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諸呂之亂是怎麼發生的 他們爲什麼會選擇“謀反”

諸呂之亂是怎麼發生的 他們爲什麼會選擇“謀反”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諸呂之亂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司馬遷史記》當中未將漢惠帝劉盈歸於本紀,而錄《呂太后本紀》,在中國古代史書中,本紀指的是皇帝傳記,這是司馬遷以史實爲本排列的次序。可見呂后雖非是帝王,但權利已凌駕天子之上。

呂后逝世後,諸呂祕密謀劃奪劉氏江山取而代之,後陳平周勃等人剿滅諸呂,穩固了劉氏江山,這就是所謂的“諸呂之亂”。這場大動亂是如何發生的?又是什麼原因讓諸呂選擇“謀反”?

一、史學界關於“諸呂之亂”的爭議

關於“諸呂叛國”一事,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者認爲呂后扶持外臣上位意圖謀殺功臣以篡權奪位;一者認爲呂后扶持外戚只是想維護劉氏天下,沒有奪權之心。這兩種說法各有所依,但其中究竟還需深入分析。

諸呂之亂是怎麼發生的 他們爲什麼會選擇“謀反”

第一種觀點認爲呂氏有謀權篡位之心,依據主要是“安劉必勃”。《史記》中記載,劉邦臨終時向呂后交代身後之事,呂后問蕭何死後誰堪當丞相之職,劉邦答曹參,呂后問次,劉邦說:“王陵可以,但王陵缺少智謀,陳平可以輔佐他。陳平智略超逸,但不能獨自擔當大任。周勃爲人憨厚缺少文采,但安定劉氏江山的人一定是周勃,可以讓他作太尉。”

如果把這件事和後來劉家功臣剿滅諸呂放在一起比較,很容易得出呂氏謀上作亂的結論,但這實際上這中間有矛盾之處。首先,如果劉邦認爲安定劉氏的人非周勃莫屬,爲什麼不將周勃召至塌前委以重任,反而將重擔交付給呂后?其次,呂后若有謀反的心思,劉邦已經說過安定劉氏的人選是周勃,後來爲什麼還會重用周勃?

關於呂后沒有篡權之心這一點,有不少學者研究過,其中趙翼的觀點頗具代表性。他說呂后不想以呂氏取代劉氏,原因之一,呂后對劉邦口中的“安劉之臣”非常信任,每每委以重任。她與漢惠帝劉盈的關係很好,劉盈在位時也沒有顛覆劉氏政權。原因之二,呂后之所以扶持諸呂,最大的原因是漢惠帝死後,呂后本人沒有兒子可以匡扶上位,她害怕自己去世後呂家人受到欺負。

這兩種說法各自有道理所在,要讓問題更加明瞭,必須搞清楚一個問題,劉邦託付呂氏時所說的“安劉”是什麼含義?是安定整個劉氏子弟的政權還是安定劉盈這支政權呢?呂氏有謀亂之心的觀點中,“安劉”指的是安定整個劉家江山,而認爲呂氏沒有作亂的想法則是從安定劉盈這支嫡系政權出發。

二、呂后政權的性質

要想弄清楚“安劉”的含義,必須瞭解呂后政權是一個什麼樣的政權。呂后雖以太后身份臨朝十五年,但她的臨朝與其他時期的“女主幹政”性質不同。女主幹政是指後宮依附皇權參與到國家管理中,實際上這種情況在漢初的皇室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諸呂之亂是怎麼發生的 他們爲什麼會選擇“謀反” 第2張

第一,有限皇權。衆所周知,漢初的官職名位是論功行賞所得。不但在漢室天下沒有安定時有這樣的規則,就算大局已定時劉邦集團內部仍然普遍持有這種看法,劉邦能夠成爲權力最高的皇帝,是因爲他在建立漢朝中功勞最大。

《漢書》中對封賞有詳細說明,當中指出,功勞最高的人擔任皇帝,次之諸侯王、列侯等等,按照功勞大小一一排列次序。這份詔書還說到天下是英雄豪傑共同打下來的,應當公平分配,所以當時的君臣實際上是契約關係,皇權並不是絕對的。

第二,封爵之誓和白馬之盟。白馬之盟具體是什麼樣的操作在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在惠帝剛剛即位時,呂后想讓諸呂作王侯,王陵在朝堂上堅決反對時提到:“高祖刑白馬盟誓說過‘不是劉家的人稱王,天下人要一起攻打’,現在讓呂家人作王侯,這不符合當時的盟約。”

《史記·周亞夫傳》中也提到白馬之盟,當時竇太后想讓景帝封皇后的弟弟王信爲侯王,景帝問周亞夫意見時,亞夫也提到:“不是劉家人不能稱王,沒有功勞不能作諸侯,如果不遵守約定,天下的人都會共同攻打。”於是景帝作罷。周亞夫提到的約定便是前面王陵所說的“白馬盟”。

諸呂之亂是怎麼發生的 他們爲什麼會選擇“謀反” 第3張

司馬遷在《諸侯王表》中記載:“漢高祖末年,不是劉氏子弟稱王的人,如果沒有一定的功勳就做了諸侯王的,天下人一同誅殺他。”雖然司馬遷沒有明確指出這段盟約與白馬之盟有關,但根據王陵、周亞夫的話可以推測這段話就是白馬之盟的內容。

