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傳統文化 > 仫佬族服飾 仫佬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仫佬族服飾 仫佬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4.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仫佬族服飾

仫佬族主要分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飾風格素樸簡約。仫佬人自種棉花和藍靛,自織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將布放進染缸,用藍靛水浸泡,着色均勻之後撈起,用米湯、薯莨、牛皮膠糊面。晾乾後,用石磙滾化或棒槌敲打,這樣製作出來的布料閃閃發亮,美觀大方,經久耐用。藍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視爲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們的“送嫁衣”都是用這種布料做成的。

服飾特徵

仫佬族尚深青色。《廣西通志》載:“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愛穿青色是仫佬族服裝的特色之一。仫佬人自種棉花和藍靛,自織土布,自染。

據史籍記載,明清兩代以前,仫佬族婦女多穿滾粗邊的寬袍闊袖滿襟衫,下着繡花桶裙,項有銀圈,耳戴銀環,手帶銀鐲、戒指,頗具民族特色。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封建統治者曾強迫仫佬族人改裝,以後才逐漸有了變化。

發展階段

仫佬族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因長期與漢、壯族交錯雜居,互相影響,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

仫佬族服飾  仫佬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辛亥革命前,仫佬族普通人家,成年男子一生之中只縫制一件長衫,做客時穿着。其他時間都穿無領短衫,長度可掩蓋臀部,身寬袖大,前襟縫扣,開於右胸側面,俗稱“木桶蓋”,也稱“琵琶襟”。

1911年以後,男子穿琵琶襟衣服的漸漸少了,大都改穿大襟衣,即把開於胸右側的襟移到肋下,樣式仍與琵琶襟衫相同。這個時候,時興起“緊身衣”和“馬褲”,多在冬天穿。

1949年後,仫佬族的服裝大多已經漢化了。80年代,更換上各式時裝,原來的服裝除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時有穿着外,平時少見了;節日盛會裏,文藝工作者作爲民族的藝術服裝,才穿着起來。

布料編輯

過去大都自紡、自織、自染、自縫。用藍靛染成的土布,被視爲珍貴的布料。製成的布閃光發亮,美觀耐用,姑娘們的"送嫁衣"和老年人的"防老衣"都用這種布料做成。姑娘們還用它做成"同年鞋",作爲"走坡"時送給情人的定情物。如果做成單樑船形鞋送給老人,那是對長者的最大尊敬。用它做成背兒帶,再用五色絲線繡上花、鳥、蟲、魚等各種圖案,精緻美觀,栩栩如生,更充分顯示了佬族婦女的藝術才能和審美情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