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清初權力最高的衙門,和軍機處比地位如何?

揭祕清初權力最高的衙門,和軍機處比地位如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清朝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在清代,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個機構往往被我們忽視,因爲在他之後出現的內閣和軍機處對我們的影響太深,殊不知,在軍機處成立之前,朝廷真正掌權的纔是議政王大臣會議。

揭祕清初權力最高的衙門,和軍機處比地位如何?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初中樞機構中頗覺特色的一種制度,早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爾哈赤爲了審理國家大事,選出了正直賢明的大臣八位,又配以不吃酒、不貪金銀的四十名理事官,共同組成了一個處理本族內部民刑事務的會審決議機構。

此後,隨着金汗國的建立和統治區域的擴大,共同議事的形式發展成爲議政制,並出現了議政大臣的頭銜。他們與諸貝勒一起,輔助努爾哈赤。

到了皇太極時期,議政制又有所變化。他先在每個旗主貝勒下設固山額真一名,與諸貝勒同坐參預議政,接着於崇德改元后,更定宗親封爵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重新加以封賜,並把爵位較低的某些貝子也吸收進議政處,大大降低了主旗貝勒在議政中的支配作用。

當時,一般政府事務已有新設六部承擔,需要議政王、貝勒、大臣討論的,限於出兵作戰和有關滿洲王公大臣的刑事案件。他們開會時,都由皇帝在場,並當時做出決定,間或皇帝不在時,得經奏清批准後纔算有效。

經過皇太極的改造,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掌握在皇帝手裏,爲其忠心服務的一個工具了。

清統治者入關以後,面對着一個由漢族爲主體的人衆地廣的舊明統治區,事務繁雜,矛盾交集。爲了使滿族上層能步調一致地對付新局面,同時也加強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

當時,很多滿洲王公大臣,甚至包括八旗蒙古的固山額真和某些八旗漢軍大臣也被吸收了進來,商討的事務除議定軍事方略、審斷刑獄之外,其他像政府建置、法規章程、民族關係,以及奉旨甄選官員都包括在內。

在此期間,與之相輔而行的有大學士和九卿、翰詹、科道會議,但起主導作用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他們“每朝期,坐中左門外會議,如做朝儀。”這也反映了順治、康熙時期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勢之盛。

揭祕清初權力最高的衙門,和軍機處比地位如何? 第2張

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擴張,必然會對皇權造成影響。而且這種清一色的由八旗王公大臣把持政務的做法,也挫傷了漢臣在政治上發揮更大作用的積極性,不利於清朝的政權建設。

康熙中期以後,隨着國內局勢的穩定和康熙帝在處理政事方面趨於成熟,便着手抑制議政王大臣的權力。他藉着一些宗親貴族病故或因罪削奪的機會,縮小乃至停罷了諸王參與議政的資格,接着又令諸王、貝勒府的長史、閒散議政大臣撤出議政的圈子,使議政大臣會議只得稱“議政大臣會議”了。

不過在涉及邊疆事宜和重大軍事行動,皇帝還常常要他們進行討論。這是因爲在關乎軍務和民族、國防關係方面,清朝統治者不願讓漢官過多地參與進來。

雍正是個事必躬親的皇帝,加上他的政敵中,不少就是康熙晚年的議政大臣。所以在雍正年間,議政王大臣會議更進一步遭到冷落。特別自軍機處成立以後,許多本該議政大臣集議的用兵和處理邊疆民族的事情,都歸軍機處承旨直接辦理。

所謂議政王大臣,已演變成獎賞滿洲勳臣貴胄的一種虛銜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下旨:“國初以來,設立議政王大臣,彼時因有議政處,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辦理,而滿洲大學士、尚書向例俱兼議政虛銜,無應辦之事,殊屬有名無實。朕向來辦事只崇實政,所以議政空銜不必兼充。”

議政王大臣會議前後經歷了一個多世紀興衰變化,從此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