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曹操得隴後爲何不能望蜀?諸葛亮都做了什麼事?

曹操得隴後爲何不能望蜀?諸葛亮都做了什麼事?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與國之間,用政治手段不能解決問題,往往訴諸戰爭,但用戰爭不能戰勝敵人,政治手段用得好倒能解決問題。曹操奪得東川后,有乘勝下西川之勢。當時,劉備剛取蜀,人心未定,能否戰勝來犯敵人,還很難說。但孔明不動一兵一卒,而是割地向孫權求援,請孫權趁曹澡遠征乘虛攻合淝,終於促使曹操退軍。

曹操得隴後爲何不能望蜀?諸葛亮都做了什麼事?

得隴不敢望蜀

聽知曹操取東川后,人們都料其必來取西川,因此,百姓一日之間,數遍驚恐,形勢十分危急!司馬懿也看到取川的有利條件,便向曹操建議說:

“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搖動。可速進 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也。”曹操嘆說:“‘人若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說,“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爲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爲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操說:“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動。對此,毛宗崗認爲操之不敢取川是因其“懷懼者三:前以初破袁紹之衆,遠行疲憊,跋江河,致有赤壁之敗;今以初平張魯之衆,歷險阻,越山川,不恤其勞而用之,安能料其必勝乎?一可懼也;使荊州會合東吳,而乘虛北伐,將奈之何?二可懼也;且心畏孔明之才,向以博望、新野蕞爾之城,猶能焚我師而挫我銳,況今有西川之地而欲與之抗衡,三可懼也。” (第六十七回回評) 毛宗崗指出曹操按兵不動之由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司馬懿和劉曄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和取川之策也是足取的,但曹操作爲一個統帥,對用兵不能不持十分慎重的態度,當沒有充分勝利的把握時不能輕言用兵。因這次戰爭關係列曹操的成敗,如取蜀不利,而這時關羽有重兵駐荊州,如與孫權協力北伐,分別向樊城、合肥進軍,而曹澡遠征在外,當時交通很不便利,很難及時回師救授,這樣前後遭到夾攻,是很危險的。所以曹操“得隴不敢望蜀”也不可厚非。而他按兵不動卻不撤兵,說明他還在觀察形勢和慎重考慮是否取蜀。

曹操得隴後爲何不能望蜀?諸葛亮都做了什麼事? 第2張

以利誘退敵軍

劉備、孔明並沒有麻痹大意,他們早就確定對策。一知曹軍有東下之勢,劉備就急請軍師孔明商議。孔明說:“亮有一計,曹操自退。”劉備問何計,孔明說:“曹操分軍屯合淝,懼孫權也。今我若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還吳,遣舌辯之士,陳說利害,令吳起兵襲合淝,牽動其勢,操必勒兵向南矣。”

過去,孔明是寸土不讓的,魯肅曾三索荊川,他千方百計抵賴,他哥哥諸葛瑾來索取,礙於兄弟情面,他也許割三郡,但沒有派人告知關羽,關羽當然心照不宣,東吳派人去要求交割三郡被趕走了。這次爲使孫權出兵合淝以促操退軍,解救西川之危,只好忍痛割三郡。因爲要使孫權出兵,不能只用虛言空辭,要給他一定的實際利益,才爲之所用。果然,伊藉一去說割三郡及要求出兵事,孫權便召謀臣商議,一致認爲“因操在漢中,乘勢取合淝亦是上策”。孫權乃先取皖城後攻合淝,曹操聞訊,只好立即班師回救合肥,乖乖地聽從孔明的“指揮”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