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鰲拜當初擁兵40萬 鰲拜爲什麼到死都沒有造反

鰲拜當初擁兵40萬 鰲拜爲什麼到死都沒有造反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鰲拜造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說到鰲拜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很壞,而且壞得可怕,主要是他不僅僅壞而且還有權利,話說鰲拜的權利大到擁有40W大軍這樣的情況發生,這個就顯得十分的給力了,但是最後鰲拜也還是死了,那麼有的人要問了,40W大軍在手還是有搏一搏的機會的啊,如果當時鰲拜搏一搏去推翻康熙行不行呢?如果不行又是爲什麼呢?下面我們就着這些問題繼續分析揭祕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鰲拜當初擁兵40萬 鰲拜爲什麼到死都沒有造反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歷來是帝少被欺,甚至是被手握兵權的重臣廢除,自立爲帝,像“漢廢帝”、趙匡胤等之流,就是最真實的寫照。但在清朝康熙年間,皇帝康熙八歲登基,年幼無知,而作爲輔政大臣的鰲拜不僅僅武功高強,而且手握重兵,可以調動北方40萬大軍,但他雖專橫跋扈,卻始終沒有推翻康熙,自立稱帝的想法,這是爲什麼呢?小編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鰲拜忠於清朝的思想根深蒂固。

鰲拜對清朝一直很忠心,沒有什麼別的心思,影視劇也是因爲情節的需要而虛構了鰲拜想要當皇帝的情節。其實,鰲拜是滿清貴族之後,出生名門的,並且很早就跟皇太極並肩戰鬥,爲清朝立下了很多戰功,鰲拜跟皇太極結了很深厚的主僕感情,並且鰲拜對於皇太極沒有二心。

皇太極去世後鰲拜等大臣便支持豪格,後來因爲多爾袞與豪格勢均力敵,然而鰲拜等人依然堅持要立皇子繼承皇位,然後年僅六歲的福臨當上了皇帝成爲順治帝,然而多爾袞便一直一手遮天,但鰲拜並沒有屈服於多爾袞,毅然決然的站在順治帝那邊,然而這個多爾袞一直在整鰲拜,當立功時並不賞他是經常的事情,沒有過錯也會罰他很是常見,但無論多爾袞怎麼做,鰲拜一直忠於順治帝。這也是爲什麼他會在順治帝去世之前,被委任爲四位輔政大臣之一的原因。他只是看到康熙年幼,權欲膨脹,纔會無視康熙的命令的。

2、鰲拜能調動四十萬軍隊,但不能完全掌控這些軍隊。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中央集權國家,皇帝擁有絕對的軍政大權。鰲拜知道大清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力。鰲拜的40萬駐軍,名義上是鰲拜統領的,但是軍權是來自皇帝的皇權,軍隊是聽憑皇帝指揮的。鰲拜能調動40萬大軍不假,但是這40萬大軍是國家的軍隊,大清朝的軍隊,不是鰲拜的軍隊。鰲拜調動軍隊的權力是大清朝給的。爲了大清朝的安全,鰲拜可以調動這支軍隊。要讓軍隊跟着鰲拜造反,軍隊就未必聽他的。如果鼓動造反,鰲拜能調動的僅僅只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大部分人是不會參加,更有甚者可能反戈一擊。況且,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僥倖取代了康熙,也是其他皇子即位,他也是沒有好下場的。

鰲拜當初擁兵40萬 鰲拜爲什麼到死都沒有造反 第2張

3、鰲拜忌憚孝莊太后,孝莊太后是清朝初期的定海神針。

孝莊太后,又被稱爲孝莊文皇后。他先後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朝,還曾經下嫁過多爾袞,見多識廣,鬥爭經驗非常之豐富,對朝政的解讀和把握能力非常強。在康熙的眼中,他是一位慈愛穩重感情至深,又頗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對手看來,她卻是一位頗具心計,不可戰勝的出色的女政治家。她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也是我國古代—位賢良卓識、才華出衆、功垂青史的傑出女政治家。從以下幾個典故可以看出她的政治才能。

一是勸降洪承疇。崇德七年三月,清軍俘獲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皇太極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漢臣范文程等輪番勸說,洪承疇始終不屈,爲此皇太極頗費躊躇,食不甘味。孝莊看到這種狀況,毛遂自薦,親自去勸說,“以壺承其脣”,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蔘汁,動之以情,喻之以理,經過數天的努力,終於說服洪承疇投到清軍轅下。

二是平息立儲風波。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極在突發腦溢血而死。由於皇太極對皇位的繼承問題沒有留下遺囑,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正悄悄展開。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和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都虎視眈眈於皇位。但由於孝莊的幕後活動,最後皇位成功落在了只有六歲的福臨身上。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一方面,對鰲拜又是誇獎,又是獎勵,另外一方面又堅持用索尼來制衡鰲拜。可謂又拉又打,權衡藝術玩的爐火純青。鰲拜只是一個武夫,面對這樣一個經驗豐富、老謀深算的政治家,鰲拜還是非常忌憚的。

