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詩詞名句 > 馬致遠《蟾宮曲·嘆世二首》:表現了作者豪放派曲家的風格

馬致遠《蟾宮曲·嘆世二首》:表現了作者豪放派曲家的風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致遠(約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間),號東籬,大都(今北京,有異議)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戲曲創作方面,馬致遠在音樂思想上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在散曲創作上具有思想內容豐富深邃而藝術技巧高超圓熟的特點,在雜劇創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傾向和虛實相生之美。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馬致遠的《蟾宮曲·嘆世二首》,一起來看看吧!

馬致遠《蟾宮曲·嘆世二首》:表現了作者豪放派曲家的風格

蟾宮曲·嘆世二首

馬致遠〔元代〕

咸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項廢東吳,劉興西蜀,夢說南柯。韓信功兀的般證果,蒯通言那裏是風魔?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醉了由他!

東籬半世蹉跎,竹裏遊亭,小宇婆娑。有個池塘,醒時漁笛,醉後漁歌。嚴子陵他應笑我,孟光臺我待學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風波。

歷史的價值自有其評價的定向性,是不容任意爲之的。然而,由於中國歷史所獨具的極爲豐富的內涵,加以後代常從不同的角度加以演繹,致使它具有了含義的多向性。馬致遠此時正遭貶謫,從官位跌落爲百姓是他所面對的無情的現實,世態炎涼給他的沉重打擊是不難想象的。於是,歷史事件就成了他宣泄對現世牢騷的手段,感喟世道無常、人生如夢的作品便由心而出。

馬致遠《蟾宮曲·嘆世二首》:表現了作者豪放派曲家的風格 第2張

第一支曲子聯繫歷史人物表現自己的歷史觀、政治觀,借秦漢之際的歷史事件,表現對功名事業的厭棄。作者把人們帶進了熟悉的史實,並畫龍點睛地做出了推論。既然劉項興亡,不過一夢,韓信這樣的功臣也落得殺頭的結果,那當前的功名事業就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了。通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否定,對說不清功過是非的現實政治表示了反感。這是封建社會走下坡路的時期,許多文人喜歡用的手法。小令由“咸陽”——秦王朝說起。秦國“百二山河”,何等強盛,最後還是滅亡了。經過五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兵敗烏江自刎,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室。而輔助劉邦平定天下立有汗馬功勞的韓信卻遭到殺身之禍,連像蒯通那樣的謀士,也不得不假裝風魔以掩世人耳目。韓信怎麼也沒有想到力薦劉邦重用他的蕭何,後來竟會設計殺害他。這些興衰成敗,是非恩怨,還有什麼可說的呢?都不過是一場夢。“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道出世道之險惡,人心之叵測。結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嘆世”主題,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問世事的態度。這是一首以詠史感嘆世情的千古佳作。

第二支曲子通過自嘲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前半部分表面看起來表現了作者在恬靜的田園生活中得到了寄身世外、與世無爭、六根清淨的無限樂趣,其實,卻蘊含了內心的波瀾起伏,表明他政治出世與入世的極度苦悶中掙扎。後半部分寫自己不能像嚴子陵那樣歸隱,但江湖也能“避風波”,借喻官場中也可求隱。這表現了一種自我解嘲式的心態。馬致遠沉寂下僚,既不齒於官場的腐敗,不肯與之同流合污,又無力擺脫或與之抗爭,於是,在官署之旁,鬧市之中苦心經營了一片精巧的小天地,雖比不上前輩隱士超世脫俗的大氣魄,亦可略效其遺風,來個眼不見,心不煩,從中得到一種聊以自慰的心態平衡。

這兩支小令短小精悍,概括性強,容量大。語言如飛流注澗,一瀉無餘,表現了馬致遠作爲豪放派曲家的風格。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