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記載 > 演義趣聞 > 野史揭祕:沒有秋褲毛衣 古人是如何禦寒的?

野史揭祕:沒有秋褲毛衣 古人是如何禦寒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的服飾形制並非一成不變,各朝各代都有自己流行或者規定的款式、顏色,周代以後,歷代王朝都以“會典”“律例”“典章”或“輿服制”“車服制”等各種條文頒佈律令,規範和管理各階層的穿衣帶帽。

野史揭祕:沒有秋褲毛衣 古人是如何禦寒的?

網絡配圖

做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層,一層面子,一層絹做的裏子。如果只有這兩層,就叫“?衣”,蘇軾在《初秋寄子由》中寫道“子起尋?衣,感嘆執我手”,說明在初秋時節,?衣的外袍就是禦寒的一大利器,類似現在的風衣。

再冷一些,會在衣服裏面墊上絮類。墊棉絮做棉襖是棉花普及以

隨着氣溫的降低,秋褲、毛衣、大衣、羽絨服、衝鋒抓絨、雪地靴、帽子、耳套都有了用武之地,當女孩子們一邊淘大衣、一邊淘打底褲,追求“美麗不凍人”時,是不是想過,古代的人是穿什麼禦寒的呢?

當然,古代的服飾形制並非一成不變,各朝各代都有自己流行或者規定的款式、顏色,周代以後,歷代王朝都以“會典”“律例”“典章”或“輿服制”“車服制”等各種條文頒佈律令,規範和管理各階層的穿衣帶帽。

禦寒衣料有絲有麻有毛料

野史揭祕:沒有秋褲毛衣 古人是如何禦寒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先說古代冬裝用的衣料。我們如今慣常使用的棉織品,其實在全國範圍內流行起來是明朝的事情,在那時以前,貧民主要使用的衣料,是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纖維織成的面料。絲織品是屬於上層人士或有錢人家的。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古代,絲織品有綾、紗、羅、絹、緞、錦等不同品類,厚薄也各有不同。在明清時期,緞、錦是大富大貴人家制作秋冬外套外面料的主要衣料,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這種面料很貴,所以戰國時期,很多隻是用來做衣服邊緣的裝飾。

做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層,一層面子,一層絹做的裏子。如果只有這兩層,就叫“?衣”,蘇軾在《初秋寄子由》中寫道“子起尋?衣,感嘆執我手”,說明在初秋時節,?衣的外袍就是禦寒的一大利器,類似現在的風衣。

再冷一些,會在衣服裏面墊上絮類。墊棉絮做棉襖是棉花普及以後的事情,以前墊的,叫“絲綿”。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提到,從江陵馬山楚墓一號墓出土的衣服實物中,就有內絮絲綿的綿衣,爲冬天禦寒所用,而這絮的絲綿,據絲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多是繅絲的下腳料,用作充絨,輕薄而保暖。

野史揭祕:沒有秋褲毛衣 古人是如何禦寒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除開墊有絲綿的綿衣,還有毛紡織品類和各類皮料。根據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的說法,毛紡織品用作衣料是東晉以後的事情,隨着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長補短,漢、魏時期,毛紡織品還是主要用作氈褥,兩晉時期已經取代了一部分錦繡的地位,“《晉書五行志》稱兩晉時,?褶服更多用毛織物作成。”

另一種保暖的材料,則是動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狸皮拿來做大氅、披風、帽子,厚實又保暖。

服飾樣式並非一成不變

中國傳統服飾的樣式並非一成不變,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也有詳細說明。

絲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說,若無出土文物作對比,單從古文記載很難推測衣服原貌,所以這裏只對明清世俗小說中的冬季服飾做一個說明。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