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生平簡介 叔本華有哪些經典語錄?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生平簡介 叔本華有哪些經典語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叔本華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叔本華經典語錄有哪些?這就爲你介紹:

叔本華生平簡介

亞瑟·叔本華(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爲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生平簡介 叔本華有哪些經典語錄?

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 (今屬波蘭,已更名爲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海因裏希·弗洛里斯·叔本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後因瘋狂投水自殺身亡。

母親約翰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係破裂。

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着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在很多書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

叔本華的主要思想

一、懷疑論

叔本華對康德是充滿讚美之情的。在對康德哲學批判的附錄標題上,他引用了伏爾泰的話:真正的天才可以犯錯而不受責難,這是他們的特權。

叔本華指出:康德的最大功績不是他的認識論,而在於他劃分了表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別。他指出:康德錯誤地假定知覺包括想象,將直觀和思維混淆起來。

康德構造了將感性直觀和知性十二範疇共同構成經驗對象的理論。叔本華髮現若按照這種理論,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觀又是思維,既非直觀又非思維的東西。而且這樣一來動物要麼就具有思維,要麼就連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沒有了,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意志是世界的本質:

(1)人的軀體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現。

(2)動物的各種活動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3)植物的活動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4)整個大自然以及無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

(5)理性及表現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慾望的表現

(6)知識也是意志的工具。

二、美術成就

叔本華是個涉獵廣泛的美學家,他對音樂、繪畫、詩歌和歌劇等等都有研究。他把藝術看作是解除人類存在的痛苦一個可能途徑。

在《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部分,他對柏拉圖表示了敬意,在這裏他討論了藝術以及藝術的積極意義。

他指出藝術是獨立於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表象,所以它能擺脫意志無處不在的訴求。而這種藝術的表象和柏拉圖的理念論有相似之處。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生平簡介 叔本華有哪些經典語錄? 第2張

三、倫理學

1、綜述

叔本華指出倫理學是很簡單的一門學科,他從人類行爲的動機出發探討人類道德的基礎。人類行爲的動機可以分成三種:希望自己快樂,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別人快樂。

這三種動機分別概括爲利己、惡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惡毒是非道德的推動力,只有基於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爲。

2、利己

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爲都是出於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原因是個人名譽和法律規範。

出於個人名譽的道德行爲其目的隱含着滿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獲得他人的敬意從而產生心理上的滿足。而迫於法律規範的道德行爲則是爲了規避法律懲罰,免於自己受到損失而做出的。這些行爲是沒有真正道德意義的。

出於這種目的的極端形式是:一切都是我的,別人什麼都沒有。基於這個原因的庸俗情況就是常看到的,那些爲了生理需求上的諸如食慾、性慾以及舒適等等要求而發展出來的極端不道德行爲。

3、惡毒

第二種非道德的動機是惡毒,它的目的是希望別人痛苦。惡毒是無處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輕微的,普遍表現爲人與人之間的漠視和反感。

人類用禮貌和聰明來掩飾這一動機,所以背後的惡意中傷和謠言誹謗便相當常見。惡毒的兩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災樂禍,嫉妒是與生具來無法擺脫的卑劣人性,因爲嫉妒的東西本應是受到敬佩和感動的。而幸災樂禍可以說是惡毒的普遍現身,沒有比幸災樂禍在道德上更一無是處的了。

出於惡毒的極端形式是:盡其所能地傷害別人,一切殘忍的行爲都只是將幸災樂禍付諸實施的行徑。一切的非道德行爲都能由以上兩種動機中推導出來。

叔本華經典語錄有哪些?

1、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徘徊。

2、人類幸福的兩大敵人是痛苦和無聊。

3、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實是生命確實佔有的唯一形態。

4、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過時間,有才能的人設法利用時間。

5、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孫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

6、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意識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

7、讀書越多,留存在腦中的東西越少,兩者造成反比。讀書多,他的腦海就像一塊密密麻麻重重疊疊塗抹的黑板一樣。

8、一種純粹靠讀書學來的真理,與我們的關係,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獨立思考獲得的真理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只有它們才屬於我們。

9、我們讀書時,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複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猶如兒童啓蒙習字時,用筆按照教師以鉛筆所寫的筆畫依樣畫葫蘆一般。我們的思想活動在讀書時被免除了一大部分。

因此,我們暫不自行思索而拿書來讀時,會覺得很輕鬆,然而在讀書時,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爲別人思想的運動場了。

所以,讀書愈多,或整天沉浸讀書的人,雖然可藉以休養精神,但他的思維能力必將漸次喪失,此猶如時常騎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較差,道理相同。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生平簡介 叔本華有哪些經典語錄? 第3張

10、從根本上說,只有我們獨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爲,惟有它們纔是我們反覆領悟的東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夾別人食桌上的殘羹,就像陌生客人脫下的舊衣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