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爲什麼說崇禎治國不夠格?

“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爲什麼說崇禎治國不夠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爲什麼說崇禎治國不夠格?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明朝作爲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漢人王朝,給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歷經294年,二十帝,最終爲後人津津樂道,口熟能詳的一句話爲:“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這說的是兩件事,一件事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與蒙古對峙。另一件事爲明思宗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在煤山上吊自殺殉國。

“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爲什麼說崇禎治國不夠格?

其實,這兩句話說起來極爲提精神,讓人們感覺明朝皇帝夠爺們,有血性,但是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看,從一個執政者水平上看,崇禎帝做的確實不咋地,完全不夠格。

作爲國家的最高領導者,崇禎的主要任務是選賢與能,適度放權,讓治國能臣真正發揮作用。歷代明君都知道,“治國以得人爲要”,但是由於崇禎並未接收過系統的帝王心術和治國教育,在治國過程中深受情緒影響,以一個普通人的觀感來看到朝政,並未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崇禎性格多疑,用人無術而又急功近利。崇禎繼位治國17年,這十七年間更換了17個首輔大臣,內閣成員多達五十人,基本上一人執政一年,甚至有些首輔大臣只能幹到半年。這就導致政策無法連貫實施,政策朝令夕改,官員無所適從,不如不做。唯一一個幹了四年首輔大臣的溫體仁,在其治理下崇禎朝實現了內壓反叛,外敵滿清的目標,但是隨着溫體仁二次下臺,局面終於不可收拾。由於年輕而偏聽偏信,崇禎聽信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豪言壯語,給予其全部支持,但是最終在皇太極進攻北京城,袁崇煥千里回援大敗皇太極之後,被崇禎給下獄後凌遲處死。

最令人諷刺的是,他選擇的最後兩人首輔大臣陳演,魏藻德在崇禎朝最後時刻上演了一出出的鬧劇。陳演作爲崇禎的寵臣,先是大肆排除異己,公報私仇,欺瞞崇禎。由於才能平庸,崇禎本欲調寧遠吳三桂撤守山海關,抵抗李自成時,陳演力排衆議,反對吳三桂南下,導致吳三桂未能成行,喪失戰績,最後導致李自成攻陷山西后,直搗北京。在李自成進京後,獻四萬兩謀求官職,最後在李自成進攻吳三桂時被殺。

魏藻德作爲崇禎朝最後一任首輔大臣,以逢迎崇禎著名,但是才幹及人品可發一笑。在李自成圍城時,崇禎曾問計與他,結果平常口若懸河的他此時五體投地,一策全無,以至於氣的崇禎踢他屁股。李自成進北京後,他居然還有臉前去求官。李自成問他爲啥沒有殉國時,他居然回答道,我正準備效力新朝廷,哪敢去死。足見此人的人品之低下。在劉宗敏要求其助餉時,交出數萬兩白銀。而在此之前,崇禎要求官員籌措軍餉時,魏藻德帶頭反對,表示家無餘財,無法助餉。由此可見其卑劣的性格。劉宗敏不相信作爲首輔大臣魏藻德只有幾萬兩白銀,對其用刑,導致其腦裂而死,也算是千古奇談了。

縱觀崇禎所用之人,我們不難看出,誠如其臨時前所書遺詔所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但是,實際上,作爲一國統治者,17年將國家治理成這個樣子,最後一死了之,有何意義?江南還有百萬軍隊,完備的政府機構,假使崇禎南渡,明朝歷史能否改寫,有未可知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