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風格及評價

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風格及評價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8.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譯爲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爲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

音樂作品

柴可夫斯基生於1840年,在距離莫斯科1000公里的votkinsk小鎮度過童年,在他年幼的時候,有一次他彈完鋼琴後一直在哭泣,然後大聲嚷道:有音樂,有音樂!但周圍根本沒有音樂響起,他指着自己的頭說:遠離我!遠離我!在這裏。後來的事實證明,音樂並沒有遠離柴可夫斯基,甚至他自己後來放棄公務員的職位,進行音樂的創作,之所以喜歡柴可夫斯基,是因爲第一柴式悲劇的張力十分吸引人,第二點是因爲柴式的音樂是一直基礎的美,即使不懂復調和聲照樣可以欣賞柴式的作品。

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風格及評價

柴可夫斯基10歲的時候進入聖彼得堡的法學院就讀,他學習了9年,這裏有嚴格的紀律。他在學生時代就已經開始寫音樂,在這裏還不懂音樂理論的他,留下了一首我的天才,我的天使,我的朋友的浪漫曲。

1874年,他完成了第一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來看望尼古拉·魯賓斯坦的時候,他彈奏了這首協奏曲,並希望得到他的建議。柴式回憶道:"我彈奏了第一樂章,沒有一個字,沒有一點評論。那是多麼的愚蠢和不能容忍,一個人爲他的朋友準備了食物,他的朋友吃了,但沒有說一句話,說點什麼吧!看在上帝的份上,即使不表揚,請發表點意見。我增強自己的耐心,一直彈奏到最後。沉默了許久之後,他終於開口評價整個協奏曲,他覺得這首協奏曲完全沒有價值,提出很多修改的意見",柴可夫斯基說:"我不會修改任何一個音符!",然後義憤填膺的走人。

之後柴可夫斯基把這首協奏曲獻給了漢斯·馮·比洛,比洛去美國的時候,帶上了這首協奏曲,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頓首演,之後的一個月又在俄國上演,尼古拉·魯賓斯坦最終改變了自己的看法,這首協奏曲成爲音樂會上的熱門曲目。基辛說他自己經常用柴一鋼協來試鋼琴,因爲開頭的和絃太棒了!

莫斯科大劇院1875年委託柴可夫斯基創作《天鵝湖》,故事取材於俄羅斯古老的童話,由別吉切夫和蓋裏採爾編劇,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於原編導在創作上的平庸以及樂隊指揮缺乏經驗,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敗。 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獲得了驚人的成功。

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風格及評價 第2張

 音樂風格

柴可夫斯基是在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高漲時期走上創作道路的,從創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創作比較傾向於表現對光明歡樂的追求和信心,而後期則更傾向於表現深刻的悲劇性。他在70年代末所寫的《第四交響曲》和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則屬於他在前後兩個時期交界時的作品。

交響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佔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寫過六部交響曲和一部標題交響曲。

他的第1、第2、第3交響曲寫於70年代中期以前,均屬於前期創作。這三部交響曲體現了柴可夫斯基與М.N.格林卡以來俄羅斯交響音樂傳統的聯繫。這三部交響曲都屬於生活風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題上往往採用民歌素材。

柴可夫斯基的後三部交響曲以及《曼弗雷德》交響曲。屬於後期創作,風格上轉向深刻的心理刻劃,它們的主題思想都屬於表現主人公對幸福的渴望和阻撓幸福的"厄運"之間的矛盾衝突。

f小調《第四交響曲》寫於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獻給梅克夫人,但在總譜手稿上只寫"獻給我的摯友"。柴科夫斯基賦予這部交響曲的序奏主題以極重要的意義,讓它貫穿整個交響曲的4個樂章,稱它爲整個作品的核心,是"厄運"的象徵。雖然在第1樂章中個人和厄運間發生了悲劇性的激烈衝突,但在末樂章中則體現了力圖擺脫苦悶,走向人民,從人民的歡樂中獲得對生活的信心的樂觀結局。

e小調《第五交響曲》寫於1888年。在這部交響曲中也有一個代表"厄運"形象的序奏主題貫穿全曲,並且全曲的最後也是在凱旋式的尾聲中結束。

b小調《第六交響曲》寫於1893年,此曲完成後,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傑斯特的建議,題名爲《悲愴》。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劇性交響曲創作的高峯。全曲在經過激烈的戲劇性衝突和對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後,達到的是悲劇結局。末樂章一反交響曲的傳統佈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氣氛的慢板代替了熱烈的終曲。

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風格及評價 第3張

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寫於1885年,這是根據G.G.拜倫的同名詩劇而寫的交響曲,抑鬱寡歡的主人公的最後命運是充滿悲劇性的。柴科夫斯基交響曲中所蘊含的感情十分豐富,複雜,深刻,感人。正是因爲他在創作過程中內心不斷涌動的情感使他經常打破傳統交響曲的模式,將自己的感情完全表達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人物評價

柴科夫斯基的創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下半葉處在腐朽的沙皇專制制度下,俄國知識分子對光明的嚮往,對黑暗現實的苦悶壓抑的感受。

他善於在矛盾衝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內心體驗。他繼承了格林卡以來俄國音樂發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歐音樂文化發展的經驗,重視向民間音樂學習,他把高度的專業創作技巧和俄羅斯民族音樂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強烈的戲劇性衝突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富於獨創性地有機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爲俄國音樂文化和世界音樂文化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柴科夫斯基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古典"作曲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時而熱情奔放,時而細膩婉轉。他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充滿激情,樂章抒情又華麗,並帶有強烈的管絃樂風格。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極端情緒化、憂鬱敏感的性格特徵--會突然萎靡不振,又會在突然之間充滿了樂觀精神。

柴科夫斯基對過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與他的同性戀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滿了痛苦的掙扎,這亦反映在他的音樂裏,尤其是晚期的交響樂作品中。

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樂裏,我們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他將民族文化與西方交響樂傳統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儘管柴科夫斯基結識了"強力集團",但是他始終沒有加入任何一個民族主義團體。

柴科夫斯基曾寫道:"至於我對音樂裏俄羅斯元素的關注,是由於我常年生活在異國。在我年幼的時候,俄羅斯民族音樂無法描述的美麗就已經充滿了我的生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