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影視作品 中出現的“奴才”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哪個時期

影視作品 中出現的“奴才”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哪個時期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及“奴才”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奴才”一詞在清朝時期使用比較多,但它卻並不是清朝統治者創造出來的。

據《說文》中記載:“奴、婢,皆古之辠人也。” 又《說文》:“辠,犯法也。”也就是說最初奴隸多來自於犯人。此外又有《廣韻·模韻》:“奴, 人之下也。”; 《集韻·莫韻》:“奴,賤稱。”, 可見,奴在古代並不是好詞。

影視作品 中出現的“奴才”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哪個時期

那麼“奴才”一詞源於何時呢?其實在中國古代北方各地,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中,“奴才” 是一個常見詞彙,亦作“奴財”或“駑才”。魏晉以來,常被作爲賤稱或卑稱,有時也用來罵人, 史書中對此常有記載。

在宋元的一些話本中,“奴才”這個詞的出現頻率更高。如北宋話本《太平廣記》:“生遂自緱氏赴京,行李貧困,有驢,兩頭叉袋,一奴才,十餘歲而已。”此中“奴才”即指僕人。

上述講的“奴才”基本是個他稱,古人以自謙爲美德,稱呼自己時也常用一些帶有貶義的詞彙,例如“卑人”“鄙人”。而在元代《老乞大新釋》中有一段:“咱們做奴才的人,跟着官府這裏去那裏去,官府若下了馬,就把馬拉去。” 可見,“奴才”這個詞也開始成爲自稱。

“奴才”被廣泛用於自稱並且帶有強烈主奴色彩的時期,就是清代。

清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奴才”和“臣” 的區別是沒有明確界定的,而自稱“奴才”多是滿洲舊俗,並沒有一定的君臣含義。而真正讓奴才開始具有君臣含義的則是康熙帝在位時。從現存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中,最早開始於君臣語境下使用“奴才”自稱的時間應是康熙二十九年, 具折人是山東巡撫佛倫。

此後,一些從小養育宮中,與康熙帝具有養子名分的八旗大臣,是最早使用“奴才”稱謂的羣體。在他們自稱“奴才”的背後,隱含着對君父的特殊感情,“奴才”其實代表了他們是皇帝的近侍和愛臣,意味着他們與皇帝之間特殊的“依附”關係。

影視作品 中出現的“奴才”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哪個時期 第2張

到了康熙五十年之後,除諸皇子或議政大臣宗室等會稱“臣”,幾乎所有的旗籍大臣都會稱“奴才”。不過這其實是一種跟風的表現,也會有特殊的案例,如隆科多在康熙朝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自稱“臣”的,只在康熙晚年會偶爾稱“奴才”。至於在漢文奏摺中,也是到了康熙後期纔會有,當然也是比較亂,有些皇帝的近臣或者包衣都沒有使用,例如曹寅。

雍正帝十分在意“奴才”與“臣”的區別, 曾發上諭: 凡奏章內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 不宜兩樣書寫,嗣後着一概書寫臣字,特諭。(見《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此時的“奴才”一詞已經有了公私場合之分的傾向。

乾隆時,皇帝已經開始重視這種自稱的重要性,乾隆帝企圖用“稱謂”作爲控馭羣臣的手段。

乾隆二十三年二月,乾隆帝又以上諭的形式對滿洲大臣奏事的稱謂作出規定:“諭軍機大臣等。滿洲大臣奏事,稱臣、稱奴才,字樣不一。著傳諭,嗣後頒行公事摺奏稱臣,請安、謝恩、尋常摺奏,仍稱奴才,以存滿洲舊體。”乾隆二十六年八月,又強調滿洲督撫“嗣後凡奏地方公事,俱應稱臣,至於請安及一切謝恩等私事仍稱奴才。

在乾隆此後的歷朝中,“奴才”這一稱呼的使用者越來越多。無論上三旗下五旗、八旗滿洲還是八旗漢軍,甚至從宗室乃至皇子都會使用, “奴才”自稱成爲旗人具折時的基本行文格式。

影視作品 中出現的“奴才”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哪個時期 第3張

此外,對於武職人員來說,自稱奴才的情況康熙後期也已經出現。而及至乾隆帝則對此更爲強調:“向來武職具折,例稱奴才。”也就是說, 對於“武官”而言,不存在公私場合,不存在滿漢,不存在是否在旗,在具折時均以職銜、奴才、名字的格式行文。

晚清時,隨着西方文化的輸入,“奴才”稱謂也開始遭遇危機,咸豐以前偶然出現的不書“奴才”字樣的奏摺,在光緒後期開始頻繁發生在滿臣身上。

在清朝即將滅亡之時的宣統二年(1910 年) 正月甲戌諭內閣:“ 奴才即僕,僕即臣,本屬一體。嗣後凡內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均著一體稱臣等因。欽此。祖訓煌煌,允宜遵守。……當此豫備立憲時代,尤宜化除成見,悉泯異同。”至此, 有清一代君臣關係中的“奴才”稱謂在“制度” 上退出了歷史舞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