啊!皇帝都放棄了抵抗,我們這些當兵的卻又是何苦爲他賣命呢?自古無流亡天子,這是連劉禪都知道的道理。可憐永曆,此時已如喪家之犬,惶惶然不可終日,只願遁入緬甸,安享餘生。

起初,緬甸王看在黔國公沐天波的面子上,倒是對永曆君臣禮遇有加,但在吳三桂大兵不斷的施壓下,緬人也向皇帝翻了臉,製造了血腥的咒水之難。

此時,李定國已退入勐臘,聽聞皇上在緬甸受難的消息,立即與白文選攻入緬甸境內。緬軍哪裏是明軍的對手,緬王勒令永曆下召命李、白二人退軍,懦弱的永曆只得照辦。

災難終於降臨到了永曆的頭上,緬王將他交給了吳三桂。不久之後,吳三桂在昆明弒君,永曆朝廷宣告滅亡。

可憐李定國還被矇在鼓裏,他此時在勐臘一邊整頓軍馬,一邊派人向暹羅求援,力圖再戰。

歷史和李定國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在他42歲生日那天,傳來了永曆帝在昆明遇害的消息。李定國悲痛欲絕,病倒于軍中。數日之後,他強撐病體,起身寫下表文,向上天焚告:“如大數已盡,乞賜定國一人早死,無害此軍民”。

不知是否是天意難爲,數日之後,李定國病逝於勐臘軍中,臨終之前他留下遺言:“寧死荒郊,勿降也!”

自此,一代名將李定國的人生落下帷幕。

一代忠魂,齎志以歿。

李定國何許人?大明朝反賊出身的忠臣! 第7張

著名歷史學家顧誠先生評價李定國:“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人物。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法望其項背。”

李定國最後的舉動,讓我想起了南宋最後的大將張世傑。張世傑在最後一刻面對滔天的巨浪,也像李定國一樣向天祈禱,若宋大數已盡,則讓自己的戰船沉沒水底。《宋書》的記載卻是:“舟遂覆,世傑溺焉,宋亡”。

李定國與張世傑何其相似乃爾。這位反賊出身的忠臣,在風雨飄搖的南明朝廷中無疑是最耀眼的星,歷史就是這樣,充滿了諷刺。

多少飽讀詩書的文人士大夫降了,李定國沒有;

大明的擎天柱洪承疇洪督師降了,李定國沒有;

皇帝欽封的國姓爺鄭成功都有了自己的小算盤,李定國沒有,他心裏還是裝着江山;

自己的義兄孫可望降了,李定國還是不爲所動;

甚至皇帝自己都放棄了抵抗,躲到了緬甸,李定國依然堅定如昔。

就是這麼一個反賊,苦苦支撐着大明王朝最後的一點江山;

就是這麼一個反賊,心中無時無刻裝着的不是大明的百姓。

晉王薨,明遂亡。

悲哉!壯哉!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