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歷史上以“清君側”爲名義的造反事件有哪些?

揭祕:歷史上以“清君側”爲名義的造反事件有哪些?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5.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藩王或者大臣造反時多會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清君側”,顧名思義就是清除皇帝身邊的人,而他們的真實目標可都不止是皇帝身邊的人,恐怕皇帝纔是他們的最終目標。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三起比較著名的以“清君側”爲名的造反運動。分別的西漢的“七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及明朝的“靖難之役”。

“七王之亂”發生在漢景帝三年(前154)。當時御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進獻《削藩策》,主張削奪各諸侯王的土地。導致早有不臣之心的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等共七國發動叛亂,並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在內外壓力下,景帝將晁錯斬於長安東市。但殺了晁錯,七國並沒有退兵,於是漢景帝又升周亞夫爲太尉,領兵平復了叛亂。由此可以看出,七王的目的並不是要清皇帝身邊的大臣晁錯,天真的漢景帝竟對七王的口號信以爲真,導致晁錯的冤屈被殺。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當時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乖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所屬唐兵以及連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共15萬人,對外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爲名義在范陽起兵。當時的唐玄宗身邊確實是有小人的,寵幸楊貴妃,把國政交給楊國忠,楊國忠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羣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最後身邊的這此小人也不是被叛軍所殺,而是在皇帝逃亡過程中發生兵變,殺死了楊貴妃和楊國忠。

揭祕:歷史上以“清君側”爲名義的造反事件有哪些?

真正以“清君側”名義造反成功的只有明朝的朱棣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爲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爲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提出了“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並罷免了齊泰、黃子澄二人官職,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 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爲僧。 而齊泰、黃子澄兩人被朱棣捉到殺死,並禍滅九族。

揭祕:歷史上以“清君側”爲名義的造反事件有哪些? 第2張

”清君側“是歷代造反家的口號,爲了站在道德至高點上而提出矇蔽世人的一種手段,把戰爭造成的所有損失都算到所謂的皇帝身邊的奸臣身上,以減輕自己的罪責,而真正受苦還是天下的百姓。對歷史上的“清君側”事件,你是怎麼看的,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