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古文名著 > 《四聖心源》:卷六·雜病解中·泄利根原 全文

《四聖心源》:卷六·雜病解中·泄利根原 全文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聖心源》是清·黃元御撰寫於1753年的醫書,又名《醫聖心源》。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爲醫中四聖。本書闡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卷六·雜病解中·泄利根原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谷入於胃,脾陽升磨,精華歸於五藏而化氣血,糟粕傳於大腸而爲大便。水入於胃,脾陽消克,化爲霧氣,上歸於肺,肺氣降灑,化而爲水,注於膀胱而爲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腸,而後糟粕之後傳者,不至於滑泄。水之消化,較難於谷,陽衰土溼,脾陽陷敗,不能蒸水化氣,則水谷混合,下趨二腸,而爲泄利。

谷貯於大腸,水滲於膀胱,而其疏泄之權,則在於肝。今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則乙木疏泄之令,不行於膀胱而行於大腸,是以泄而不藏也。蓋木生於水而長於土,水寒則生氣不旺,而溼土鬱陷,又復遏其發育之機,生長之意不遂,怒而生風,愈欲疏泄。膀胱空虛,既無可泄之物,大腸盈滿,水谷停積,故乙木後泄而爲下利。緣木氣抑遏,鬱極而發,爲溼土所限,不能上達,勢必下行,行則水谷摧注而下故也。其發之過激,衝突臟腑,則生疼痛。奔衝牴觸,而不得上達,盤鬱結塞,則生脹滿。其一切諸證,皆緣土敗而木賊也。

《四聖心源》:卷六·雜病解中·泄利根原 全文

苓蔻人蔘湯

人蔘二錢 甘草二錢 白朮三錢 乾薑三錢 茯苓三錢 肉蔻一錢,煨,研 桂枝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大便寒滑不收,小便熱澀不利,加石脂以固大腸,粳米以通水道。

泄利緣腸胃寒滑,法以仲景理中爲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斂腸,桂枝疏木,泄利自止。若滑泄不禁,則用桃花湯,乾薑溫其溼寒,石脂固其滑脫,粳米益其中氣而通水道,無有不愈也。

泄利之原,率因脾腎寒溼,法宜溫燥。間有木鬱而生風熱者,投以溫燥,泄利愈加。然乙木雖爲風熱,而己土則是溼寒,宜清潤其肝而溫燥其脾。仲景烏梅丸方,連、柏與椒、姜、桂、附並用,治蛔厥而兼久利,最善之方也。

《傷寒》: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與黃芩半夏生薑湯。以少陽甲木從相火化氣,其經本隨陽明下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戊土壅遏,水谷盛滿莫容,於是吐利皆作。膽胃鬱迫,相火升炎而生燥熱。此黃芩湯證也。

《四聖心源》:卷六·雜病解中·泄利根原 全文 第2張

《傷寒》: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緣厥陰之經,木鬱風動,津液耗損,故見消渴。風木鬱衝,故心中疼熱。下泄脾陽,乙木愈鬱,己土被賊,故下利不止。此烏梅丸證也。

少陽之利,但有上熱,故第用芩、芍以清膽火;厥陰之利,兼有下寒,故以連、柏清上,而並以姜、附溫下。此雖傷寒之病,而亦雜證所時有,凡泄利之不受溫燥者,皆此證也。雜證溼寒者多,燥熱者少,千百之中,偶爾見之,不得與傷寒少陽之利同法治也。

泄利之家,肝脾下陷,則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攝甲木,肺逆不能收斂相火,相火上炎,多生上熱。久泄不已,相火鬱升,往往喉舌生瘡。瘡愈則利作,利止則瘡發。口瘡者,膽胃之逆甚,下利者,肝脾之陷劇也,迭爲盛衰,累年不愈。是宜溫燥水土,驅其溼寒,下利既瘳,口瘡亦平。庸工見其口瘡而清上熱,則脾陽益泄,利愈加而瘡愈增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