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武大郎的歷史原型是誰?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形象與小說截然相反!

武大郎的歷史原型是誰?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形象與小說截然相反!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和潘金蓮。

我們所熟知的武大郎身高不滿五尺,長相奇醜,因此,被鄉里人稱作“三寸丁谷樹皮”。潘金蓮雖然長得嬌豔欲滴,但與西門慶通姦並毒殺親夫武大郎,因此,數百年來一直被視作蕩婦。然而,近年來卻有人爲武大郎和潘金蓮翻案,認爲武大郎其人長得高大威猛,而潘金蓮也並非蕩婦,是一位賢妻良母,兩人是一對恩愛情深的夫妻。但事實是這樣的嗎?世人眼中的“三寸丁”武大郎與“蕩婦”潘金蓮

武大郎的歷史原型是誰?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形象與小說截然相反!

人們對武大郎與潘金蓮的瞭解基本上都來自小說《水滸傳》與《金瓶梅》,而《金瓶梅》又是在《水滸傳》的基礎上創作的。

據《水滸傳》描述,武大郎自幼父且雙亡,與弟弟武松相依爲命。武家家境貧寒,武大郎以賣炊餅爲生。

潘金蓮是清河縣大戶人家的婢女,因長相貌美,被主人看中。有一天,主人想要對潘金蓮行不軌之事,潘金蓮不但不肯就範,反而還將此事告訴了女主人。主人懷恨在心,不惜倒賠彩禮,將她嫁給了武大郎。

眼睜睜地看着好白菜被豬拱了,清河縣裏的浪蕩公子們對此憤憤不平。他們隔三岔五就去武大郎家裏調戲潘金蓮,並且想要非禮潘金蓮。武大郎爲人懦弱,不敢招惹他們,只好將家搬到了陽谷縣。

武大郎的歷史原型是誰?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形象與小說截然相反! 第2張

街坊鄰里都認爲潘金蓮是個淫婦,並說:“(潘金蓮)無般不好,爲頭的愛偷漢子。”果不其然,在武松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回家之後,潘金蓮淫念橫生,多番想要勾搭武松,但武松不好她這口,所以不爲所動。

有一天,潘金蓮正在叉窗戶,叉杆失手落下,正好砸在了西門慶的頭上。西門大官人正要發怒,擡頭卻看到了如天生尤物一般的潘金蓮,頓時春心蕩漾,眉笑顏開。從此,西門慶便惦記上了潘金蓮。

西門大官人一向擅長撩妹。爲了勾引潘金蓮,便去賄賂開茶坊的王婆。讓王婆幫他從中牽線。在王婆的攛掇下,西門慶與潘金蓮很快勾搭成奸。兩人就像乾柴烈火一般,整日過着巫山雲雨的生活。

武大郎的歷史原型是誰?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形象與小說截然相反! 第3張

正當此時,賣梨的邪哥將西門慶與潘金蓮通姦的事告訴了武大郎。武大郎非常氣憤,便去找西門慶理論,並警告西門慶讓他今後夾着尾巴做人,但不曾想卻被西門慶踹成重傷。

武大郎躺在牀上半個多月,潘金蓮從來不管不問,還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後上門與西門慶行雲雨之事。

後來,潘金蓮與西門慶爲了可以毫無顧忌地夜夜笙歌,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毒死武大郎。武大郎就這樣被潘金蓮用砒霜毒死了。

翻案後的武大郎與潘金蓮

近來,有人認爲《水遊傳》中生活在宋朝年間的武大郎就是生活在明朝永樂年間的清河縣縣令武桓。

武大郎的歷史原型是誰?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形象與小說截然相反! 第4張

武桓,山東清河縣人,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爲命,被縣裏人稱爲“武大郎”。他能文能武,中年時考中進士,並被朝廷任命爲山東陽谷縣縣令。在擔任縣令期間,他爲官公正廉潔,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知州在武植尚未考中進士前就特別器重他,不但在經濟上資助他,還將女兒嫁給了他。武植夫妻非常恩愛,並且生下4個兒子。

武植年少時,家境貧窮,摯友黃堂曾多次資助他。後來黃堂家道中落,聽說武植在陽谷縣做縣令,便去投奔武植,想要謀得一官半職。但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武植雖然每天好酒好菜地招待他,卻始終不肯提攜他。黃堂非常惱怒,爲報復忘恩負義的武植,便四處詆譭武植與其妻子,還在縣裏四處張貼詆譭他的告示。爲了搞臭武值,黃堂還聯合曾經被武植嚴懲過的惡霸西門慶一起詆譭武植。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不久,武植便成了人們口耳相傳的“三寸丁”,而妻子也成了人儘可妻的蕩婦。

武大郎的歷史原型是誰?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形象與小說截然相反! 第5張

此外,根據武植墓中的屍骨推算,武植身高至少一米八,而並非“三寸丁”。武大郎與潘金蓮到底是什麼樣的?

如今,在清河縣的武植墓的碑文上還仍舊寫着:“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援。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裔胄,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

人們認爲,根據這段碑文來看,《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就是武植。事實上,這段碑文不過是1996年當地人在重修武值墓時寫上的,並非是從古墓中挖掘出來的,所以根本就無法證明《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就是清河縣縣令武植。

也有人認爲,《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根據武植被詆譭的故事創作的。事實上,武植是在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考上舉人的,而明朝首次舉辦科舉考試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施耐庵也正是在這一年去世的,所以施耐庵根本無法聽到武值當上縣令之後的事,更不可能將其創作到《水滸傳》中。

武大郎的歷史原型是誰?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形象與小說截然相反! 第6張

即便如少數人所說,《水滸傳》是由施耐庵與羅賈中共同創作的,而羅賈中去世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1400年,永樂年間是在公元1403年至1424年,所以羅賈中也幾乎不可能將武植之事寫進《水滸傳》。

我們不排除歷史上確實存在武植這個人,也不排除武植被人稱爲武大郎,但此武大郎並非《水滸傳》中的武大郎,武植之妻也並非潘金蓮。

至於爲什麼會有“武大郎高大威猛,潘金蓮是賢妻良母”的論調,甚至出現施耐庵的後人向武大郎與潘金蓮的後人道歉的事,恐怕只有爭槍孫悟空故里的人最能理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