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奮血戰史 > 古代戰役 > 鄂州之戰的最終結果如何?對歷史有着什麼影響

鄂州之戰的最終結果如何?對歷史有着什麼影響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一月二十八日,忽必烈決定撤軍,從牛頭山出發後,一面聲言趨臨安,留大將拔突兒等帥諸軍繼續圍鄂。一面於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的閏十一月初一,還駐青山磯。第二天,忽必烈在長江岸邊,派張文謙告諭諸將,6天后撤離鄂州;自己率軍北返,開始了爭奪蒙古汗位的鬥爭。

南宋方面,鄂州之戰的結束使南宋擺脫了一場近似亡國的危機。作爲總指揮的賈似道班師回朝,隻字不提議和的事情,上表稱“諸路大捷,鄂圍始解,江漢肅清。宗社危而復安,實萬世無疆之休!”宋理宗親自在臨安城外等候迎接,“依文彥博故事,郊勞於城外”,“擇日對御賜宴”,讚揚賈似道“奮不顧身,吾民賴之而更生,王室有同於再造。”下詔加其少傅、衛國公銜,可謂隆恩浩蕩。賈似道自此走上了南宋末位權臣的道路。參與鄂州之戰的諸位大將也都各有封賞,呂文德兼領夔州路策應使,賜錢百萬;守鄂州的高達升爲湖北安撫副使、知江陵府,賜錢五十萬;守潭州的向士壁遷兵部侍郎;劉整升任知瀘州兼潼川安撫副使。

歷史認識

關於賈似道是否曾提出過這麼喪權辱國的議和條件,自宋代以後的歷史文獻都言之鑿鑿,稱賈似道先是準備對蒙古割地賠款,但突然趕上忽必烈撤軍,因此他趁機對宋理宗謊稱大捷,不承認曾經答應過向蒙古承諾過割地賠款之事。後來爲了掩飾這段罪行,賈似道還故意扣留蒙古使者郝經,不讓他與宋理宗相見。如《中國史綱要》中就稱:“南宋的權臣賈似道統率諸路重兵去救援鄂州,卻暗中向蒙古軍求和,願意向蒙古稱臣納幣,雙方劃江爲界。”

鄂州之戰的最終結果如何?對歷史有着什麼影響

對這種說法,學者屈超立提出質疑,指出:“鄂州之役時,宋蒙之間曾就議和進行使節接觸,這是沒有疑問的。但蒙古方稱賈似道提出以稱臣和‘割江焉界,且歲奉銀、絹二十萬’的條件退軍,卻是頗值得懷疑的。”並進一步否定有所謂的“鄂州之和”存在,他認這是忽必烈的策略。一是以此爲攻宋翻舊賬, 尋找口實、製造輿論;二是可以看成是蒙元的離間之計,混淆事實,以此製造宋廷內部的混亂;三是蒙古軍全力攻打鄂州卻無功而返,畢竟不是一件光彩之事,如果將退兵之原因說成是南宋妥協投降,就可以爲失利的蒙古軍開脫。

可以試想,假設賈似道真的給蒙古開出了這麼優惠的條件,那麼蒙古在撤軍之後理應遣使過來要求兌現,或者在以後侵宋時也可大肆渲染,但是翻遍史書都不見這種記載。如果說因賈似道隱瞞住了真相,那麼南宋不見記錄情有可原,蒙古方面也無記載就不合情理了。再有,當時賈似道僅僅是宋軍的前敵主帥,還不是後來一手遮天的權臣,割地、賠款、稱臣等如此重大的事情必須請示宋理宗。秦檜在權勢熏天時,主持紹興和議依然要靠宋高宗做主;更何況這時的賈似道呢?而且,忽必烈作爲一個頗有政治手腕的人,難道會去和無權做主的敵方大臣達成和議嗎?

在此提出一種觀點:真實的歷史情況應是有“鄂州議和”,但無“鄂州和議”。賈似道鑑於雙方力量達到平衡,就遣使勸蒙古退兵。宋朝歷來有議和傳統,賈似道象徵性地提出歲幣只是權宜之計,但所謂的劃江、稱臣並不存在,這既是賈似道不敢去做的,也是他根本做不到的。可能有人疑問:爲何賈似道不乘勝追擊呢?這種想法頗有紙上談兵、強古人所難的味道。鄂州之戰只是守城戰,而宋軍在戰役前後一直苦苦支撐,絲毫未曾佔據過上風,防禦尚且困難,追擊野戰恐怕更無勝算。

