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徐盛在東吳是什麼地位?最後的結局如何?

徐盛在東吳是什麼地位?最後的結局如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閲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徐盛,三國時期孫吳名將,以勇武而聞名。 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黃武三年(224年),魏文帝曹丕以孫權不肯送兒子為質為由,大舉伐吳。曹丕親率十萬大軍南征,準備一舉蕩平江東,結果他還沒有與吳軍交戰,就被吳將徐盛修築的百里圍牆嚇退。那徐盛為何能嚇退曹丕呢

一,投靠孫權

徐盛早年因為躲避戰亂而從家鄉琅琊移居江東吳郡,因為驍勇好鬥而出名。建安五年(200年),孫策病逝,弟孫權接管江東。孫權知道徐盛勇猛善戰,於是委任他為別部司馬兼柴桑縣令,率領五百精兵駐守當地,抵禦劉表部將黃祖。

黃祖以為孫權年幼好欺負,於是派兒子黃射率數千精兵沿江而下,攻打柴桑。當時徐盛手下不到二百士卒,但他毫不畏懼,據城堅守。徐盛先用弓箭射殺射傷敵軍千餘人,然後率軍出城攻擊,大敗黃射。黃射經此一戰,認識到徐盛的勇猛,嚇得再也不敢入侵柴桑。孫權聽聞大喜,於是晉升徐盛為校尉、蕪湖令。隨後徐盛又奉命討伐臨城的山越,將之平定,得以升任中郎將。

徐盛在東吳是什麼地位?最後的結局如何?

二,對抗曹操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南征孫權,進軍濡須口,徐盛於是隨孫權抵禦曹軍,將之擊退。後來曹軍大規模進攻橫江,徐盛因此率軍前往抵禦。結果吳軍乘坐的戰船遇到風暴,被刮到長江北岸。眾將畏懼曹軍,不敢出船作戰。徐盛因此獨自率軍登岸,身先士卒的衝入曹軍陣中砍殺。曹軍被徐盛的勇猛嚇到,於是紛紛逃走。最後徐盛凱旋而歸,獲得孫權大力稱讚。

三,志向高遠

黃初二年(221年),孫權擔心劉備為替關羽報仇伐吳,又害怕魏文帝曹丕趁火打劫,於是主動向曹魏稱臣。曹丕大喜,於是派邢貞冊封孫權為吳王。孫權於是親自前往都亭,迎接邢貞。邢貞以為孫權畏懼大魏,於是態度傲慢,使得張昭與徐盛等人十分氣憤。

徐盛對同僚説:“我們不能挺身而出,為主公消滅魏蜀,一統天下。反而讓主公與邢貞訂立盟約,這不是很恥辱嗎?”邢貞聽了很吃驚,就對隨從説:“江東有徐盛這等將相,恐怕並非真心臣服大魏,是不會久居人下的。”孫權則稱讚徐盛的忠誠,於是封他為建武將軍、都亭侯、廬江太守。

三,抵禦魏蜀

黃初三年(222年),劉備為了替義弟關羽報仇,東下伐吳。最後劉備遭陸遜火攻,慘敗而逃。徐盛於是乘勝追擊,攻下蜀軍許多營寨。曹丕趁機分兵三路伐吳,派徵東大將軍曹休進軍洞口。因此徐盛與呂範、全琮渡過長江,抵禦魏軍。結果吳軍遭遇大風,損失許多戰船與士卒。徐盛因此收攬剩餘兵馬,與曹休隔長江對峙。曹休輕視吳軍,於是派兵攻打徐盛。徐盛率兵拼死作戰,擊退魏軍。曹休見吳軍英勇頑強,只得撤退。孫權對徐盛更為重視,封他為安東將軍、蕪湖侯。

徐盛在東吳是什麼地位?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2張

四,嚇退曹丕

後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計從建業築圍,作薄落,圍上設假樓,江中浮船。諸將以為無益,盛不聽,固立之。文帝到廣陵,望圍愕然,瀰漫數百里,而江水盛長,便引軍退。諸將乃伏。(三國志·徐盛傳)

黃武三年(224年),曹丕大舉攻吳,想要一鼓作氣,平定江南。徐盛於是向孫權建議:在建業外圍築上圍牆,修建籬笆,並在牆上設置假箭樓,讓長江中飄滿戰船。吳軍眾將認為此舉無用,於是反對。但孫權在徐盛的執意進諫下,採納此計。曹丕到了廣陵,看到江南的圍牆綿延數百里,江中飄滿戰船,江水又波濤洶湧,既感到震驚也讚歎孫吳實力強大,還歎息魏軍雖強卻無用武之地,於是退軍。吳軍眾將見了,紛紛稱讚徐盛很有謀略。不久徐盛病逝。

總的來説徐盛是東吳名將,驍勇善戰,不懼生死,多次身先士卒的衝入魏軍陣營而擊敗魏軍,為東吳鞏固在江南的統治立下很大功勞。曹丕伐吳時徐盛修築百里圍牆,還在長江中佈滿戰船,使得曹魏認識到孫吳實力的強大,使不善水戰的魏軍更加畏懼,只得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