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皇帝通常都會殺功臣 清朝皇帝爲何很少做這件事情

古代皇帝通常都會殺功臣 清朝皇帝爲何很少做這件事情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清朝皇帝殺功臣,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君臣關係,是歷代皇帝都要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尤其如何處理與功臣之間的關係,更是老大難。功臣大都才幹傑出,聲望極高,又爲國家立過蓋世之功,如果皇帝不給於其優厚尊崇的地位權力,則難免讓人心寒,何以激勵天下人報效國家。但另一方面,皇帝如果對功臣放手重用,讓其大權在握,又難免養虎遺患,培養出尾大不掉的權臣集團,危及皇權

古代皇帝通常都會殺功臣 清朝皇帝爲何很少做這件事情

因此,皇帝們對功臣的態度,大都是既利用又忌憚,很難拿捏好其中的平衡。當然,皇帝們在任何時候,都會把維護自己的皇權安危放在首位,那些大權在握、威望極高的功臣們,會被很多皇帝視爲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以免他們威脅皇權,正所謂“功高不賞震主身危”,使得歷朝歷代誅殺功臣之事司空見慣,屢見不鮮。

古代皇帝通常都會殺功臣 清朝皇帝爲何很少做這件事情 第2張

春秋時期,越國功臣文種、吳國功臣伍子胥,都受到皇帝猜忌被賜死。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都爲各自國家立下大功,但白起李牧都被皇帝害死,廉頗晚年爲了躲避皇帝猜忌陷害,客死他鄉。秦朝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抗擊匈奴,卻無辜被秦二世胡亥賜死。

古代皇帝通常都會殺功臣 清朝皇帝爲何很少做這件事情 第3張

漢高祖劉邦更是陷害功臣的“專家”,韓信、韓王信、英布、彭越、陳豨、燕王臧荼等人被他和呂后以各種手段剷除殆盡。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以仁慈英明、善待功臣著稱,但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伏波將軍馬援,卻受到他的疑忌防範,死後連葬禮都無法舉行。

唐太宗李世民號稱一代明君,對待功臣也是毫不手軟,李君羨、侯君集、張亮、薛萬徹、薛萬均、劉洎等功臣都死在他屠刀下。而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更是把屠戮功臣之舉發揮得登峯造極,馮勝、傅友德、藍玉、李善長等功臣成批遇害。

古代皇帝通常都會殺功臣 清朝皇帝爲何很少做這件事情 第4張

令人費解的是,這種情況在清朝有了明顯變化。清朝皇帝從開國老祖努爾哈赤到入關後第一任皇帝順治,期間長達數十年的南征北戰,涌現出一大批功勳卓著的文武功臣,這些開國功臣基本都能做到善始善終,極少有被冤殺錯殺之事。印象中,只有雍正殺過一個年羹堯,而且年羹堯也確實有專權擅政之實,不算冤殺。總體而言比之其他朝代少之又少。清朝皇帝爲何很少殺功臣?是因爲他們特別仁慈嗎?

古代皇帝通常都會殺功臣 清朝皇帝爲何很少做這件事情 第5張

真實原因當然不是因爲他們仁慈,而是由清朝當時的特殊情況決定的。原因之一,是因爲清朝起家於遼東的漁獵遊牧部族建州女真,從起兵之初到入關之初,總人口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軍隊數量也因此很有限,優秀人才數量更是奇缺。

而且連年征戰,又造成大批將官陣亡,因此清朝的文武人才本就不敷使用,皇帝根本沒有濫殺功臣的資本。不僅捨不得誅殺功臣,爲了填補人才缺口,清朝皇帝還無條件招降納叛,大量接受明朝的降臣降將,才勉強補得上人才缺口。

古代皇帝通常都會殺功臣 清朝皇帝爲何很少做這件事情 第6張

原因之二,這與清朝的兵制有極大關係。清朝實行兵民合一的八旗制,清朝武將無一例外都隸屬於某一旗的旗主。清朝初年的旗主都是由位高權重的皇族親王充任,地位崇高權力極大,幾乎可與皇帝分庭抗禮,經常直接參與國家大事。他們爲了壯大自己的實力,都會充當下屬武將的靠山,因此皇帝想殺某一旗的功臣大將,難度不是一般的高。

原因之三,是因爲清朝皇帝有重用皇族成員帶兵出征的傳統,因此兵權往往掌握在皇帝的兄弟子侄等“自己人”手裏,文臣武將們在通常情況下只是隨軍受命而已,很少直接掌握兵權,難以對皇帝構成威脅。因此皇帝們自然對功臣們也就不會抱有太大戒心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