拋去賈似道執政後期的過錯,他在鄂州之戰中的功勞是不容抹殺的。作爲當朝宰相,率軍入援硝煙瀰漫的鄂州城,親臨戰鬥第一線指揮作戰,歷史有幾人能做到?民族英雄文天祥,晚年關押於大都(今北京)時,曾評價賈似道“己未鄂渚之戰何勇也,魯港之遁何衰也”,客觀地指出了賈似道在鄂州之戰時的勇敢表現。但是,宋廷在鄂州之戰後過分擡高賈似道,令他產生了飄飄然的心態,從此將身上官二代的毛病全部暴露出來,一發不可收拾。

後世之所以認定賈似道在鄂州有過賣國行爲,估計是因爲賈似道的名聲太臭。加上賈似道在南宋晚年實施“公田法”、“打算法”等改革,觸犯了大批士紳、官僚的既得利益。這些人投降元朝後,寫出的筆記小說中便大用春秋筆法,正人君子高大全,奸佞小人則一無是處,賈似道是典型的奸臣權相,絕不可立功,那就只能賣國了。不過,南宋末年賈似道倒臺後,一些有識之士如黃震說:“方賈似道事急之際,嘗約議和。已而往來鄂州與共守戰,嘗獲捷,及元兵解去,遂掩和議不言而自詭再造之功。”宋元之隙的鄭思肖,是一位具有強烈民族氣節的人士,他也認爲賈似道是“殆許歲幣”,而蒙古“以許歲幣爲誠語”,“遣郝經入使索其物”。他們都不認爲鄂州議和是一種錯誤的乃至投降的行徑,而是賈似道爲促成忽必烈退兵、爭取時間的一個權宜之針,同時也批評了他事後向朝廷隱瞞真相和扣留使節的錯換行動,可謂公允。

鄂州之戰的最終結果如何?對歷史有着什麼影響 第2張

1274年戰爭始末

元至元十一年(南宋鹹淳十年,1274),元軍突破鄂州(今武漢武昌)地區江防,擊敗宋軍的渡江進攻戰。

至元十年,元軍攻佔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後,元世祖忽必烈命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率水、步、騎軍20萬,分兵三路攻宋。伯顏居中路,率主力沿漢水南進。次年九月,伯顏軍至郢州(今鍾祥),繞過宋將張世傑部的阻截,南下攻取復州(今仙桃市沔陽)等地。十一月二十三日至蔡店(今武漢漢陽西),進逼漢陽。時宋命淮西安撫制置使夏貴率戰船萬艘,控扼長江要口;權知漢陽軍王儀守漢陽;權知鄂州張晏然守鄂 州;都統王達守陽邏堡(今武漢東);京湖、四川宣撫使朱祀孫率遊擊軍巡江策應。二十五日,伯顏見宋軍戰艦密佈,阻遏入江通道,遂採納部將建議,擬過淪河(今府河)由沙蕪口(今武漢漢口東北)入長江。因夏貴已在沙蕪口布兵設防,伯顏便以部分兵力佯攻漢陽,聲言取漢陽渡江,誘夏貴調水軍往援。十二月初四,元軍乘隙佔領漢口,繼派兵一部襲佔沙蕪口;並在漢口北鑿開漢水堤壩,引戰艦入淪河,轉沙蕪口入江,將全部兵力屯於江北岸。夏貴見勢急率水軍主力增援陽邏堡,企圖阻止元軍東下。十一日,伯顏督軍進圍陽邏堡,連攻三日未下。十三日晚,命右丞阿里海牙以一部兵力繼續攻城,牽制宋軍;暗遣平章阿術率騎兵3000,利用雪夜乘船溯江西上40裏,至青山磯(今武漢東北長江南岸)對岸停泊,擬從防禦薄弱處乘虛渡江。次日晨,阿術遣前軍強渡至中流,遭宋水軍阻截,死傷300餘;遂親率後軍繼至,擊敗宋都統程鵬飛所率水軍,獲船千餘艘,立即架浮橋,保障大軍渡江。伯顏聞訊,督軍急攻陽邏堡。夏貴聞元軍已渡江,率戰艦300艘東逃,餘艦大潰。元軍乘勢拔陽邏堡,王達及守城將士大部戰死。朱孫率部退回江陵(今屬湖北荊沙),鄂州江防至此瓦解。元軍包圍鄂州,焚宋戰艦3000艘,切斷漢陽與鄂州聯繫,兩城遂相繼請降。伯顏留兵4萬駐守鄂州,繼率主力沿江東進。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