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項羽一點也不虧待英布 英布爲什麼還要投奔劉邦

項羽一點也不虧待英布 英布爲什麼還要投奔劉邦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英布投奔劉邦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英布是秦漢易代之際一名驍勇善戰、叱吒風雲的猛將。他崛起於亂世之中,從一介布衣成長爲雄霸一方的侯王,其人生道路可謂跌宕起伏,歷經磨礪。年少時,他即有反抗精神,因犯法而受黥刑,被稱爲黥布。他不滿秦朝的苛法暴政而起兵反抗,先隨項氏叔侄南征北戰,屢建奇功。秦滅亡後,又隨漢高祖劉邦擊楚,爲漢朝的創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先後被封爲當陽君、九江王、淮南王。

就是這樣一個以造反起家的人,卻在劉邦翦除功臣的過程中被滅。他的命運頗具悲劇色彩。

項羽一點也不虧待英布 英布爲什麼還要投奔劉邦

出生在秦時九江郡六縣(今安徽六安市)的英布,《史記·黥布列傳》、《漢書·韓彭英盧吳傳》中均有關於他事蹟的記載。英布的英字本爲古國名,偃姓。相傳他是舜的名臣皋陶的後代,皋陶爲舜帝時期的刑法官,傳說是東夷族的首領。英、六等國都是皋陶的後代,在公元前622年被楚國所滅。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英布者,其先豈《春秋》所見楚滅英、六,皋陶之後哉?身被刑法,何其拔興之暴也!”不由得讓人聯想起《項羽本紀》中“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耶?何興之暴也。”英布和項羽都是崛起於亂世的名將,《史記》中對於兩人的記載也很相近。

項羽一點也不虧待英布 英布爲什麼還要投奔劉邦 第2張

作戰勇猛、英布雖然屢建戰功,但卻無深謀遠見,又反覆無常,粗魯暴虐。正如元雜劇《漢高皇濯足氣英布》中所說的“他原是鄱陽大盜出身,無甚麼高識遠見。”這些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導致他悲劇收場的重要原因。在和秦軍的戰爭中,他作戰勇猛,功冠諸侯,是有名的常勝將軍,但卻常常坑殺降卒,司馬遷就指出“項氏之所坑殺人以千萬數,而布常爲首虐”。後來又奉命追殺義帝,這些行爲雖然都是受項羽所指,他濫殺無辜的殘忍暴虐也由此可見。

項羽一點也不虧待英布 英布爲什麼還要投奔劉邦 第3張

《史記·黥布列傳》中記載,“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時爲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亡,幾是乎?’人有聞者,共俳笑之。”這段描寫爲英布後來封王埋下了伏筆,他貪功戀祿的形象也躍然紙上。對功名權勢的極度貪戀,造成他性格上的反覆無常。因此當劉邦的說客隨何來勸他齊楚投漢,許以重利時,他就毅然叛楚歸漢,背叛待自己還不錯的老東家項羽了。

項羽一點也不虧待英布 英布爲什麼還要投奔劉邦 第4張

公元前205年,正值楚漢交戰之期。劉邦的漢軍剛在彭城之戰中慘敗,張良獻策道:“九江王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反樑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以免,即欲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劉邦採用了張良的計策,派隨何帶了二十人往九江遊說英布。隨何先向英布陳說:“楚兵雖強,天下負之以不以之名,以其背盟約而殺義帝也。”他先從道義層面指出楚軍並非正義之師,又說“楚王恃戰勝自強,漢王收諸侯,還守成皋滎陽,下蜀、漢之粟,深溝壁壘,分卒守徼乘塞,楚人還兵,間以樑地,深入敵國八、九百里,欲戰則不得,攻城則力不能,老弱轉糧千里之外;楚兵至滎陽、成皋,漢堅守而不動,進則不得攻,退則不得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進而又從形勢上分析楚軍的劣勢所在,最後以利動之,說道:“臣請與大王提劍而歸漢,漢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況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

項羽一點也不虧待英布 英布爲什麼還要投奔劉邦 第5張

在隨何的這番遊說下,英布權衡利弊,毅然殺了楚國使者,起兵攻楚。其實,早在楚漢戰爭開始不久,英布就開始處於觀望狀態,對項羽的命令,也開始陽奉陰違了,曾兩次違背項王的旨意,項羽也多次派使者責備英布,讓他率軍助戰。

正所謂“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英布爲漢朝的統一和創立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在漢朝政權穩固後,劉邦就開始着手翦除異姓王勢力了,“十一年,高後誅淮陰侯,布因心恐。夏,漢誅樑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至淮南,淮南王(英布)方獵,見醢,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侯伺旁郡警急。”英布是劉邦親征的最後一個諸侯王,英布起兵反叛失敗後,渡過淮河逃亡江南,最後被妻舅長沙王吳臣誘殺於番陽(今江西波陽縣)的農家,真是成也反叛,敗也反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