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明朝並不缺物資,為什麼士兵守城時很少用火?

明朝並不缺物資,為什麼士兵守城時很少用火?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閲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明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歷史上明末在三順王還沒投敵的時候,是不怕敵人攻城的,如果有堡壘可以守很久,所以袁崇煥等人就不動腦子,想把遼東修滿堡壘,這樣就不怕後金了,而且搞搞工程,擴充軍隊。然而這些人居然把毛文龍給殺了,逼着三順王叛變,讓後金獲得了最重要的火炮技術,人家用起來就靈活多了,不像袁崇煥這樣只知道架在城頭上亂轟兩下就報功。再厚的堡壘,外面被火炮轟,裏面搞利分爭,肯定是守不住。

我覺得有一個很奇怪的地方,明朝不缺物資但是守城很少用火。諸葛亮三出山遇到陳倉,陳倉守將郝昭以和談為藉口行緩兵之計將諸葛亮的工程器械燒燬大部,一度動搖了諸葛亮。但是明朝鮮有這種記載。第一,努爾哈赤好幾次攻城,都派了大量內奸,偽裝成商人入城。到時裏應外合,戰事一起即在城內製造動亂,打開城門,幾大要塞的攻取都是,如出一轍,此招屢試不爽;第二,任何小堡壘,都要依靠補給線的,一旦被圍困,援軍就不能至,城池再堅固都沒用。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堡壘,都是依靠鐵原,撫順這些大城市的,小堡壘的存糧能堅持幾天?其實完全不是投入資源不夠的問題,而是資源使用完全失當。援遼精兵每次都是頂風冒雪千里進擊頂缸送死,本地軍頭每次都能坐觀成敗回頭叫苦等朝廷送錢,這才是關鍵。有句話説得好,朝廷怕軍閥投敵,軍閥何嘗不怕造反後遺臭萬年如李闖般風餐露宿朝不保夕?

明朝並不缺物資,為什麼士兵守城時很少用火?

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土地軍功為餌,以援遼精鋭客兵為後盾,強迫作為本地大地主的軍頭去衞國送死。如此,可讓挾寇自重三心二意的軍閥和一心反明的後金這兩種負面力量互相消耗,而不是如歷史上那般把明政府的核心嫡系力量都拿來送了經驗。當然,以明政府的性格肯定做不到這點。遼東系將領只顧自己利益,不顧國家利益,賣國暗中資助後金做大,這樣對他們是最有利的,他們想只有讓後金做大一些,因為可以從朝廷撥款中剋扣很多,他們自己得利,自己控制好後金就可以了。李成樑死後,明軍除了熊廷弼和孫承宗比較厲害之外,後來的都很坑,袁崇煥我認為他過大於功,這是明朝以文制武的結果,兩億人裏找不出會打仗的人。所以他們漸漸控制不住後金了。

明朝並不缺物資,為什麼士兵守城時很少用火? 第2張

然而就算李成樑沒錯,但是以祖大壽為首的遼東軍事集團每年這麼多遼餉,先後為了自己形象投降兩次,祖大壽,為了投降清,保住自己一家的性命,先後兩次殺害了大量忠心明朝的官兵,用他們的頭顱,作為降清的"大禮".這樣的人,是人還是禽獸.崇禎都指揮不動他們,而真正的抗清毛文龍後代拒不仕清,到後來他們遼東將領吳三桂一投降馬上把屠刀砍向同胞?後金攻城能力不強,大部分攻下的城市堡壘,基本都是內部出奸細配合才打開的。

要不然就靠後金那點人,打下鐵嶺就要死的沒幾個人了。更不用説瀋陽。其實查一查,後金的能力主要是同行演的好。蒙古,明軍太弱了。其實戚家軍部隊和白桿兵差點把後金打廢,可惜細作出賣。其實後金到清入關前戰鬥力還是可以的(這個可以主要是和明軍比)但是入關後基本上都是細作打漢人,然後南方還內訌,自相殘殺,要不然不説北伐,自保是絕對夠的。

明朝並不缺物資,為什麼士兵守城時很少用火? 第3張

實際上明朝沒什麼科技,大炮還是從葡萄牙人那裏買,叫紅夷炮,誤傳為紅衣炮。打起來明朝是冷兵器,清也是冷兵器,一樣的科技水平,哪裏來的高得多的科技指數。而且清在戰術科技上明顯高於明朝。綜上,我認為,明朝的堡壘還是十分落後的,略勝於無。明末遼鎮已經完全軍閥化了,成了一個在後金和明廷之間有一定獨立性的第三方。明朝其實在遼東投入的力量非常大,三大餉之一的遼餉自萬曆後期開始,就是專門針對遼東軍事的。我覺得遼鎮頗有養寇自重之意。例如其利用渾河決戰,讓中央軍和浙兵與後金兩敗俱傷,自己則坐收漁利。渾河之後,明廷的嫡系軍事武裝力量大幅下滑,特別是戚帥一手帶出來的浙兵,實際已經完全退出歷史舞台。從天啟七年起,不但瀋陽、遼陽盡失,而且蒙古諸部也開始蠢動,這標誌着當年張居正設定的“東制西懷”戰略構想已經完全破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