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奮血戰史 > 古代戰役 > 楚漢戰爭:對實現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楚漢戰爭:對實現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漢戰爭是指繼中國秦末農民大起義之後,項羽和劉邦之間爲爭奪封建統治權力而進行的戰爭。自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初至高祖五年(公演前202年)十二月,歷時4年餘。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秦末農民大起義過程中,陳勝犧牲後,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成爲反秦武裝的兩支主力。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劉邦、項羽相繼率兵入關,推翻秦王朝。按照原來楚懷王的約言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先入咸陽,理應王關中,但項羽自恃功高,企圖獨霸天下。正月,項羽陽尊懷王爲義帝,徙於郴。二月,分天下王諸將,自立爲西楚霸王,以劉邦爲漢王。

楚漢戰爭:對實現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項羽進入咸陽後大肆燒殺搶掠,不僅失去民心,也導致無法立足關中。此後他貶義帝於江南,遷劉邦於巴蜀,徙故王於惡地,王親信諸將於善地,挑動和加劇了各路諸侯之間的權力紛爭,並且迅速激化了他與劉邦之間的矛盾。劉邦被徙封漢王后,決定以漢中爲基地,養民招腎,安定巴蜀,然後收復三秦。三個月後乘田榮起兵反楚的有利時機,決策東向,終於爆發了楚漢戰爭。

歷史評價

楚漢戰爭歷時4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對項羽的評價

項羽摒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實行分封制,恢復戰國時期的封建割據,疆土分裂,天下不能真正統一,埋藏戰爭隱患。劉邦與項羽爭天下,爲什麼項羽失敗了?項羽不會知人善任,不信任手下,不愛聽意見,又吝於封賜,不會識別和籠絡人才,以致韓信、陳平、英布等先後歸漢,不善於團結利用反漢同盟,致使魏王豹、代相夏說、趙王歇與楚各自爲戰,魏、代、趙國相繼滅亡。且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不會抓準時機,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好哄。

楚漢戰爭:對實現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第2張

他嗜殺殘暴,坑殺20萬秦兵、屠掠咸陽、弒殺義帝,大失人心。時有人諫言建都關中,他不聽而烹殺諫者,誤中陳平離間計,致使謀士范增憤而告退。平定齊國叛亂後,殺戮過重以致齊地復叛。不都關中,放棄形勝之地。他分封不公,導致諸侯叛亂,疲於應付。又封秦朝三個降將於關中,因曾坑殺20萬秦兵,三秦王在關中很難立足,以至漢軍得以輕鬆平定三秦。

時劉邦先入關中,派兵守住函谷關,抗拒諸侯。本來項羽已經準備滅掉劉邦,就因爲項伯說情就放了他。鴻門宴上,形勢有利,只要他一聲令下,劉邦就必死無疑,可他優柔寡斷,遲遲不發令。所以項羽失去了所有有利的時機,“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因此,項羽敗給了劉邦。

對劉邦的評價

劉邦則是海納百川,只要說得有道理,他都會聽。他善於籠絡利用諸侯以及手下將領,大家樂爲其效命,韓信爲齊王時,楚使說齊王韓信不反可略見一斑。

楚漢戰爭:對實現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第3張

對韓信的評價

名將韓信在戰爭中顯示了其卓越的統帥才能。先定魏王豹之戰、再破代、攻趙、降燕、伐齊,最後在垓下全殲楚軍,其還定三秦之戰暗渡陳倉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井陘之戰拔幟易幟、背水一戰;濰水之戰以水衝敵、半渡而擊;垓下之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韜略之豐富,用兵之靈活,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的光輝的篇章,亦爲歷代兵家所推敬借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