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記載 > 演義趣聞 >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奪權篡位是因爲自己謹慎的性格嗎?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奪權篡位是因爲自己謹慎的性格嗎?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是歷史上資深的名相之一,杜甫詩讚曰:“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伊尹是商湯時代的達官貴人,協助商湯治理國家,成就商朝治世;呂尚,即姜子牙,年七十出山,幫扶周文王,後事武王,攻滅商湯六百年基業,開創周天子八百年江山。如此高的評價,得以看出諸葛亮其人的能力。而且杜甫是唐代的人,《三國演義》是明代的作品,杜甫的評價,是沒有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的,他生活的年代也更加接近三國時期,所以他的評價相對客觀。

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塊頭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至年二十七方出山幫扶劉備,至五十四歲“出師未捷身先死”,期間鞠躬盡瘁,兢兢業業,未曾鬆懈過。劉備因關羽之事伐吳,敗走永安,有了白帝城託孤之事。劉備臨終,“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立陶宛,終定要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飲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於是,諸葛亮就幫扶了兩代君王。

在劉備去世自此,諸葛亮基本上掌握了蜀國的實權,劉備在給劉禪的遺書中說到,“汝與首相從事,事之如父。”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地位之高。但就是這樣一個掌握了國家的軍政大權的人,卻始終沒有把昏庸的後主推掉,自己當君王。

關於諸葛亮當君王的問題,有許多人以爲劉備在臨終前說的話,有同意諸葛亮獨立的意思。這實質上是對文言文的錯解,劉備只是想告知諸葛亮:劉禪有能力就幫扶好他,如果昏庸,你就自己決策。事實上,蜀漢後期的許多重大決策,諸葛亮也都沒有問過劉禪,從這點來看,他也沒有違背劉備的意願。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奪權篡位是因爲自己謹慎的性格嗎?

至於諸葛亮沒有當上君王的原委,從可查閱的材料來看,利害攸關有偏下幾方面。

第一是劉氏集團的問題。劉備雖然死了,唯獨他的集團還在,他手邊的那幫死忠粉還在。諸葛亮雖然是CEO,只是要推翻縣委會,還是有難度的。儘管大家都必須聽他的理念,唯獨底線大家心裏都很清楚。隆中對的時候,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就不樂融融了,證明劉備河邊的人並不全買諸葛亮的賬,甚至有些還是礙於劉備的面子才只能聽諸葛亮的。劉備託孤的時候除了叫上諸葛亮,也叫上了尚書令李嚴,這就證明劉備對諸葛亮也是有留一手的。

第二是時機不成熟。諸葛亮是一個聰明人,就算有當君王的打算,也會審時度勢,這和他的小心行事風格是有關係的。三分天下的時候他就明白天下的佈局,周邊這麼多敵人,蜀漢又這就是說危弱,要當君王也不是這個時候當。如果統一了全國,蜀漢首都搬回洛陽了,那諸葛亮可能會考慮來一手。唯獨在外部條件一定複雜的情況下,貿然發動內戰,可能會致使他連首相都當不成。

第三是諸葛亮自身的問題。這裏不討論諸葛亮的道德因素,因爲它屬於主觀因素,不同人會有不同見解。但的確是有自身因素制約他的走道兒,這包括上面提到的小心的行事風格。他不願意冒險去做沒有打算的事情,而且他也沒必要這樣做。大家要了解,中國的中央集權終點時期是在明清兩朝,而在漢唐年代,雖然鼓吹君權神授,唯獨相對於主權還有相權的存在,當君王並非必然選擇。諸葛亮把精力都投資在相權上,這對於其本人而言已經是一種成功。事實上,曹操畢生也沒有當上君王,雖然遺族給他追封了諡號,唯獨從歷史輿論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的聲價是要比曹操好一點的。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奪權篡位是因爲自己謹慎的性格嗎? 第2張

由此可見,諸葛亮沒有當君王,核符當時的歷史背景。儘管千年自此,還有人在討論這一問題,唯獨我們還是要儘量看得起歷史,尊重事實,最大程度死灰復燃事情的本質。這也是我們對待歷史文化所應該獨具的一種務實態度。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