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秦漢付出血的代價都取消了分封制 西晉建立後爲什麼破壞了這個傳統

秦漢付出血的代價都取消了分封制 西晉建立後爲什麼破壞了這個傳統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分封制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秦漢爲了加強中央集權,可以稱得上費盡心機。其中有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就是取消分封制。秦漢統治者認識到,只有取消分封制,才能真正加強皇權,避免國家動亂。而且,秦漢爲了實現這個目標,可以說費盡心機,付出了血的代價。然而,晉朝建立以後,卻一下破壞了這個傳統,把秦漢付出血的代價取消的分封制的規矩,又重新執行起來,分封了不少藩王。而這個分封,立刻讓他們遭受了慘重的代價,發生了“八王之亂”。最終西晉王朝也因爲這個“八王之亂”毀滅了。同時,中國從此進入了數百年的亂世。

秦漢付出血的代價都取消了分封制 西晉建立後爲什麼破壞了這個傳統

(八王之亂)

那麼,明明秦漢付出了血的代價,才取消的藩王分封制,爲什麼西晉卻要恢復起來呢?

說秦漢付出了血的代價,才取消了藩王分封制,這個話一點兒也不誇張。

秦朝建國後,完全不實施分封制。無論是秦始皇的兒子們,還是弟弟們,或者是任何一個宗室成員,都沒有一個獲得分封。以至於秦始皇的兒子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後世都不是太清楚。

秦始皇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爲他看到了周朝由於採用分封的辦法,分封宗室成員和功臣,造成數百年的春秋戰國動亂和分裂。他不願意自己的國家重蹈這樣覆轍,所以才一律取消。

但是,秦始皇的這種“急變”的做法,卻引得天下人不滿,同時也極大地削弱了宗室的力量。以至於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的時候,天下一呼百應。而秦朝只能依靠章邯一支軍隊發揮一點作用。王離從邊關帶回來的那些強大的邊防軍,都沒有認真幫秦朝平亂。後來當章邯也不願意幫秦朝皇室的時候,秦朝就完全土崩瓦解了。

秦漢付出血的代價都取消了分封制 西晉建立後爲什麼破壞了這個傳統 第2張

(章邯劇照)

項羽在認爲他已經打下天下以後,順應當時的功臣們希望分封的思潮,重新按照周朝初年的辦法,進行了分封。但是,還沒等項羽喘口氣,諸侯們就已經造反了。

後來劉邦在打下天下以後,認識到這個分封的危害,確實是巨大的,遠遠大於分封能起到的效果。所以他開始削弱。

劉邦也明白,採用秦始皇的“急變”的辦法,顯然是不行的。所以他採用了“漸變”。在他的時代,通過自己的努力,取消了異姓獲得封王的資格,藩王只能封給同姓的宗室。但是取得這個成果,劉邦所付出的代價依然是慘重的。因爲誰也不可信,他不得不親自帶隊與異姓諸侯們作戰。而最終他也被英布射了一箭,自己受重傷而去世。

漢景帝上臺後,實施削藩的第二個步驟,開始向同姓藩王們動手。不過他很快就引發了“七國之亂”。經過新的一輪流血事件以後,雖然把“七國之亂”給撲滅下去了。但是,從漢景帝誅殺晁錯那一刻起,就宣告漢景帝削除同姓藩王的行動失敗。

秦漢付出血的代價都取消了分封制 西晉建立後爲什麼破壞了這個傳統 第3張

(漢武帝畫像)

漢武帝上臺以後,作爲雄才大略,一心想加強中央集權的他,當然不可能坐等藩王勢力變大。所以他當然接過他爹未完成的削藩事業,繼續戰鬥。他採用了兩條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尋找藩王們的錯誤,打擊他們,削藩除國。二是採用推恩令,把藩王們的土地進行再一次分配,分給他們的子孫們,從而把藩王們的權力減小。可以說,雖然漢武帝並沒有從根本上取消藩王制度,但是,他的這個做法,是另一種性質的限制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

後來西漢滅亡,劉秀通過南征北戰,建立了東漢。新的王朝建立,自然又會遇到分封的問題。畢竟江山是大家打下來的,如果像秦始皇那樣,一個也不封,大家也不滿。但如果分封,經過劉邦到劉啓到劉徹的努力,就將毀於一旦。好在於劉秀極爲聰明,他明白不能不分封,也不能破壞先輩削藩的成果,於是分封了上百個各種爵位,但沒有一個封王。他這樣做,既安撫了功臣們,又延續了漢武帝的做法。應該說,效果還是不錯的。

秦漢付出血的代價都取消了分封制 西晉建立後爲什麼破壞了這個傳統 第4張

(司馬炎稱帝)

後來,經過三國,到了司馬炎登基當皇帝的時候,他爲什麼不學習劉秀,而是要完全放鬆警惕,大肆封王呢?

我認爲,這既是因爲司馬炎的認識能力有限,政治敏感性不高,同時也是一種迫不得已的結果。爲什麼說迫不得已呢?

因爲整個司馬家族在替代曹魏家族的過程中,是一步步擴大司馬家族的權力,削弱曹魏家族權力走過來的。最先是司馬懿,司馬懿對他的兒子們及兄弟們進行大肆分封。接着是司馬師和司馬昭,他們也對自己的兒子及兄弟們進行大肆分封。然後纔是司馬炎,他自然也要對自己的兒子們及兄弟們進行大肆分封。因爲只要大肆分封,才能放大自己的權力,一步步取代曹魏集團。

等到司馬炎當了皇帝后,形勢已經不可逆轉,他也只能那樣了。

不過,司馬炎的錯誤,在於他沒有進行補救。他後期一味地尋歡作樂,同時對選擇接班人還非常潦草,因此造成了最後的悲劇。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晉書》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