4、其他輔政大臣對鰲拜的制約。

順治帝也是以幼齡登基,在登基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他的權力都被攝政王多爾袞把持。這件事在他心裏留下了極深的陰影,所以他要改變這種局面。於是就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挑選忠心的大臣輔助幼主,但卻不讓一個人獨自輔政,而是四人聯合,互展所長,彼此牽制。這樣,既輔助了幼主,也避免了一人專權之害。他的這個主意,可謂煞費苦心。

於是,在順治皇帝的遺詔中,出現了四位輔政大臣。這四個人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四個人,是順治帝經過深思熟慮挑選而出。其中,索尼是正黃旗人,爲赫舍里氏,出生在“書香門第”,索尼的才能自然高於常人。年輕的時候,他曾爲努爾哈赤的一等侍衛,“出入扈從,隨軍征討”,對順治帝極爲忠心,時爲議政大臣、內務府總管。順治帝認爲這個人立場堅定,值得信賴。

蘇克薩哈是正白旗人,爲葉赫那拉氏,父親蘇納娶努爾哈赤第六女,爲額駙。所以,蘇克薩哈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外孫。因爲有了這層關係,加之蘇克薩哈爲人精明幹練,時任內大臣加太子太保。順治帝對於這個“表兄”,極爲倚重,所以託孤於他。

遏必隆是鑲黃旗人,爲鈕祜祿氏,外祖父也是努爾哈赤。他的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女兒和碩公主,父親是清朝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時任議政大臣,兼侍衛內大臣、太子太傅。

鰲拜是鑲黃旗人,爲瓜爾佳氏,是大清朝開國五大老臣之一費英東的後裔。時任議政大臣,兼侍衛內大臣、太子太傅的職位。

從上面四位輔政大臣的“簡歷”中,可以看出:這四個人,都在開創清王朝的基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屬於元老級人物。但是,他們都是異姓軍功貴族,既不是宗室,也不姓愛新覺羅。他們是皇室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可以牽制宗室貴族的一舉一動。其次,他們都隸屬於上三旗,不僅顯示出四人出身的高貴,又可以平衡上三旗之間的關係,起到一種牽制作用。再次,他們四個人中,有三個人是皇親國戚。這樣一來,他們四個人內部,也有一種相互制約的作用。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順治挑選這四個人,都是合理至極。對內,這四個人可以盡心輔助幼主;對外他們又手握重權。他們不屬於皇室成員,覬覦皇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四人共同輔政,既少了專權的潛在危險因素,亦可相互監督。

5、鰲拜的對手是聰明的千古一帝——康熙。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從五歲開始,他早出晚歸,無論嚴寒酷暑,從未中斷。父母雙亡後,他更加努力,系統學習治國安邦之道,認真研讀儒家經典,還拜武藝高強的侍衛阿舒默爾根刻苦練習騎射技藝,縱馬射獵,十矢九中,英武非凡。他常常虛心地諮詢左右,甚至不恥下問於身邊的太監。繁重的學業差點兒壓垮了他的身體,他累得咯血,仍然堅持手不釋卷。

康熙一生既受到滿洲騎射文化的訓練,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薰陶,還受到漢族儒家文化的影響。正是這種多元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剛柔相濟的性格特點。

並且從康熙後來的平三藩、收臺灣、驅沙俄、親自掛帥出征葛爾丹等偉大的歷史功績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開啓了“康乾盛世”。對於武夫出身鰲拜來說,他根本就不是對手。

鰲拜當初擁兵40萬 鰲拜爲什麼到死都沒有造反 第3張

6、鰲拜只是專權,而不造反。

一是居功自傲。鰲拜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可以說是系出名門,青年即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了巨大的戰功。在皮島之戰中身先士卒,一舉拿下了皮島這一戰略要地。爲此皇太極以首功晉爵鰲拜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隨後在和明朝的作戰中屢屢立有戰功,在鬆錦會戰中更是殺得明朝軍隊大敗,因功升護軍統領。在滿清入關之後,鰲拜隨軍擊敗李自成大軍,之後再擊敗大西政權是立下了頭功,鰲拜雖然位於四大輔臣之末,但是功勞卻是其他三個人無法比擬的。

二是孝莊太后的縱容。後期的鰲拜之所以敢對康熙不敬,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孝莊的原因。他們雙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兩個人都是純粹的滿清思想,即重滿蒙抑制漢人。

也正是因爲孝莊和鰲拜的意見一致的打擊漢臣,纔有了孝莊對鰲拜的信任。讓鰲拜帶頭去打擊漢臣和支持重用漢臣的人,其中就包括年幼的康熙皇帝。也正是因此助長了鰲拜權勢的上升,纔有了鰲拜對康熙有恃無恐的呵斥。

俗話說: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鰲拜的下場就是最好的寫照。鰲拜雖無謀反之心,但作爲當時獨攬大權的權臣,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不知道收斂,而囂張跋扈,成了康熙親政的絆腳石,激起聖怒,不得不殺,纔會有這樣的結局。但雖說鰲拜被康熙給除掉了,但這也並不代表他是個謀逆的壞人,他只是不願康熙主政,丟失自己的權力而已,當雍正當上皇帝后,便念鰲拜的一些功績,將鰲拜的爵位給恢復了,還追封他爲超武公。

不知大家看完後,如何評價鰲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