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朱元璋最煩的士大夫是誰?劉伯溫爲什麼煩?

朱元璋最煩的士大夫是誰?劉伯溫爲什麼煩?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最煩的士大夫是誰?劉伯溫爲什麼煩?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衆所周知,打天下時的朱元璋,隊伍有兩大派別,一是李善長領銜的淮西派,二是劉伯溫領銜的浙東派。對於劉伯溫,朱元璋的態度是先揚後抑,打天下時,對劉伯溫以老師相待,極盡拉攏之能事,建國後卻翻臉打壓,甚至逼着劉伯溫寫歌功頌德的文章,迫於形勢,劉伯溫硬着頭皮也寫了《乙卯歲早朝》這樣的應景文章,但君臣二人卻由此拉開距離。從士大夫的分類來講,劉伯溫是獨士,是個想擁有獨立人格的讀書人。這種讀書人,與想控制一切的暴君是犯衝的。

從投奔朱元璋的年頭來看,劉伯溫謀士羣中算是比較晚的。他是在元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9年來到朱元璋麾下。此時距離朱元璋一統天下不到十年,朱家軍已有些成大氣候之勢。這年11月,朱元璋部隊攻佔了浙江處州(今浙江麗水),這是劉伯溫老家管轄地,老家都被人佔了,於是劉伯溫和另外三個當地名士—葉琛、宋濂、章溢,據說是被朱的兵士一路保護送到南京去見朱元璋。《明史》記載了這四人與朱元璋見面的場景,場面很是溫馨。

朱元璋犒勞四人,對他們畢恭畢敬,不恥下問:

“我爲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紛紛,何時定乎?”

這種禮賢下士的態度,雖然是“堯舜之君”的老套子,但名士們還是被打動了。

劉伯溫從此開始了爲朱元璋運籌帷幄的人生新路。

後來人們爲了增添傳奇色彩,給二人的合作濃墨重彩,附會了不少神祕故事。

諸如,史籍中流傳一個“西湖望雲”的故事,說劉伯溫早在投朱之前就發現金陵(南京)有“天子氣”,所以決心“輔之”。劉伯溫在朱元璋打天下過程中的作用,幾乎是神機妙算,料事如神,不亞於諸葛亮之於劉備。這顯然是有些過了。但總得來說,作用確實不小。

諸如把朱元璋捧上神壇,就有劉伯溫的一份功勞。

公元1367年11月,朱元璋北伐大軍直擊元大都,勝利在望。手下勸進朱元璋登基。而這位大哥自然要謙讓一番。怎麼辦呢?請老天說話吧。當年夏曆12月22日這一天,南京陰霾密佈天降大雪,這天朱元璋祭祀天神地神。朱元璋發佈祭文,翻譯成白話,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現在擁有的土地有兩萬裏廣,臣僚們都讓我做皇帝,我已經推讓再三了,現在沒有辦法只能做皇帝了。日期已經確定在第二年的元月四日,一切都已經就備了。但是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我就另推別人,如果同意,那麼新年正月初四給我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

而這個日子正是劉伯溫幫助敲定的。劉伯溫通曉天文,算是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很清楚,22日南京突然降雪,再過10天惡劣天氣也會過去。到了新年元月初四(公元1368年1月23日),果然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朱元璋再次祭拜天地。隨後來到了新修好的太廟祭祖,追封祖先,上數四輩都給予皇帝的稱號,再到新建成的奉天殿登基成爲皇帝。爲什麼叫做“奉天殿”?意思就是奉天登基做皇帝的,我的一切都是按照天命做的。

朱元璋最煩的士大夫是誰?劉伯溫爲什麼煩?

從此,朱元璋發出的詔令就叫做“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誰跟他過不去,就是“逆天”了。

朱元璋統一天下,劉伯溫和其他開國功臣一樣得到了封賞,被授爲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歲祿二百四十石。這個級別並不怎麼高,可見朱元璋對劉伯溫態度是有保留的,隱約感到劉先生似乎不會輕易被馴服爲忠實奴才。果然,受封后的劉伯溫不爲榮華富貴所惑,請朱元璋賜回家養老。回老家後,“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名爲養老,其實是對暴君的一種消極抵抗。作爲具有一定獨立意識的儒士,新朝的建立使劉伯溫自覺揹負了一種新的使命,這就是“導君於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傳統。但他卻寸步難行,甚至感覺了不祥之兆。因爲在朱元璋這等君主手下再想暢所欲言,形同找死,乃至讚美得不起勁,都會出大事。

