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蔡琰的作品爭議 《悲憤詩》

蔡琰的作品爭議 《悲憤詩》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郭沫若在為曹操翻案的同時發表論文質疑蔡琰的作品是不是出自蔡琰之手。郭沫若等人認為《後漢書》所著錄的《悲憤詩》不是出自蔡琰之手,主要理由有三點:1.據《後漢書·董祀妻傳》,文姬是“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的,詩中不應說是為董卓部眾所驅虜。2.文姬之父蔡邕受董卓重視,在董卓控制的中央政權裡爵位很高,董卓死後他才被王允所殺,文姬的流落必定在蔡邕死後,而詩中說為董卓所驅虜入胡。3.騷體一章中有“歷險阻兮之羌蠻”一句,與文姬為南匈奴所掠獲事實不合。又有“沙漠壅兮塵冥冥,有草木兮春不榮”二句,與當時南匈奴所處地域河東平陽一帶地理環境不合。

蔡琰的作品爭議 《悲憤詩》

但譚其驤認為這三項中,沒有一項是站得住的。因為:1.董卓的部眾中正多的是羌人和胡人,《悲憤》中說“卓眾來東下”,“來兵皆胡羌”,這些胡兵不正是“胡騎”?2.南匈奴自中平五年(188年)以來已分裂為二部分,一部分內徙河東,另一部分仍在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如果“南匈奴”是指留居在那裡的一部分,地理環境與所描敘的就正相符合。3.董卓的部眾紀律很差,當時蔡文姬在關東原籍被擄,蔡邕遠在長安,而她被擄後三個月蔡邕即被殺,無從獲得訊息,更談不上營救。董卓部隊中的羌胡都是關中人,蔡文姬被擄後被西驅入關,入關後到過羌蠻之地,也就毫不足怪。所以可以肯定《悲憤》二章確是蔡文姬的作品。

生年爭議

蔡琰的生年一說是174年,一說是177年,但都是猜測,沒有史料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