封爵之誓是劉邦對功臣論功行賞的承諾,而白馬之盟則是功臣對劉邦保住劉家江山的承諾。通過盟誓,皇帝與功臣之間達成一種約定,皇帝行使權力封功高者爲侯,保後代無虞,功臣們則要終於劉氏皇權。從盟、誓來看,皇帝與功臣之間沒有居高臨下的感覺,而是立於平等之地,這反映出劉邦之時的皇權是相對的,不是完全的中央集權。

第三,呂后政權的性質。在當時論功行賞的規則下,功臣們怎麼會容忍呂后干政?事實上,呂后掌權也是論功排次的結果。首先,呂后在當時的地位很高,她有令人折服的事功,劉邦在位時就已掌握大量權力,功勞和地位使她的執政趨於合理化。

其次,擁有雙重身份的呂后使她在劉邦當政期間就與朝中功臣頗有淵源。如劉邦廢太子之時,呂后有代表功臣利益的一方面。再次,呂后執政時期和劉邦建立漢王朝時,功臣們對他們的態度有相似之處,呂后論功封賞,履行封爵之誓,功臣們卻沒有履行白馬之盟,所以呂氏政權一步步擴大,危及中央政權。

諸呂之亂是怎麼發生的 他們爲什麼會選擇“謀反” 第4張

既然呂后政權是論功排次的結果,就不能將他們看作外戚,實際上他們和劉氏子弟有同樣的身份,那麼呂氏亂權的說法是否正確呢?

三、諸呂之亂

所謂“諸呂之亂”是說呂后及其家族企圖謀權篡位,在呂后逝世後付諸行動的行爲。實際上這是安撫功臣的說法,既然呂氏政權是論功排位所得,那就所謂的謀權篡位便是不實之說,何況呂后後來的做法也說明她沒有謀權的動機。

諸呂之亂是怎麼發生的 他們爲什麼會選擇“謀反” 第5張

諸呂之亂的實質實際上是劉氏子弟和功臣集團爲了重新分配中央權力發動的一次流血事件,不是所謂的保護劉氏政權。在漢初這樣的事屢見不鮮,每一任皇帝去世,這個問題都會再現。諸呂反叛的實質是當時功臣擁有的權力很大,沒有他們的允許,沒有人可以登上最高位。

在呂氏集團被誅滅後,功臣們的陰謀仍在繼續,他們誅殺漢少帝,迎立自己心中最合適的人選——劉恆。那麼是什麼促進劉氏子弟與功臣集團互相勾結,引發這場流血事件的原因是什麼呢?漢惠帝去世後,呂后當政實際上已是論功排次的結果,這時候的呂后已不再是功臣集團中的一分子,呂后扶持的呂氏集團與功臣集團發生利益衝突。

諸呂之亂是怎麼發生的 他們爲什麼會選擇“謀反” 第6張

第一,她剝奪丞相權力。自從漢朝建立,擔任丞相的一直是功勞大、位次高的人,如蕭何、曹參等。到惠帝六年,丞相權力被一分爲二,共同處理朝政,此時王陵擔任右丞相,陳平擔任左丞相。沒過多久,呂后就將王陵貶爲太傅,更將陳平架空,讓自己寵幸的審食其擔任左丞相處理政務。

左、右丞相中,以右爲尊,在論功行賞的規則下,呂后卻讓無功勞可言的呂產身居相位,這顯然不合時宜,而且比左丞相位次更高的右丞相還無事可做,必然引起功臣們的不滿。正是這次封相罷相,爲功臣集團剷除呂氏集團埋下禍根。

諸呂之亂是怎麼發生的 他們爲什麼會選擇“謀反” 第7張

第二,封侯封王違反封爵之誓。漢初是講求戰功的年代,爲漢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臣子們在戰場上竭力拼殺才得侯位,呂祿、呂產卻因裙帶關係就能與他們居於同樣的位置。而且呂氏封的爵位並非空設,這些沒有功勞的呂家人會介入到朝政當中,無功的呂產手握兵權,功勳卓著的周勃手無寸鐵,功臣們當然不能容忍。

呂后的這些做法早已引起功臣集團的激烈反對,但是由於他們內部不團結再加上對呂后的畏懼,所以一直按兵不動。直到呂后去世後,陳平才從陸賈之說與周勃合作,於是功臣集團再次凝聚,諸呂之亂伊始。其實在呂后去世之前,她就預感到朝堂中即將發生政變,臨終遺詔賜金諸侯王,希望緩和矛盾,但她沒想到,這次動亂竟從劉氏宗族內部發生了。

結語

綜上所述,所謂的“反叛”事件實際上是子虛烏有,實際上是劉氏宗族和功臣集團爲了各自利益發動的一場政變。對劉氏而言,在力量逐漸壯大時,他們需求更多的利益,對功臣而言,他們希望集團內部的權力重新分配,兩者目標一致,一拍即合,於是“諸呂之亂”發生了。

不足之處請多指正!

參考文獻:《史記》

最新文章