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是誰銷燬了鄭和那支龐大的“特混艦隊”?

是誰銷燬了鄭和那支龐大的“特混艦隊”?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5.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鄭和下西洋,一直是我們所留戀的一段輝煌,我們這個海洋大國,也曾是世界歷史上頭等的海洋強國。從1405年至1433年,鄭和先後統率威武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橫跨印度洋,遍訪亞非三十餘國。這一航海壯舉,想起來就令人心潮澎湃。

可惜自鄭和以後,中國的海洋開拓精神消失了。鄭和這一壯舉,也被執政當局視為弊政,連有關檔案資料也被視為廢物,遭到銷燬。

鄭和的那支龐大的“特混艦隊”的下落呢?是誰藏匿起來了,還是被誰銷燬了?是焚燒,鑿沉還是拆解?那麼多的龐然大物,藏匿或銷燬都比檔案資料更難掩人耳目。

由於資料被銷燬一空,鄭和下“西洋”最大的船有多大至今仍是一個謎。

是誰銷燬了鄭和那支龐大的“特混艦隊”?

網路配圖

顧起元的《客座贅語》卷一中有《寶船廠》一條,內載:“今城之西北有寶船廠。永樂三年三月,命太監鄭和等行賞賜古裡、滿剌諸國,通計官校、旗軍、勇士、士民、買辦、水手共二萬七千八百七十餘員名。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成書最早的《瀛涯勝覽》也有同樣記載,而作者是隨船的翻譯,應該是可信的。但是折算成今天的公制,最大的船長約150米,寬約61米,排水量約在2萬噸以上,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寶船的主桅杆高達72米,相當於24層樓房那麼高(按每層高3米計算)。

這些數字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木材能否製造成這麼大的帆船?木質帆船能否承受洋麵上的狂風巨浪?僅以風帆為動力能否推進這樣的龐然大物?這需要多大的風帆?9桅12帆需要多少人來操作?這樣大的船如何入港靠岸?

據雍正《崇明縣誌》記載,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鄭和遠航歸來,由於船大吃水深,竟進不了浩蕩的長江。

由於鄭和遠航的檔案被銷燬,鄭和留給我們最有價值的是他的極具遠見卓識的名言:“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

是誰銷燬了鄭和那支龐大的“特混艦隊”? 第2張

網路配圖

據說這是鄭和嚮明仁宗朱高熾說的一段話。這麼精闢的言論,對我們這個具有遼闊海疆和漫長海岸線的國家,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果當年鄭和對海洋力量確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並且還說得那麼透徹那麼明確,此後歷朝歷代治國平天下的帝王將相們都應該受到批評。我們的國家落後捱打,不就是自鄭和以後不重視海上力量,“置海洋於不顧”嗎?

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被銷燬了,但隨鄭和出航的幕僚、譯員留下了許多重要的親歷記錄,如《星槎勝覽》、《瀛涯勝覽》、《西洋番國志》等書,還有當時一些文人的筆記和近年出土的水下考古資料。

現存資料使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橫渡印度洋實現洲際航海的鄭和,率領的船隊規模之大,造船技術之精巧,航海經驗之豐富,航程之遠,結交國家之多,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遠非幾十年後稱霸海上的葡萄牙以及其他歐洲國家所能相比。

可惜自鄭和以後,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事業,不但沒有發展,反而停滯甚至倒退了。

明清兩代政府為了對付東南海疆的敵人,採取了消極的禁海政策。以封鎖敵人為目的的“遷界”、“禁海”,實行的結果卻是封鎖了自己。這種消極防禦戰略延續了幾百年。

這幾百年,正是歐洲各國獎勵航海的時代。歐洲資產階級掀起了以掠奪殖民財富為目的的航海探險高潮,各國競相擴充套件海外貿易,爭奪海上霸權,尋找新航線,形成一股持久不衰的航海熱。

是誰銷燬了鄭和那支龐大的“特混艦隊”? 第3張

網路配圖

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明清兩代政府,扼殺了曾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的造船和航海事業。造船和航海事業衰落,海軍建設無從談起,萬里海疆實際上是有海無防。

執政者長期不重視海洋,缺乏海洋意識,沒有認識到海上力量關乎國家富強。兩次鴉片戰爭接連慘敗,才驚醒了清朝統治者,感到海防落後的危險性,部分督撫大員在自己權力範圍內,辦洋務以求自強。

一個擁有近二萬公里海岸線的國家,竟然沒有一支由中央統領的遠洋艦隊。一個曾經擁有海上優勢的國家,曾幾何時竟然淪落成只有幾支互不統屬的類似近代海岸警察的外洋水師,甚至是不合格的海岸警察。對付海盜,對付走私分子都難以勝任,如何守衛祖國的海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