於是劉伯溫陪着小心,想保留士大夫最後自尊——沉默權。

但朱元璋不允許他這麼做,對消極抵抗的老先生不滿了。

主人不滿,就該打手上場。朱元璋的刀筆吏胡惟庸出場,要擊倒大明第一智囊。

洪武五年,劉伯溫無意間做了一件事,讓嗅覺靈敏的胡惟庸聞到味了。說劉伯溫下鄉回老家,發現這地方治安不太好,於是回來奏請朝廷,建議在他家鄉附近一個叫談洋弄個巡檢司,加強管轄。但這件事智者千慮的劉伯溫犯了大忌

因爲談洋元末時曾被農民起義軍佔領,是個起兵造反的好地方。胡惟庸見此,立刻就將這個難得的機會抓住了。上書朱元璋,稱談洋一帶有帝王之氣,劉伯溫此舉別有用心。他是不是想把派出所發展成自己的武警部隊,做大做強自己?

朱元璋對此事的態度值得仔細分析,“帝雖不罪基,然頗爲所動,遂奪基祿”。朱元璋心“動”的是什麼呢?是他相信胡惟庸所說,劉伯溫真的爲自己選了一塊有王氣的風水寶地嗎?

不難想見,朱元璋的“所動”根本就是裝出來的,他要騙的人恰恰就是進讒言的胡惟庸。朱元璋殺劉伯溫的決心已定,卻不想親自動手,免得背上罵名,眼見胡惟庸如此急不可耐地要置劉伯溫於死地,正好順水推舟,借刀殺人。

劉伯溫已經不能在家呆下去了,他啓程進京謝罪,“乃留京,不敢歸”。朱元璋既不治劉伯溫的罪,也不放他回家。處境和心情都惡劣,劉伯溫的病情加重了。

當然,這還不算完。在朱元璋和胡惟庸眼裏,劉伯溫能掐會算,是一個永難馴服的大仙,不徹底整滅火還是不踏實,所以必置之死地而後快。不久,機會又來了。

史書記載,洪武八年,64歲的劉伯溫偶感風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方抓藥服用後,病情不僅沒有減緩,反而進一步加劇。劉伯溫覺得大事不好。抱病見朱元璋,說胡大人帶着御醫來探病,給我開了藥,我吃了之後“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好像生了一個大腫瘤。朱元璋聽後反應冷淡,就像QQ裏的懶人聊天一樣,一個勁地“哦哦”。劉伯溫見狀明白大半,悻悻歸故里。不久與世長辭。

劉伯溫的大明時光只有七年,在這不算長的時間裏,眼見一個“堯舜之君”變身桀紂之君,他無能爲力。最後因爲讚美得不起勁,反覆捱整,被下了地獄。

關於劉伯溫之死,史上有諸多爭議,但總之朱元璋與胡惟庸難脫干係,不能排除此係君臣二人合作的“整人成功案例”之一。兩人相互利用,但還是朱元璋老奸巨猾,成爲最後的勝利者。

比劉伯溫的死因更耐人尋味的是,朱元璋在劉伯溫死前表現出來的態度。

在劉伯溫還在朝的時候,朱元璋極盡冷落。大明文集刻成,他賜給了李善長、胡惟庸、宋濂三人,卻偏偏沒有給劉伯溫。劉伯溫病重被賜歸,朱元璋還頒發了一紙詔書,對二人君臣一場進行了一次總結,其中竟有責備劉伯溫當年不早早歸附的內容,並以此爲據,表示自己當皇帝后,對劉伯溫的安排和處置都是符合“國之大體”的。對病者劉伯溫來說,得到這樣一份詔書,肯定不是件愉快事,只能加重病情。

朱元璋和劉伯溫君臣二人,在身份認識上大概是有一些偏差的。劉伯溫雖被人們看成“謀臣”,但他更自居爲“儒士”,然而讓他羞愧的是,朱元璋也更多願意把他當成“術士”。在一次誰是當今大儒的討論中,朱元璋就曾經輕蔑地說,像劉伯溫這樣的人哪配稱“大儒”?

朱元璋爲什麼不願意承認劉伯溫爲“儒者”?因爲他認爲儒者都應該是愚忠的,奉君如神,應該做一個唯皇帝馬首是瞻的家臣,而劉伯溫顯然不夠這個標準。

據說劉伯溫早已看穿了這一切,他臨終前曾留下遺命,告誡子孫不得爲官。顯然,在現實的無情打擊下,劉伯溫的獨立之士大夢最後終告破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