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古文名著 > 紅樓夢黛玉知道晴雯死後,爲何一點都不傷心?

紅樓夢黛玉知道晴雯死後,爲何一點都不傷心?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7.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黛玉,《紅樓夢》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釵正冊雙首之一,說到這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紅樓夢》第七十九回晴雯去世,賈寶玉作《芙蓉女兒誄》祭奠晴雯,恰好被林黛玉聽到,兩人竟然開始討論起誄文的措辭,並且說說笑笑,晴雯的死似乎在兩人眼中無足輕重一般,最爲關鍵的是,紅學中素有“晴爲黛影”之說,如今晴雯這個影子死了,林黛玉爲何不傷心,反而這麼對晴雯之死如此冷漠呢?

紅樓夢黛玉知道晴雯死後,爲何一點都不傷心?

回憶《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對落花都深懷同情,甚至爲此作了《葬花吟》,其中更有“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樣的金句,可見黛玉對飄零而落的殘花,都給予了深切的關懷與同情,這也讓我們費解,晴雯難道還不如落花?在黛玉眼中,當真是人不如物?

而且從書中文筆來看,林黛玉跟晴雯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比如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中,被笞撻的賈寶玉給林黛玉送信物——兩塊舊手帕,都是通過晴雯之手;再回到第七十九回,寶玉、黛玉探討《芙蓉女兒誄》措辭時,寶玉之語也透露出黛、晴兩人的關係一直都很好:

寶玉道:“況且素日你又待她甚厚,故今寧可棄此時大文,萬不可棄此‘茜紗’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紗窗下,小姐多情;黃土隴中,丫環薄命’。”——第七十九回

由此可見,林黛玉和晴雯的關係一直很好,至少要比跟一般丫環好得多,但這隻會進一步加深我們的困惑——爲何林黛玉對晴雯之死並無悲傷之意?

筆者認爲,分析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林黛玉的性格着手,林黛玉是一個極其敏感,而且喜散不喜聚的人。面對凋零的落花,林黛玉看着這些殘花不但無人心疼,而且還會被過往的人們踩踏,甚至陷入污水坑中被玷污,黛玉由此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雙親去世,無依無靠。這種悲涼之境最終折射到林黛玉自己身上,所以她開始傷懷,甚至爲此專門作一篇《葬花吟》來祭奠這些落花命運和自己的身世。

但反射到晴雯身上,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晴雯並非孤獨無依,站在情感角度,至少賈寶玉是一直在乎她的,他也專門作了一首《芙蓉女兒誄》專門祭奠晴雯,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林黛玉對晴雯之死的悲痛感,另外,林黛玉本身是一個“喜散不喜聚”的人,這一點書中也有提到:

林黛玉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個道理,她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了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故此,人以爲喜之時,她反以爲悲。——第三十一回

紅樓夢黛玉知道晴雯死後,爲何一點都不傷心? 第2張

這一點很重要,它完美解釋了林黛玉的諸多奇怪言行,再比如第八回“賈寶玉大醉絳芸軒”,林黛玉來至寶釵處,恰好寶玉也在,於是黛玉便埋怨自己來的不是時候,並作出如下解釋:

黛玉笑道:“要來時,一羣都來;要不來,一個也不來。今兒他來了,明兒我再來,如此間錯開了來,豈不天天有人來了。也不至於太冷落,也不至於熱鬧了。”——第八回

黛玉的這番話雖帶着玩笑之意,但或多或少還是反映出黛玉的性情,她對人情冷暖一直採取小心翼翼的態度,她知道相聚之後,必然有離別,因此反而厭惡起相聚來,不得不說,林黛玉的思維方式的確很新奇。

這種心態也可以用來解釋林黛玉對晴雯之死的淡漠態度,黛玉對晴雯之死是有所觸動的,但同時她又清醒地知道,這種事情遲早會發生的,因爲人早晚都有一死,於是這種心靈之痛經過林黛玉自我意識的加工,就演變成了一種淡漠的態度。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